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咏大驾幸京

咏大驾幸京

明代 吴伯宗

南北京华一道通,圣皇幸寓大明宫。虎贲皇卫威如虎,龙仗前驱队若龙。

天语奉行安众庶,风声振布荡群凶。今逢盛世文明会,四海车书混一同。

诗人吴伯宗的古诗

送进士黄德安还乡

明代 吴伯宗

雪天携手凤凰台,喜见乡闾不乏才。灯火十年勤蠹简,道途千里试龙媒。

青襟早际风云出,綵服还沾雨露回。此别应须更努力,秋期攀桂定重来。

南京诗应制 其四

明代 吴伯宗

天近鳌头花簇仗,风低豹尾乐鸣球。九门低阖开黄道,万乘旌麾拥翠斿。

昨日钟山甘露降,每朝华盖庆云浮。紫荆山耸江吞涌,水绕花飞满御沟。

入京五首 其五

明代 吴伯宗

翠辇檀车往复回,风情九陌障尘埃。锦袍情子呼鹰出,茜帽僧官跃马来。

云外笙歌声宛转,水边楼阁势崔嵬。少年自有看花兴,欲赋观光愧不才。

送王绘赴广东佥宪

明代 吴伯宗

武库肃清霜,朝衣绣綵章。风行千里骏,威动五仙羊。

揽辔榕阴阔,搴帷海气凉。功名儒者事,烜赫照南荒。

送刘甥宪书寓居河南

明代 吴伯宗

怜伊斗室寓河南,便守饥寒亦不惭。白发守能全士节,红尘不肯浣儒衫。

久无飞蝶随幽梦,幸有征鸿寄远缄。看尽梅花春未老,片云何日送回骖。

送李将军华山归隐

明代 吴伯宗

壮龄事弓剑,战伐伟功绩。晚岁脱朝簪,遗荣蹈泉石。

番湖天东南,云水荡虚碧。灌木昼阴阴,居仁乐安宅。

明达知止足,焉能复形役。铁衣挂长柯,锦带悬素壁。

寄语蝉冕俦,去来山林客。

南京诗应制 其三

明代 吴伯宗

列郡徵贤起俊髦,万机独使圣躬劳。开藩机相颁龙节,破虏将军设豹韬。

地接皇图三辅壮,天垂华盖七星高。逢春别赐瑶池宴,捧进金盘五色桃。

题画三绝 其三

明代 吴伯宗

结屋依林麓,支桥就石矶。青山微雨过,一片白云飞。

大驾春巡诗应制

明代 吴伯宗

君王马上索诗篇,杜甫诗中借一联。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送项昌之耀州

明代 吴伯宗

守令职师帅,承流在循良。为儒致实用,吾道增辉光。

弦歌肇百里,五马方腾骧。考绩再上列,升秩专名邦。

虎拜受丹符,锦绶沾天香。驱车策麒麟,阔步驰康庄。

买舟载长淮,投分夙所将。西行访禹迹,情与道路长。

文章论重价,政事谈龚黄。分手即千里,愿言莫相忘。

华发峻层云,泾渭流泱泱。三年报佳政,侧伫登庙廊。

题士衡天根堂

明代 吴伯宗

穷阴抱微阳,生意蔼不息。气机妙回斡,至理人得识。

刀圭起沉痼,调燮造化力。参两动变徵,恒心契玄德。

晹光荣林杏,火候伏丹液。倘可见天心,永言同寿域。

题李氏栖碧楼

明代 吴伯宗

唐有谪仙人,风骨特高妙。
晚爱栖碧山,闲心付登眺。
桃花与流水,目击领其要。
遐观穷有象,幽讨入无徼。
不知谁相问,但觉遗一笑。
声落天地间,松风紫鸾叫。
诸孙企高躅,异世颇同调。
琼楼梯空青,银榜生光耀。
予亦爱其人,临风划长啸。

题画三绝 其二

明代 吴伯宗

茅屋深藏树,青山半入云。秋风何处发,渔唱隔溪闻。

竹干青乐钓应制

明代 吴伯宗

琅玕百尺俯清流,直干凌云耐素秋。六琯已裁鸣凤律,一竿还上钓鱼钩。

飘飖志适烟霞迥,欸乃歌长水石幽。远浦澄潭随所适,此身何似到瀛洲。

山沧溟隐谷应制

明代 吴伯宗

千叠龙蟠列翠崖,万年鳌脊奠蓬莱。岚光每向天边起,云气常从海上来。

远近林峦金碧炫,参差楼阁画图开。沧溟隐者神仙客,几度乘风轶九垓。

入京五首 其四

明代 吴伯宗

大明宫阙势岧峣,万岁声呼山动摇。金殿岁重明日月,玉楼十二插云霄。

青丝马上王孙贵,丹毂车中赵女娇。自是凤城春色好,祗将心事计渔樵。

玉蕊仙真图应制 其二

明代 吴伯宗

白鹇飞飞白鹤舞,孔雀长鸣唤鹦鹉。苍松翠竹白云深,彷佛瑶池降王母。

王孙善画盖有神,綵笔幻出真天人。蓬莱弱水路不隔,愿献枫宸万寿春。

御赐批点五经有感而作

明代 吴伯宗

旅馆银缸夜点批,丹毫欲下意迟迟。禹谟蕴奥宁无惑,盘诰声牙定有疑。

玉润怜渠端可拟,冰清愧我老难期。此中正是朝天路,要在青春进步时。

赠道士洞虚

明代 吴伯宗

至道不凝物,灵台湛中虚。洞然六合间,迥与神化俱。

日月环户牖,风露浩庭隅。一气中夜存,万变何区区。

送郑时用赴山东佥宪

明代 吴伯宗

华盖殿中陈谠论,奉天门外拜新除。九重霄汉求言日,一道风霜接节初。

海岱人看骢马客,鲁邹家诵蠹鱼书。高才况是成均彦,不愧菁莪化雨濡。

吴伯宗

吴伯宗

江西金溪人,名祏,以字行。洪武四年初开科,廷试第一。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以不附胡惟庸,坐事谪居凤阳。上书论时政,因言惟庸专恣。帝得奏召还,命使安南。历官武英殿大学士,后坐事降检讨。十七年又坐事谪云南卒。有《南宫》、《使交》、《成均》、《玉堂》四集。► 93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