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述怀五首 其二

述怀五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遭逢何以效涓埃,直道终然与祸媒。万死形骸非我有,再生日月是天开。

山中事业还书卷,掌上经纶付酒杯。身在水云心在国,尚随渔钓咏康哉。

诗人潘希曾的古诗

次韵李宫允赏莲四首 其三

明代 潘希曾

酒傍芰荷香自别,肉兼丝竹调还高。晚来暑退堪行乐,坐待银河洗发毛。

八月十四夜西涯阁老园亭看月奉次限韵二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此回情景胜常年,树杪清光望欲圆。风掠暮云沉碧海,露含凉气洗青天。

共求妙句传他日,还许高歌彻四筵。夜漏未央狂未己,秋来幽事我能偏。

冬夜漫兴二首 其一

明代 潘希曾

一灯深坐不知寒,分阃天涯岁又残。分曲夜閒刁斗静,衙门地僻簿书宽。

曾闻樽俎能全胜,敢谓干戈可久安。独苦此心谁共语,每凭封事达朝端。

寄赠钟处士

明代 潘希曾

富川云水草堂深,想见先生抱膝吟。献玉未明和氏泣,绝弦谁识伯牙心。

渔舟小泛沿荷浦,书卷閒开傍竹阴。搔首日高犹散发,更无魂梦到朝簪。

荅朴庵章都宪

明代 潘希曾

叩门谁递故人书,三复欣然伏枕馀。河洛禹功方有赖,东南民力竟何如。

时清不觉衰年及,别久那堪万事疏。太白楼头闻驻节,暮云千里转愁予。

赠陈司训洁之浦江

明代 潘希曾

人物从来说浦阳,斯文未丧有书香。年来后学多狂简,事在先生为主张。

宝婺夜晴风月好,龙门春静薜萝长。绝怜官舍邻予舍,千里因君话故乡。

次韵曹霜厓梅开见寄

明代 潘希曾

霜葩初见隔墙枝,尚及新正未是迟。尚气袭人朝梦破,暗香牵兴晚吟宜。

情多怕弄风前笛,病起思倾月下卮。我屋一株仍冷蕊,却疑春色与君私。

春日马上口占

明代 潘希曾

轻阴阁雨不成晴,寒暖相持意未平。马上逢春难把玩,花边著眼自分明。

争教归去能如雁,不觉蹉跎到听莺。愧尔野人生计好,缓鞭黄犊傍门耕。

同年章道充过访奉赠

明代 潘希曾

深山何意故人来,石径苔荒扫不开。石忆看花曾并辔,休辞对菊且衔杯。

江湖未有忘忧地,廊庙惟应济世才。一笑出门仍远别,暮云翘首重徘徊。

江浦渡江

明代 潘希曾

百里到江仍问程,江风初静渡船轻。乍穿芦港分秋影,横掷鲸波弄晚晴。

钟阜日斜金碧炫,石头潮上水云平。千年王气谁能凿,赢得秦淮绕帝城。

秋雨叹三首 其一

明代 潘希曾

旱来恨见秋霖迟,淋漓浃月仍苦之。禾焦豆萎已无救,坏屋决梁安用为。

生柴价高陈粟贵,流离载道闻歔欷。莫怪农家贱卖牛,待餔欲给晨昏费。

赴召将至京二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燕山南面潞河东,彩鹢归来更得风。三辅地形春日丽,九重天色晓云红。

入城未觉琴书累,趋阙行看剑佩同。回首十年青琐事,不孤明主有愚忠。

画红菊

明代 潘希曾

幽人风致绝尘寰,偃蹇苍筠白石间。醉里不知霜露冷,放教春色上酡颜。

与客尝玉面狸次韵

明代 潘希曾

敢誇野味少人知,诗客曾题牛尾狸。诗玉饤盘争放箸,青钱沽酒共传卮。

携来江北春深日,猎得山中雪霁时。正自思乡缘尔剧,未能归去是谁为。

盆荷次韵李宫允二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赏心吟事病来慵,尚爱荷香一味浓。翠盖偶倾如故好,红妆微笑为谁容。

出尘已绝三千界,过雨空疑十二峰。更谢主人能好客,留连不觉醉高舂。

龙泉寺寻梅次曹霜厓韵

明代 潘希曾

古寺林深别有春,梅边风日喜同巡。行经曲涧闻香远,兴绕孤山得句新。

茶碗不烦供地主,酒杯犹足酹花神。明朝有约临东阁,未厌阴何倡和频。

宿布村

明代 潘希曾

泥涂日已夕,草阁雨犹寒。美睡方知倦,羁栖自鲜欢。

泉声回涧底,花气蔼林端。往路还何许,沉沉夜欲阑。

夏至后苦雨四首 其四

明代 潘希曾

一雨夏将徂,羁怀转郁纡。山深变寒燠,雾重失朝晡。

羲御谁当挽,云师尔可诛。林鸠太无赖,相逐不相呼。

喜仲实兄转龙溪教谕

明代 潘希曾

十年江海广文寒,忽报龙溪漫转官。绛帐已专新讲席,青毡不改旧吟坛。

梦回好句凭谁寄,别久幽怀稍自宽。却幸星槎假良便,一尊非晚话团圞。

南司马王公以诗留别辄次韵

明代 潘希曾

翰苑文章同旧价,南都山水属真仙。相看转觉双瞳碧,渐老难回两鬓玄。

酒兴总非方壮日,花时犹是未归年。阳春强和凭谁寄,塞雁依稀隔暮烟。

潘希曾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 25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