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宣宗皇帝画马图

宣宗皇帝画马图

明代 祝允明

昔日宣皇履至尊,尧章焕焕满乾坤。三千在御均承宠,一匹沾恩便不群。

马法尽来空地类,龙图呈处是天文。丹青不逐乌号去,从此房星似掩昏。

诗人祝允明的古诗

汎舟登郡西诸山作

明代 祝允明

西岩蔚春气,丹翠绚长霭。结驷出阊门,日华浮羽盖。

晓市凑万响,方言九州会。青翰迅妍洲,遥遥背城迈。

中流箫鼓鸣,连甍夹堤起。莺吟方树底,鸥舞澄沙际。

柳坂少依依,花溆始綷䌨。逶迤度重岭,宛转入蒙荟。

欣遭胜域奏,虑遣俗累解。薄暮风咏归,华月漾玄濑。

鸣笳震水关,登陆且回憩。遨翔吁可乐,来往日月代。

八咏 其六 宫观

明代 祝允明

青霞抱琳馆,萝阴络深径。龟游烟沼煖,鹤立天坛净。

微香拂幽洞,欲觅风不定。云房并县帘,昼日锁虚静。

琪殿临高台,时闻落瑶磬。循除步周匝,遍扣无人应。

任月山九马图歌

明代 祝允明

古人颂马自鲁駉,杜诗尤胜伯乐经。近代画马称曹韩,后来独数李龙眠。

世无神手有神马,眼底谁能分造化。邹阳示我轴有咫,惊绝纵横电光起。

定观始识任都水,马后金声出吴李。房星九点光殷殷,天文地类相斓斑。

龙媒无种世亦产,何必置牝宛代间。于今不乏十二闲,如此久堕文书寰。

前年禦戎急刍骑,何不引此踏贺兰。呜呼九骏安得归龙班,一匹可以当三千。

吾言亦能道塞渊,尔尚伏枥吾何言。

三月三日施侍御邀宴姚将军庄宅即旧名东郭草亭遗址 其二

明代 祝允明

日影迂龙辔,春光溢凤城。绣衣乘暇出,翠幰逐空行。

姑蔑金盘露,郎邪石首羹。簪缨杂巾褐,莫遣野人惊。

述行言情诗 其三十六

明代 祝允明

仲生能乐志,夷吾性善养。恣任总勿性,道林胡偃仰。

名都富雄第,山池半邑党。崇丽摩浮云,琼筵日弘敞。

水陆穷罗羞,歌钟沸繁响。妙伎逾二肆,游童列弥广。

毕性声色中,麟台进功赏。

送洽住天王寺李弟请赠

明代 祝允明

权姿妙腊气翩翩,应世机翩自颖然。修习久栖三宝地,主维新属四王天。

高台旷苑宜舒啸,蒲座香床好息禅。我为青莲李居士,挥毫题得壁头篇。

家藏高尚书松阴落涧图

明代 祝允明

倚壑高松一万株,拂岩飞瀑氎巾铺。白龙隐映苍龙舞,山气虚兼水气濡。

净壁沈沈悬瑀佩,空堂隐隐奏笙竽。平生负得匡庐约,幸拜尚书赐不孤。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 其十三

明代 祝允明

玄文草罢坐川湄,川与心同清静时。此地可忘新汉事,莫将轻易与人知。

子昂小景 其四

明代 祝允明

晴阳破岚暝,水色当春和。如何异人境,而有樵者歌。

柳枝 其四

明代 祝允明

隋家萧后解伤春,内苑亲栽几树新。出塞归唐春渐老,美人思树树思人。

别唐寅

明代 祝允明

长河坚冰至,北风吹衣凉。北庭不可出,送子上河梁。

握手三数语,礼不及壶觞。前辕有征夫,同行意异乡。

人生岂有定,日月亦代明。毛裘忽中卷,先风欲飞翔。

南北各转首,登途勿徊徨。

高淳道中

明代 祝允明

柴门对树树临流,春日迟迟满客舟。一种江南千里景,只闻鸡犬不闻鸥。

未足句 其一

明代 祝允明

却恨风光同万里,眼看百里不能归。

苦忆

明代 祝允明

苦忆京华更不禁,百壶那解一生心。争誇膝下簪缨好,岂识痴翁别有襟。

夙驾迈皇邑 其二

明代 祝允明

夙驾迈皇邑,公去我心悲。京吴期月我,父母何时归。

所虑大君留,吾侪将畴依。贤人在高位,庶绩用咸熙。

子产往作相,嗣之来者谁。大君一内外,留遣皆贤才。

寄谢雍

明代 祝允明

谢家兰树有清芬,每诵澄江却忆君。
想得山庄长夏里,石床眠看度墙云。

十六夜召集

明代 祝允明

广寒昨夜不曾开,今夕佳期已报来。且向草堂杯举待,人间红粉会相催。

汉室

明代 祝允明

汉室咸阳建,山河百二开。
甘泉芝草出,天马大宛来。
宣室宵衣问,长杨献赋回。
宁知天禄閤,不用子云才。

山窗昼睡

明代 祝允明

身在云房梦亦闲,松头鹤影枕屏间。
一声隔谷鸣华雉,信手推窗满眼山。

谢道士挽诗

明代 祝允明

云房覆清址,犹自锁虚寒。耿耿鹤一只,萧萧竹数竿。

友人留药饵,弟子宝簪冠。欲续周师传,传师与众看。

祝允明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 458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