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海珠留题

海珠留题

明代 王渐逵

三山失为摧鳌极,期劫传闻遗一洲。羊城相望亦海市,珠宫未必非蜃楼。

寒光切逼南斗避,灵怪恍惚天吴愁。醉来一榻倚云径,榆花满空枫叶秋。

诗人王渐逵的古诗

陈天游招饮西郊园和伦右溪韵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独嫌归发点尘沙,遥向朱明浣落霞。才藻向曾标玉局,休栖应得近仙家。

矩洲黾石时相主,萱草山茶春自花。昨夜女牛寒紫气,欲将星野问张华。

赠程松溪内翰

明代 王渐逵

星汉曾闻犯斗槎,远游真卧白鸥沙。康侯疏草传天下,苏轼才名重越淮。

一榻醉同清海月,几年吟傍刺桐花。上林奏赋思供奉,会见金茎赐露华。

留别伦右溪十咏 其十 阆风台

明代 王渐逵

白云高并阆风台,花竹阴阴护径苔。重忆石池曾觅句,惠莲群从总多才。

曲肱吟 其三

明代 王渐逵

天地无悭造化公,欲从倏忽问鸿濛。千年真种无人下,万里灵源有路通。

买椟还珠计非得,求鱼缘木意何穷。自怜高枕阳春梦,输与江门老石翁。

赠张可兰总兵

明代 王渐逵

将军爱饮文字杯,尊俎每于宾客开。峨冠博衣春自兴,悬签插架书相堆。

有时倚剑直南斗,无事放歌临越台。只今太平粪走马,画角高风吹不哀。

南华十咏 其六

明代 王渐逵

由来礼义重华居,毁性穷栖岂乐趋。堪叹腐儒无定识,尽将衣钵欲消除。

题颜宗画

明代 王渐逵

閒来尽识江山面,山水图看经欲遍。尤怜天下无化工,落笔意态俱凡庸。

神采不舒化工局,顿遣色相空皮肉。近时岭海闻颜宗,山水格韵称其雄。

丹青不施祇素墨,浓淡天然有其质。迩得林塘秋意图,笔痕日久皆芜糊。

形容剥落枯缣外,独有精神宛如在。云汀烟渚看渺茫,昏藤怪石储青苍。

眼前草木俱生意,鸟禽尽带清秋气。炎天毒热苦相关,爱尔一洗欣开颜。

飒飒凉风生栋牖,野色犹如袭襟袖。笔端造化真有神,颜宗之后夫何人。

自怜质性偏林野,遍历江湖如传舍。欲图海内名山容,来刻青萝万仞峰。

恨却吾生后于汝,玄诠真匠堪谁与。

春日写怀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近时乡里喜相陪,约社占农日往来。两月看山逢酒熟,几年栽树见花开。

每缘芳草多扶杖,为爱东风小筑台。忽忆樾森楼外径,久无车马散苍苔。

登越王台怀古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高台千尺俯崚嶒,伯业王图万里仍。钱俶早闻归职贡,窦融先已识符徵。

澄江落雁迷寒浦,绝壑深林堕石藤。感慨日新形胜旧,露丛风径夜篝灯。

祝圣会感兴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越城元日萃诸贤,正朔遥颁又始年。南极星躔皆拱北,遐荒春色亦朝天。

衣冠俨肃瞻台上,训制亲承到日边。洛社香山应远让,江湖廊庙得兼全。

再宿灵洲

明代 王渐逵

肃连山拥大江流,二十年来百度游。共说东坡为佛仰,信知王子亦灵洲。

卧随黄叶当阶乱,爽爱秋风彻夜留。肯逐羽仙凌远岛,只从乡土觅丹丘。

杭州别岑体充霍振先之京

明代 王渐逵

自从南浦更联舟,两浙云山暗已收。京洛只今成乐土,逢人休上望乡楼。

春日田园漫兴

明代 王渐逵

圈牛眠犬自村家,淑气晴烟改岁华。人日已过还谷日,梅花开尽见桃花。

抛书扫榻惟耽枕,戒酒逢人祇啜茶。津口不遥渔子熟,旋将舂米博鱼虾。

西湖十咏 其五 山居寺

明代 王渐逵

幽罄数声空径静,乱峰围处曲廊盘。醉来独拥蒲团睡,一枕涛风万壑寒。

访甘泉小华山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古今贤哲起高风,五百人间未易逢。寄语希夷莫耽睡,华山今又属泉翁。

灵洲和方棠陵韵

明代 王渐逵

坡翁曾著迹,吾子复登楼。今古栖贤地,江山增胜流。

落日闲千舸,长鳌锁万牛。即看康世志,宁作异乡愁。

送伦右溪五首 其一 小金

明代 王渐逵

秋渚长菰蒲,秋江长鳜鲈。老僧迎古刹,稚子问前途。

有弟春相对,多山兴不孤。却怜尊酒夜,聊尔话须臾。

伦何二君访予于双峰山庄用前韵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自垦瑶田栽玉芝,采芝犹及丽春时。天围芝水寒相彻,月印澄潭夜并奇。

笑我归山还草草,爱君耽独胜迟迟。灵踪恨却江门老,误向衡阳动远思。

梧冈精舍为罗锦川题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两厓秋色静分妍,中贮烟霞小洞天。影入罗浮孤晓嶂,精从河汉散晴川。

十年萍迹空馀梦,此日松关更有缘。题作梧冈非托始,纪名应在大初前。

一川亭为高明杨上舍题四首 其三 秋

明代 王渐逵

苍松翠竹逐年芳,三径由来晚未荒。已约黄花重载酒,不堪风雨近重阳。

王渐逵

王渐逵

(1498—1559)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