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忆王孙 其一 重宿禄品

忆王孙 其一 重宿禄品

明代 杨慎

落梅风里王鳞皴。牛背寒鸦过别村。樵笛声中暮霭昏。

掩重门。翠被香寒酒正温。

诗人杨慎的古诗

胡蝶戏真珠花

明代 杨慎

漆园仙梦到绡宫,栩栩轻烟袅袅风。九曲金针穿不得,瑶华光碎月明中。

拟行行重行行

明代 杨慎

遥遥涉长途,悠悠愁我心。我心愁未央,暌离日以深。

山高心无梁,寄书多浮沉。鱼乐在故渊,鹿鸣思长林。

觉时影与身,梦来裯与衾。端居迟日月,旦暮如古今。

孤愿人讵知,沉忧自难任。君子不遐弃,怀我以好音。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 其三 秋渔

明代 杨慎

日出烟消露晞,百丈清江钓矶。船似天边稳坐,鱼若空行矶依。

袄霭歌星独往,婆娑舞月方归。兆熊不梦渭叟,狎鸥久忘汉机。

建林驿垂柳

明代 杨慎

枝枝金缕细,叶叶翠条轻。袅袅曾经折,阴阴巳复成。

流莺频唤曲,征骑此重行。不为芳菲惜,多缘岁月惊。

烟条萦水曲,风絮惹山城。闺怨佳人笛,边愁大将营。

婆烫汉南意,因见古人情。

荅段德夫水部 其三

明代 杨慎

幽兰深谷底,感此岁芳徂。欲问丹砂诀,吾非勾漏徒。

滇海竹枝词 其一

明代 杨慎

罗汉孤峰祇树林,梁王辇道海中心。海垠青青堪牧马,海眼只今无处寻。

明湖篇赠罗野庭

明代 杨慎

玉镜明湖春水绿,君乘星轺向滇蜀。接幰清风豁瘴烟,摇笔高吟振空谷。

碧鸡金马我尝游,写韵遥岑海上楼。披云不得随双屐,此日相逢谈九丘。

珠玉照人惭我老,薢茩开樽郎倾倒。岣嵝遥瞻翠霭颠,峨嵋近指青霞杪。

紫河车金光草便,欲相携访蓬岛百。年良会苦蹉跎江,上题襟别思多石。

扇洞门,恒不锁,期君乘兴一来过。

鸟吊山

明代 杨慎

鸟吊山头鸟道微,梧叶陨黄青蕧稀。九苞文彩谁得见,千古画图知是非。

金字经 其二 江上晚归

明代 杨慎

窗纸风偏透,衾裯冷不胜。欹枕挑灯诗又成。听。更鼓最无凭。

同云暝。檐花滴到明。

桂湖曲送胡孝思

明代 杨慎

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清风如君怀,洒然秋期同。

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明月如怀君,怅然何时辍。

湖风向客清,湖月照人明。别离俱有忆,风月重含情。

含情重含情,攀留桂之树。珍重一枝才,留连千里句。

明年桂花开,君在雨花台。陇禽传语去,江鲤寄书来。

羊皮彩灯屏

明代 杨慎

雁足悬秦殿,鲸膏朗魏宫。何似灵羱鞟,扬辉玄夜中。

百琲添绚烂,七采斗玲珑。洛洞金光彻,东岳玉华融。

雪毫羞曜日,云母讵障风。白石望如近,素丝看若空。

青精千岁树,丹影五仙虹。馀明如不息,还持继烛龙。

狼山凯歌 其八

明代 杨慎

去时官柳万枝黄,归路寒葭满地霜。挟纩已温良月候,吹纶更作小春芳。

南乡子 其四 荆州元夕

明代 杨慎

细雨妒芳姿。禁住莺翁与燕儿。待得晴明好天气,迟迟。

花絮飞残水满池。

渔家傲 其二 滇南月节

明代 杨慎

二月滇南春嬿婉。美人来去春江煖。碧玉泉头无近远。

香春软。游丝摇拽杨花转。

沽酒宝钗银钏满。寻芳争占新亭馆。枣下艳词歌纂纂。

春日短。温柔乡里归来晚。

一七令 其四

明代 杨慎

雪。凝明,澄彻。飞玉尘,布琼屑。苍云暮同,岩风晓别。

深山樵径封,远水渔舟绝。南枝忽报梅开,北户俄惊竹折。

万树有花春不红,九天无月夜长白。

后河激歌 其二

明代 杨慎

翡翠为竿兮虹蜺为丝。拾海月兮采江离。

狼山凯歌 其四

明代 杨慎

关山新月照鸣茄,河朔清霜淬剑花。塞上征夫犹万里,北京归路敢言赊。

马道壁上次韵

明代 杨慎

嘉陵江水碧迢迢,雷吼晴滩雪涌潮。岸曲行人愁驻马,清猿声在白云霄。

禺山传五岳山人任少海书札兼致问讯因忆

明代 杨慎

五岳山人相忆,八行书札遥通。
吹箫夜郎月下,采药白帝通中。
尘世英雄易老,浮生踪迹难同。
张衡《四愁》吟断,宋玉《九辩》悲穷。

凤栖梧 送薛治曲泉之镇雄勘夷手卷

明代 杨慎

借寇歌廉春有脚。皂盖朱幡,辉映江阳郭。一喢清泉斟且酌。

候人无事闲铃阁。

瘴域岚方劳锁钥。静柝沉锋,虎凶成鸾鹤。风飐归旌诗满橐。

休迟竹马儿童约。

杨慎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7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