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和梅花百咏诗 其七十三 钓湾梅

和梅花百咏诗 其七十三 钓湾梅

明代 王夫之

小穗侵波曲罥钩,危根拿石细分流。羊裘垫卧收缗晚,争唼落英看白鸥。

诗人王夫之的古诗

戏作七夕词三首

明代 王夫之

甲子须臾一局棋,人间荏苒岁华迟。经年莫为添惆怅,离别曾无片晌时。

长相思 春夜

明代 王夫之

花影低。月影微。一夜迢迢已半非。问天知不知。

风满扉。露满衣。炉冷残香恋素帏。栖禽尚未归。

欧子直自南岳返讯之

明代 王夫之

灵壑有冬荣,幽人时晏出。天物无孤清,闲情自相匹。

徘徊度飞鸟,乘凌俯落日。虚旷断不穷,丹碧绚非一。

夕宿抱馀爽,各言纷欲悉。岂无濠上情,言眺双径逸。

神晤遗形区,于焉记良昵。

生查子 咏史六首 其一

明代 王夫之

长平十万人,一夜秦坑杀。鱼死浊流中,不祭乘时獭。

死坑未是愁,唯有生坑恶。眢井埋蟾蜍,欲跳只三脚。

和梅花百咏诗 其七十三 钓湾梅

明代 王夫之

小穗侵波曲罥钩,危根拿石细分流。羊裘垫卧收缗晚,争唼落英看白鸥。

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 十四 李副使梦阳 怀古

明代 王夫之

百尺丽谯俯暮原,黄河捲雪拥蛟门。朱仙祠庙青松冷,艮岳风霾白日昏。

华表定留千载恨,灵旗难返九招魂。寒鸦斜照苍茫外,酹酒长怀国士恩。

始冬寓目

明代 王夫之

东峰展苍翠,夕阳散平川。天容函空谧,阐缓飞孤烟。

寒日将易暝,秋心仍未捐。忼慨寄寥廓,通幽无绪言。

霜气警归息,坠叶飘阴喧。迢递伫清梦,远游惊八埏。

阮郎归 本意二首 其一

明代 王夫之

桃花流水紫云深。瑶京路易寻。人閒何事苦关心。

匆匆下碧岑。

才燕语,又螀吟。飞霜两鬓侵。玉壸鸳语信空沈。藤萝锁翠阴。

洞庭秋三十首 其二十

明代 王夫之

晶辉蠕影萦一窝,澄之荡之夫如何。容裔积已成坚冽,鏦铮喧外绝烦苛。

绿非荇藻发谁浦,光带露霜自昨波。惊鸿亦知无闻见,抱意长鸣凌嵯峨。

小步

明代 王夫之

新虹酿㬉带馀清,云里东峰一曲晴。步步看花兼看叶,胎红乳白各分明。

多丽 别恨

明代 王夫之

悄年华,偏是流光难掷。梦回时、分明眼底,掷亭杨柳初折。

浑相忘、金微路远,与扳留、青组珠勒。天涯何处,漫生芳草,归来珍重怕逢啼。

鴂重思、省元来是,梦生死关河。隔今生,永迢迢良,夜如何拚。

得祗当、年华镫影,里鸳鸯绣带轻。拆怨落、花浪随流,水消尽、西园旧春。

色孤馆黄,昏雨丝云,片苍苔满地无人。迹问青、天何意留,住孤鸾只教。

空辜负,当年无限,山海恩德。

闻郑天虞先生收复宝邵别家兄下山而西将以腊杪往赴怆然而作

明代 王夫之

微生一日一偷生,为惜鸿毛死亦轻。从此岐行还强饭,尽收云水答清平。

和梅花百咏诗 其七十八 蔬圃梅

明代 王夫之

挑荠正美芥回青,脆甲中含碎玉零。缓火夜烹风味别,孤芳生齿酒初醒。

生查子 秋感

明代 王夫之

藕花艳银塘,玉露凋零尽。素蝶不知愁,波影弄金粉。

飞飞飞不去,日暮西风紧。为惜白蘋香,怕受微霜损。

新秋看洋山雨过

明代 王夫之

南楚秋风日,轻阴太白方。参差分远嶂,明灭互斜阳。

旋度云间树,还吹山际香。鹭飞初掠润,燕语乍矜凉。

云断天逾碧,林疏野乍光。馀霞侵月浅,晚雾过溪长。

薄袂泠泠善,闲愁鼎鼎忘。萧斋聊隐几,吾道在沧浪。

咏史二十七首 其二十

明代 王夫之

着面维州黑子,还魂免役青蚨。皮砌只争燖揉,头倾忘却支吾。

和梅花百咏诗 其三十二 苔梅

明代 王夫之

紫葆初含故叶稀,孤茎独秀绿茸肥。晴云润浥虬枝软,倒写溪光碧玉围。

忆王孙 蜂投窗纸掇遣飞去戏祝之寓意

明代 王夫之

白云送望转霏微。别径人间去不违。好逐桃花一片飞。

阮郎归。莫问天台路是非。

过西明寺追怀怡一上人示苍枝慈智二首

明代 王夫之

缥渺诸天缟雪飞,垆烟初㶿湿云衣。重来春水迷苍翠,凄绝苏闉画板归。

广遣兴五十八首 其二十八

明代 王夫之

花萎香檀草自忧,凭将托钵笑宾头。门东但哭耶娘饭,天际非迷贾客舟。

即遣金棺重露足,应知画饼不充喉。两堂漫为猫儿鬨,顶戴芒鞋代汝愁。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58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