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咏白鹦鹉五首 其三

咏白鹦鹉五首 其三

明代 王渐逵

仙都瑶圃洽元和,双树琪林乐自多。换尽颜容不相识,定应常饱玉山禾。

诗人王渐逵的古诗

乡回东台见江携酒过饮为别次韵

明代 王渐逵

潇潇侣群雁,芦花烟渚深。月明怜共影,波泛尔何心。

南去稻粱远,北来星汉阴。相依乡国地,宁复叹商参。

禹穴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东海南海朝宗地,出震见离帝之机。圣人自喜文明会,舜向苍梧禹会稽。

越森楼次韵答三洲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越森楼馆静无烟,玉局归来是谪仙。碧月静依杨柳港,翠霞低映蓼花川。

乘风惯爱溪头社,送酒时呼竹外船。析木银河光错落,夜深疑在斗牛边。

祝圣会感兴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乡里争传此会贤,漫游不负出山年。祥风淑气青春候,瓦盏蔬盘既醉天。

早见清平归五岭,迩来安攘靖三边。人间雅遇应能几,一笑尊前乐事全。

寿伦樾溪诞日

明代 王渐逵

秋日秋风秋更丛,紫微池上醉芙蓉。榆花微点星河渚,寿酒遥开太乙宫。

林外勋名思绮角,人间康乐见乔松。合欢正籍中庭月,歌管楼头未报钟。

送伦右溪五首 其二 西南

明代 王渐逵

愁看江上水,长逐多歧分。逐使同袍友,因之感索群。

双杵飞秋气,离歌起暮云。诗名传白下,遥忆鲍参军。

山中秋夜感兴 其八

明代 王渐逵

大道人人本自存,每于居处得真诠。不知扇颂缘何事,却蹈西方竖佛门。

寿伦右溪诗三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逍遥高枕越山扃,云谷看云远避名。懒去经年回勘合,悟来深夜读黄庭。

床头酿黍惟真诀,世上观棋亦浪评。沧海白云谁作主,知公元是太微星。

丹徒尹聂君同年家侄也再邀游焦山赋此

明代 王渐逵

使君多逸兴,暇日共幽攀。遥指招堤境,因过处士山。

湖平鸥鹭渚,僧候定圆关。绝顶生玄思,翛翛醉醒颜。

登中洞绝顶寄伦右溪何古林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散瀑流霞自化工,澹然幽兴恰相逢。悟来石室图书契,梦入禅关色相空。

已见东皇归下界,即看南斗近中峰。何时卜筑从前约,煨芋岩根荐晚风。

游山和白沙晚酌韵十首 其十 逍遥台

明代 王渐逵

台峙逍遥隔一溪,世人相望自相迷。峰头人翠开仍合,云外红尘簇更低。

已辨渔舟擎独桨,更宜村酒挈双提。掉歌乘兴杳然去,又逐轻鸥下紫泥。

望罗浮和甘泉韵四首 其四

明代 王渐逵

衡阳不数祝融峰,势接天门第几重。图影漫寻途以失,青苍凝望兴偏浓。

欲从蝴蝶窥玄洞,喜有梅花认旧踪。记得石楼溪畔路,铁桥横处夹双松。

绝句十首 其十

明代 王渐逵

村家处处整犁蓑,才入春来百务多。却爱有情双白鹭,柳塘无事日相过。

山中寄冯次冈

明代 王渐逵

忆昔洛澄里,竹阁深微凉。款语迟刻烛,披衣起联床。

讵意十六载,睽异天各方。徘徊樾森楼,悲观共登堂。

青春庆嘉衣,浩首怜故乡。童稚倏已惊,主宾浑相忘。

环列驻清荫,逶迤转回塘。景色夕更佳,为乐讵未央。

愿言常见亲,眷藉君子光。

再游矩州书院同诸公用杜牧之韵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石虹桥上看花飞,鸥席堂中忆少微。桂树丛时人已去,海棠开处燕犹归。

山含远浦疑晴黛,鸟渡平芜对夕晖。谩醉芳阶成独咏,不知空翠上人衣。

灵鸟篇赠李三洲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灵鸟振云翮,乃在桂林飞。亭亭九疑黛,郁郁苍梧枝。

五色焕文明,瓯楚生光辉。重阴冱寰宇,百年爰凄腓。

安淂望朝阳,戢翼仪天池。

绝句十首 其五

明代 王渐逵

接得绯桃谨护持,那堪生意太迟迟。祇缘冈土多黄瘠,春到开花仅一枝。

寿伦右溪诗三首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海内才名是大家,任閒知尔寿无涯。径通宾客常留鹤,地有池园不种瓜。

脱尽华簪便舒服,旋篘春酒荐黄花。遥知炼就刀圭诀,解组归来鬓尚鸦。

同李三洲江虚谷吴少岩刘素予何古林咏并蒂莲

明代 王渐逵

微风动玄脉,函钟转灰飞。清飙扇嘉树,绿荫临芳池。

高朋列宴坐,共爱溽暑稀。园子有好怀,远送疾以驰。

夏莲出佳寔,并蒂同一枝。自古遥相传,于今以为奇。

木生有连理,麦秀成两歧。云是和气钟,坤舆吐华滋。

并明应日月,合德配二仪。薄劣渐縻食,福履岂所希。

嘉宾重式宴,取醉以为期。作诗纪逸兴,俚韵方愧兹。

神游飞云诗和方西樵韵 其四

明代 王渐逵

漫游曾忆属猪年,道士传惊是谪仙。记得三峰云外路,烟萝深处即诸天。

王渐逵

王渐逵

(1498—1559)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