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同馆会分韵 其一

同馆会分韵 其一

明代 潘希曾

相见释褐初,交情何欢洽。论文玉堂夜,联镳试春祫。

参商十载来,馀韵不可押。人生本无期,世路多险狭。

讵意今日会,盘羞间蔬甲。秋菊馥当筵,把玩笑相狎。

努力及良辰,斗酒同一呷。花枝枯复荣,头白堪再插。

诗人潘希曾的古诗

庚辰岁同仲实兄谒祖墓述怀

明代 潘希曾

故里同过岂偶然,郊行仍及立春前。郊原旧事追当日,马鬣遗封望紫烟。

种秫有田堪客醉,聚书充栋任儿传。廿年南北知何补,归老深期了宿缘。

再题醉翁亭

明代 潘希曾

涧水经春长绿波,林峦回合鸟声多。林从公去名逾重,亭有时荒记不磨。

仰止极知前辈盛,视今其柰后来何。官閒幸际升平世,此地寻常载酒过。

闻曹霜厓南旋小诗奉迓

明代 潘希曾

故人分袂忽三秋,报道南旋解我忧。报会风云瞻日表,却经桑梓系兰舟。

环滁山水仍相待,怪石园亭莫久留。古柏苍苔旧公署,近添双鹤一呦呦。

赴召将至京二首 其一

明代 潘希曾

春明一别老滁山,素食空添两鬓斑。素命忽传天上至,孤踪犹似梦中还。

身依日月逢更化,职忝夷夔愧押班。便合弹冠向明发,五云深处觐龙颜。

寒夜不寐

明代 潘希曾

朔风无赖搅清眠,败壁残灯共客边。雪色在窗天易曙,更声到枕夜如年。

重依凤阙惭尸位,乍别鲈乡忆钓船。幽梦不成魂欲断,无凭身世转茫然。

石门县

明代 潘希曾

路尽石为门,门中绿树村。山峦当城郭,风俗自乾坤。

水接桃源派,人通洞獠言。晚厨供石鲫,为倒菊花樽。

题王亚卿荆山别号卷

明代 潘希曾

佳山堪住仍堪号,名德岩岩复似之。云出会符霖雨望,林深真有栋梁姿。

平分海岱形逾胜,变幻烟霞趣亦奇。未遂攀跻常仰止,丹崖留墨定何时。

酬沈侍御子公

明代 潘希曾

斜日行台古柏高,公馀清兴独挥毫。先声风裁闻骢马,出色词华睹凤毛。

株守频年惟我拙,萍逢此地几人豪。严装见说朝天近,极目行尘首重搔。

次韵酬仲仁兄见寄

明代 潘希曾

滁阳岁暮积离忧,尺素俄传自泰州。咫尺不同游宦地,寻常空忆读书楼。

泮芹香动春初采,棣萼诗成夜自讴。却羡故园溪上月,解分清影傍邗沟。

咏兰四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猗兰含紫蕤,经冬冻不发。春风几何时,碧干争挺拔。

一干仅一花,清香乃倾国。贞姿颇耐久,逾月未衰落。

吊阳信马贰守

明代 潘希曾

宿草惊心岁月忙,人生不死是流芳。人年宦辙甘棠在,一脉书香燕翼长。

樽酒几人思北海,门楣有客坦东床。全归况复稀年近,蒿薤徒劳道路伤。

赠仲仁兄次韩曹二长官韵二首 其一

明代 潘希曾

忆弟看云劳读杜,识人今日喜逢韩。高歌白雪千金赠,增重青毡十载官。

祖道夕阳催别斝,滁南山色拥征鞍。遥知泮水从容地,几度赓酬兴未阑。

寿谢母太孺人

明代 潘希曾

板舆迢递海东仙,帝里恩光照寿筵。天近重阳才二日,人过七帙已三年。

菊花泛酒黄封好,锦服趋庭綵戏便。一曲南山漫相祝,可酬当日柏舟篇。

东园漫兴

明代 潘希曾

花发东园偶独窥,山禽相对语移时。山涯形影青春伴,晚节功名白发知。

何处菟裘还待老,他年竹帛亦虚垂。杖藜缓步防苔滑,筋力深嗟病后衰。

题董千里孝思卷

明代 潘希曾

董生纯孝有天知,又见云孙起孝思。谁似昌黎书瑞应,寻常鸡犬胜灵芝。

次韵李宫允赏莲四首 其三

明代 潘希曾

酒傍芰荷香自别,肉兼丝竹调还高。晚来暑退堪行乐,坐待银河洗发毛。

夜抵沛县怀沽头章水部以道

明代 潘希曾

孤舟尽日柳边撑,尚隔烟波十里程。篷底一灯听雨落,枕边三鼓盼天明。

笑谈可待还当别,身世无凭忽自惊。欲假诗筒报消息,曲江幽梦恐先成。

南庄八景为孙封君题八首 其八 古亭留客

明代 潘希曾

千载欧翁醉,遗文亦壮哉。几经亭下路,留读憩阶苔。

送杜司训世良之丰县

明代 潘希曾

丰沛英雄入彀来,春风桃李待栽培。千金久负屠龙艺,一笑重经戏马台。

云暗楚天鸿雁杳,酒酣燕市菊花开。分携话及乡邦事,二十年前首重回。

次韵曹霜厓催梅因忆旧廨梅花

明代 潘希曾

当檐无复故枝垂,颇忆年时索笑奇。花向邻家须发早,春来此日未为迟。

诗筒往复宁多事,羯鼓风流有所思。水畔亭台烦豫扫,短筇行拟觅深卮。

潘希曾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 25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