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承西涯阁老以铜雀砚见惠且谓验其真赝舟中试笔知为故物无疑乃用前所赠韵复成二首以寄 其二

承西涯阁老以铜雀砚见惠且谓验其真赝舟中试笔知为故物无疑乃用前所赠韵复成二首以寄 其二

明代 倪岳

一橐萧然出凤城,砚砖分惠眼犹生。当年可为笙歌溷,此日聊随楮墨行。

藻饰如存新制改,波颓不复旧台倾。明窗净几閒挥拂,吊古文从感慨成。

诗人倪岳的古诗

送别沈仲威乡友赴南京兵部

明代 倪岳

沈约才华锦绣胸,宦游此去乐从容。宦还合浦元归蚌,剑落延津已化龙。

客路莺花怜共别,家山松菊慰相逢。乡心欲与征帆速,把手临岐意万重。

京师十景图诗 其四 太液晴波

明代 倪岳

池头新涨涌盘涡,宿雨初增太液波。明月有时沉宝镜,好山终夕蘸青螺。

自缘江汉朝宗近,怪得鱼龙变化多。万顷汪洋涵帝泽,不须天上挽银河。

晚泊天津望海有作

明代 倪岳

船窗南望路漫漫,一曲沧洲俯碧湍。水国云深帆影断,海门天阔雁声寒。

离忧未信江湖远,醉眼全惊岛屿宽。回首帝京三百里,不胜清梦绕长安。

京师十景图诗 其九 东郊时雨

明代 倪岳

周郊一望大田东,布谷声中雨满空。宿雾未收方杳缈,阴云渐合转溟濛。

乾坤不惜栽培力,畎亩全资润泽功。为想秋成登万宝,壤歌随处乐年丰。

经筵讲退和侍讲焦孟阳韵

明代 倪岳

庆云流彩日曈曈,经幄重开礼亦隆。师相雁行纡带白,词臣鹄立拥袍红。

纵横已胜三千字,褒贬先归十二公。却羡伯强真侍讲,每摅忠恳动宸聪。

赏李景信东轩瑞香花次韵 其三

明代 倪岳

曲阑日上影玲珑,香气薰人亦自融。满室春风回绮席,一帘晴雾散雕栊。

花攒淡白团圞密,叶簇轻青点缀工。好是羽衣歌舞罢,天仙清倚广寒宫。

观史而倦辄成短句意或有在不复次第览者幸贷其拙云 其八

明代 倪岳

肉食谁能与国谋,庙堂风采自优游。却怜漆室民间女,独抱深忧为鲁侯。

雪中忆张亨父次宾之韵复用韵写怀 其二

明代 倪岳

晓色侵人已细微,早寒真欲咏无衣。萧萧病叶惊风堕,冉冉昏鸦带雪归。

卓笔且从临草韵,提壶谁为款柴扉。故人多在经年别,岁晚方嗟聚晤稀。

廷试执事和程克勤诗韵 其一

明代 倪岳

春城过雨晓阴屯,圣主临轩礼数尊。龙见在田文正显,凤飞近日语偏温。

宫壶叠赐来东阁,内镪分颁下北门。何幸非才陪盛典,深惭无补亦沾恩。

观灯有作 其一

明代 倪岳

钟阜山高王气增,元宵景象称丰登。元家门巷银河绕,九陌楼台火树层。

天上凤韶乘月动,人间鳌驾绕云腾。旧游何许今如梦,二十年前记所曾。

题瀛洲学士图 其四

明代 倪岳

天荣图书属上公,衣冠终日仰高风。悬知千载贞观治,不负当时讨论功。

过南旺湖望蒙峄诸山

明代 倪岳

十里青湖一棹通,夹堤榆柳受东风。夹人出没菰蒲里,客子讴吟烟雨中。

东望龟蒙馀鲁甸,西来凫绎閟秦宫。寒窗寂寂空怀古,此日经游叹转篷。

贺陈师召得孙二首次联句韵 其二

明代 倪岳

海东乔木见根芽,叶叶清风满故家。千载未须论玉树,一枝端合比璚花。

远怀头角时时变,盛德衣冠字字誇。白日龙蛇行素壁,风流先说李西涯。

閒中偶题芦雁遂成十绝 其一

明代 倪岳

雁飞初到楚江头,叫破衡阳一段秋。寂寞西风明月夜,芦花如雪点汀洲。

晚泊东光县

明代 倪岳

斜日阴阴起暮笳,船头画鼓不停挝。县门东去刚三里,正及郎官放晚衙。

閒中偶题芦雁遂成十绝 其三

明代 倪岳

满地芦花笑白头,客怀牢落正惊秋。雁声和月回残梦,寒影翩翩下远洲。

岁暮祷雪致斋柬李西涯学士

明代 倪岳

几年斋署隔西东,三宿重怜此地同。寒逼寝屏新馆静,尘笼诗壁旧堂空。

鹤栖珠树惊秋露,凤翥丹山下晚风。却愧蒹葭成倚玉,一缄犹自往来通。

分献四渎礼成有作

明代 倪岳

金榜高悬白石宫,巍巍遥占地南东。祠分圣主坛壝外,礼合诸侯玉帛中。

源出名山流自独,润沾新雨泽皆同。小臣祼献惭无补,拟竭微诚祝岁丰。

廷试供事次屠都宪朝宗韵二首 其一

明代 倪岳

圣主临轩第一春,诸生敷对意俱新。风云早际明时会,民物同归大造仁。

却羡俊髦高擢第,端期忠孝重书绅。非才沾被今三度,分得恩波下紫宸。

送陈员外致仕归吴 其二

明代 倪岳

吴中风月曾游地,江上衣冠正别时。一曲离愁尊酒剧,五更归梦片帆迟。

辋川佳兴新成画,工部生涯旧有诗。执手临岐空慰藉,北山芳草动遐思。

倪岳

倪岳

倪岳(1444年—1501年)明代大臣。字舜咨,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祖籍浙江钱塘。倪谦之子。好学能文,通晓经世之务。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历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还为吏部尚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倪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著有《青溪漫稿》。► 30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