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四寿诗 其三 寿谢先生

四寿诗 其三 寿谢先生

明代 林熙春

君家饶玉树,踰七鲁诸生。伏枥风前啸,横经雪里情。

松阴含晚照,梧色滋新晴。五采凤毛在,何须待渭清。

诗人林熙春的古诗

松山图寿孟善弟

明代 林熙春

郁郁苍松万仞山,栖迟何计可跻攀。乾坤一局高人榻,坐对松山尽日閒。

题翁粤初姻友约心轩四首并得心字 其四

明代 林熙春

久矣烟霞癖,登临慰昔心。千花迎客笑,百鸟解人□。

展画环山水,摊书猎古今。瞻依无限思,啸凤听高岑。

题任公祖孙枝启瑞册二首 其二 代元宇

明代 林熙春

使君辟沼儗蓬莱,忽报中庭玉莱开。引凤还看生凤羽,钟龙为兆种龙媒。

此时出地呈高节,它日昂霄属异材。奕叶繇朲孙似祖,棠阴千载思悠哉。

辛亥元日

明代 林熙春

忽听鸡鸣曙色寒,辛年辛日荐辛盘。乾坤逸我为亲老,六十催人可自宽。

汤饼幸来联棣萼,镃基犹望接鹓鸾。小臣祗向朝阳祝,华发任从镜里看。

送孝廉王浙泉北上二首 其一

明代 林熙春

有美青萍客,翩翩作颂才。凭陵蟠赤海,睥睨筑金台。

云拥双岛去,泥衔五凤来。不须尧白首,亲舍接蓬莱。

亲郊恭纪三十首 其一 礼部请郊

明代 林熙春

春官尺疏请亲郊,尧舜垂俞重泰交。万国欣闻传盛典,楚臣先敕采包茅。

送陈景莹应试三首 其三

明代 林熙春

彩笔翩翩动,龙光夜色高。扶摇临大海,睥睨破秋涛。

城上搏羊角,台中折凤毛。联镳应献赋,珠玉任挥毫。

丁未十二月二十三为立春后二日夜梦得六言律诗前俱忘只记结句话到 ...

明代 林熙春

初春高卧城隈,有客相邀看梅。白发赢君玉质,暗香助我金罍。

天边诗思频发,夜永更筹莫催。话到疏英影动,一枝明月归来。

诏起量移

明代 林熙春

岭海双蓬鬓,风尘一逐臣。斑衣亲志洽,捧檄主恩新。

鹊起虽为兆,鸿冥却岂真。诸贤担负在,天地自回春。

丁卯八月五色云见潮东南

明代 林熙春

卿云五色现潮东,万里浮光想亦同。凤啸山河瞻翼凤,龙飞天地庆从龙。

瑶华泛斗笼梧树,瑞气凝秋绕桂丛。已卜贤书应出类,定知廷对集群雄。

七夕寿伯兄六尺六一

明代 林熙春

银汉悬弧六尺身,年华初度鬓初银。大荒劳苦纶巾旧,小阮殷勤彩服新。

七七女牛同踰甲,双双鸿雁并生申。姜肱自是寻常事,共祝椿堂岁岁春。

送年侄梁子判荆州五首末忆祝令门生 其四

明代 林熙春

反侧西川剑未韬,借才于楚佩虔刀。多君慷慨千金品,莫负君恩叹独劳。

挽傅莘野四章 其二

明代 林熙春

乡射推三老,前朝衰令身。胸藏千载事,眼见百年人。

蔬素多贻谷,羹墙重采蘋。天涯型范远,瞻望却伤神。

题孝廉杨寄实凝翠图

明代 林熙春

华堂早擅金银气,画里楼台得似君。曲径花深常带雨,方塘水暖每生云。

潭龙吼自书声起,海鹤惊从瑟韵闻。旦夕上林分夜色,只留紫翠锁氤氲。

三月初诣祖父母父母各墓所 其二

明代 林熙春

犬眠夜静即牛眠,笼里金鸡眼上悬。乔木千寻环大母,梧枝百世累曾玄。

一生白发因多瘁,三叶黄纶慰九泉。愿我云仍绵旧德,用酬明主锡鸾笺。

勿逾方先生令惠来据九年始终一节业当通考忽有贾傅之行伤哉贫也去 ...

明代 林熙春

两袖翩翩拂海烟,清风曾达圣人前。时逢庚癸无歌雁,政减征求有翼蝉。

奏牍忽当投杼事,束装还欠买舟钱。君归更作遴名客,九华山头结何缘。

九月十九辱德进招饮时适邀黄将军为改次日德进惠以二绝次韵奉答

明代 林熙春

九日龙山游未罢,平原萸酒有余香。将军趣驾迟君约,却负东篱自向阳。

题翁粤初姻友约心轩四首并得心字

明代 林熙春

承明方奉诏,忽动故园心。司马勋劳旧,神驹雨露深。

阶兰时绕砌,径菊日成阴。偶有相如渴,天将渥尔襟。

亲郊恭纪三十首 其十八 神厨观笾豆

明代 林熙春

笾豆宁云则有司,降观亦自费神思。虽然不是供难继,飨帝飨亲全在斯。

秋日同黄思元邀黄明府游芒皇台席毕又与思元对酌 其一

明代 林熙春

初秋雨净月初芒,叔度观风狎芒皇。千顷波澄天一色,双旌影拂地三阳。

不因楼阁勤樽俎,奚自筇藜见骕骦。幸有次公非异姓,愧予犹许混沧浪。

林熙春

林熙春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4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