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公眉画

题公眉画

明代 罗万杰

何处验天机,胸中与腕底。苍苍莽莽间,无谓有至理。

岛树若乱烟,微茫波际起。馀霞散孤村,晴光变远迩。

静者立其傍,心魂忽而止。

诗人罗万杰的古诗

初春寄羊城王子龙

明代 罗万杰

几向良朋忆好音,怀君折尽索居心。虚名岭海仍高卧,薄禄风尘祇醉吟。

望入层云魂欲黯,神驰千里月同深。春来处处蓬蒿满,蜡屐无因得共寻。

壬辰除夜 其四

明代 罗万杰

生死同醒睡,亦如夕复朝。须知根本地,原不属增消。

己酉除夕

明代 罗万杰

老来渐觉万缘轻,纸帐布衾梦易成。雨浥炉烟蒸永夜,风摇烛影袅深更。

流光暗逐閒中过,华发俱从愁里生。拟待明朝天气煖,探梅山壑杖藜行。

寄寿黄字河道长

明代 罗万杰

成佛生天谁后先,幻人同种幻因缘。羡君九日当初度,迟我二旬作少年。

幸有黄花供晚醉,不妨白发傲时贤。问奇竞索题糕字,笑挈青筇淩紫烟。

春日郊行四首 其四

明代 罗万杰

不是寻僧去,便因看竹还。泠泠当户月,淡淡隔溪山。

洛水谁同戏,和风自解颜。北窗归卧足,已是羲皇间。

怀萧次圭

明代 罗万杰

落日燕山晚,忆君易水深。大都常混迹,不次论知音。

潦倒穷交色,悽惶失路心。那堪离索后,惆怅此孤吟。

公眉兄自闽漳来访予旧有游漳之约因事不果感其远至赋此为赠

明代 罗万杰

笑我经旬惮险巉,感君兹至径茅芟。携来霞岭云千片,散作榕江画一函。

童稚喜迎新杖履,溪山应老旧巾衫。青樽白眼真痴绝,谁识风流老阿咸。

语石庵即事

明代 罗万杰

荜门阒寂倩云封,十载林泉不负公。透海穿山凭楖栗,填沟塞壑任榛蓬。

梅依石壁留初月,竹近茅檐纳晚风。料得庵前一线路,几人脚底订圆通。

送别公眉还漳兼订明春游期

明代 罗万杰

匹马轻舠此日才,朔风雁影共徘徊。无端别绪悲长铗,不尽孤悰对短杯。

一路刚逢霜月冷,到家应值腊梅开。凭君记取韩山道,春色明年拟再陪。

次韵答郭正夫招同诸公入陶社之作二首 其二

明代 罗万杰

虎溪三笑羡同时,把臂深林好在兹。拟续宗雷高士步,肯违嵇阮素交期。

天寒鹤怨桥边语,夜静猿呼泽畔词。一卧峰头惊景换,青袍白马不胜悲。

燕邸漫兴五首 其三

明代 罗万杰

回首乡园意独违,那教着尽旧征衣。野花妖袅分千种,堤柳长成尽十围。

白眼生涯贫与病,乌纱公案是耶非。閒身漫拟凫和鹤,拚与人间说瘦肥。

雩雨步入署中和同寅吴梅里韵

明代 罗万杰

晓步天街气尽晴,依依宫柳逐人行。屯云不洒尘车煖,烈日争驱汗骑迎。

圣主有心虔六责,遗黎无计缓三征。悬知圭璧饶玄格,此际云霓望匪轻。

返棹

明代 罗万杰

山晚夕阳沉,寒花背棹阴。溪光何处澹,秋色到门深。

不尽杉松影,难移凫鹭心。静听空外响,霜叶欲盈襟。

登镇海楼怀古

明代 罗万杰

王粲情何切,陆公去不回。烟光晚翠滴,爽气朝霞开。

鸟向云中过,人疑天上来。寒山与秋色,争锁粤王台。

寄寿孙戒庵

明代 罗万杰

苏门隐者嗜林泉,一啸鸾音许孰传。一里生涯资竹树,閒中经济课云烟。

刀圭药熟追思邈,法磬缘深踵道玄。世出世间无不可,龙湖今得比桃川。

李华嶙以尊公乡贤册见示赋此奉赠

明代 罗万杰

玿华早岁擅名场,裾曳王门鬓已苍。自以典型当谏草,不将词赋拟长杨。

青毡故物伊人在,绛帐谈经弟子行。玄笈五千应不忝,兰台柱史续遗芳。

惆怅词感旧作

明代 罗万杰

凄风瑟瑟落花多,惆怅东流长逝波。祇恨云寒迷洛浦,争知月暗阻银河。

清声谁写竹枝怨,白苧空传子夜歌。莫道朱颜零落甚,当时魂梦已蹉跎。

入山寄诸眷属

明代 罗万杰

几年尘土混衣冠,火宅栖迟梦已阑。破釜昔曾闻项籍,携铛今窃效陈抟。

孤踪冷比飞鸿爪,去志迅如落涧湍。从此黄岐峰顶月,清宵应各照团圞。

冬日即事三首 其一

明代 罗万杰

岭外虽无雪,经冬亦可怜。寒鼯依古树,霜隼掠孤烟。

未暇摊书坐,只愁拥褐眠。空阶响败叶,遮莫晓风天。

癸酉春日偶成四首 其四

明代 罗万杰

穷来无一物,相伴惟奇书。日与简编近,拚将礼法疏。

花枝春霁后,竹影月明初。祇此了閒事,清狂不羡馀。

罗万杰

罗万杰

罗万杰(一六一三 — 一六八〇),字贞卿,号庸庵。揭阳人。明思宗崇祯七年(一六三四)进士。初官行人,两奉使册封吉、荆二藩。十三年,召对,给笔札,问修练储备四事,侃侃陈利弊,切中时艰,擢吏部主事,转验封员外郎。甲申之变,会南都迎立,徵拜副都御史。闻马士英、阮大铖用权,辞不出,矢志岩壑,结庐于埔阳之双髻峰,草衣蔬食,与樵牧高僧为侣。林居三十年,足迹不入城市。晚号樵子,乡人私谥曰文节先生。有《瞻六堂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传。► 129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