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赠灵洲云山师

赠灵洲云山师

明代 王渐逵

纷纷名利逐波移,半为登临一强时。认得小金真色相,绿阴亭下卧云师。

诗人王渐逵的古诗

谢张蒙溪大参过访

明代 王渐逵

青簟凉风长睡魔,远传旌节到山阿。荒林传里摇华佩,犬吠声中隔互萝。

时世即看搏凤翮,野人空有饭牛歌。岩花沼鹭应相讶,竹牗篷门少见过。

南华十咏 其七

明代 王渐逵

幽怀小静爱蒲团,睡仆归僧入定观。夜半塔灯犹不灭,却疑星宿挂檐端。

中秋答王岱麓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野簌山醪敢厌贫,独延清论枉嘉宾。晴云已遣重开径,冻雨应先为洒尘。

籁气萧深供送兴,蟾光圆丽答佳辰。扁舟已辨溪桥桨,共采芙蓉向碧津。

留别伦右溪十咏 其八 海珠

明代 王渐逵

天从北极中央见,月向群山到处明。翻忆廿年观海意,榕阴高卧听潮声。

访陈天游园

明代 王渐逵

岚光澹远沙,晓色散微霞。不识贤人馆,真诚隐士家。

打鱼时作鲙,列坐共看花。丛蘖荒行迹,遥知谢世华。

送沈希周

明代 王渐逵

危机潜伏正须闲,主敬工夫得最难。莫谓良知还便了,良知尤隔一重关。

闻诸君许过访再诗以迓之

明代 王渐逵

不教尘滓腻芳裳,一枕松风浣石床。懒惯儿童多任性,野便鱼鸟亦生狂。

书缄缥缈来鸾使,梦觉依稀似水乡。犹有倚楼频伫望,蒹葭摇影月明方。

李三洲同岱麓携酒见访用韵一首

明代 王渐逵

柳堤荷渚供长夏,小拟西湖处士家。姑射真人携玉液,罗浮仙客佩青霞。

穷经祇自悲陈蠹,阅世何人式怒蛙。时事可堪长共醉,不妨蓬顶戴三花。

访樾深亭

明代 王渐逵

细路穿松径,平厓敞石台。地从沧海尽,山自白云来。

凉气先秋至,晴岚傍午开。抱玄心独切,为尔重徘徊。

山中秋夜感兴 其十四

明代 王渐逵

尽逃贤圣向禅求,杨简风狂更可忧。始信象门山径别,卜商流派有庄周。

元夜寓省城

明代 王渐逵

沃野南来古郡州,百年王泽与春流。星萦云缭夸三辅,文管纤歌并五侯。

遂有桃梅含淑景,即看风日散嬉游。廿年意气俱岑寂,习静焚香独上楼。

初访中洞山八咏

明代 王渐逵

代纪皇明传胜异,游当春日陟崔嵬。灵光自直南离盛,瑞气多从午会开。

题石即为王子洞,寻源堪筑右溪台。吾儒真乐堪如此,招隐移文莫浪猜。

阻风东湖与梁挥使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冥冥烟火欲无津,鼓角声高薄晓云。为报鸱夷莫惊觉,将军原是好贤人。

游山和白沙晚酌韵十首 其三 文屋山

明代 王渐逵

云锁峦头月锁溪,望洋何处更多迷。遥从四壁看仍断,只有中峰压不低。

巢许已前归谱牒,烟霞之内即封提。苔花十里俱凝合,杖屦何因得染泥。

寿区白斋梁毅所二同年七十一同四月生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四月天气佳,景风扇融和。葭灰转仲吕,万物熙以讹。

遥持一杯酒,兄弟相经过。何以介眉寿,肴馔列前罗。

时果荐荔支,园畦摘嘉蔬。虽无珍与馐,寄兴则已多。

旅寓百年内,居诸倏如梭。为乐须及时,不饮将奈何。

但罄同心欢,不惜春颜酡。请君且尽酌,贱子当筵歌。

珠海渊且深,白云高嵯峨。相期祝无疆,长醉南山柯。

方棠陵见寄飞来寺诗次韵答之

明代 王渐逵

峡峰寒矗去来舟,暝色猿声江水流。忆昔白云曾语别,共凭萧寺一跻游。

春来阅世惟高枕,病后怀人只自愁。爱尔新诗散纡郁,竹深哦月伴淹留。

访湛甘泉翁上唐山居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肩舆遥度越山崔,野色岚光拨不开。古壁重留丞相记,绿阴高护尚书台。

馌耕浓向交畦聚,听讲云从独鸟来。翻忆往年冬至梦,淳醪真饮石翁杯。

梧冈精舍为罗锦川题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两厓秋色静分妍,中贮烟霞小洞天。影入罗浮孤晓嶂,精从河汉散晴川。

十年萍迹空馀梦,此日松关更有缘。题作梧冈非托始,纪名应在大初前。

谢蔡半洲司马见访

明代 王渐逵

忽传文旆到山居,童仆諠呼竞扫除。地散苔芜拥旌骑,春从杨柳映冠裾。

才华早见推名镇,勋业遥知愧腐儒。圣主只今奠荒服,远人应望指南车。

别方棠陵宪副三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灵洲注郁水,兰泽多方沚。所思在远道,念子不能已。

乔木多欺风,白日氛阴起。恩爱各有时,欢笑不可恃。

雄鸠鸣东岸,馀声应西渚。末路良独难,君子慎所履。

今日复何日,良朋集高轩。相燕举重杯,离合难具兼。

岂无品与肴,管丝罗其前。激歌动中怀,令我不能餐。

相别更相好,因之慷慨言。

王渐逵

王渐逵

(1498—1559)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