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寄赵总戎公僎

寄赵总戎公僎

明代 谢榛

闻道干城将,频年未解颜。身危征战后,名定是非间。

海月窥龙剑,沙云接雁山。谁怜赵充国,白首卧榆关。

诗人谢榛的古诗

哀江南八首 其二

明代 谢榛

昆明未习战,南伐转忧深。兵气连瓜步,人烟断柘林。

吴姬穷海泪,燕将故关心。何日铙歌转,苍生望捷音。

雪中即事

明代 谢榛

万里同云鸟不飞,出门寒色上人衣。谁家公子能驰马,雪满长安射猎归。

春日登伏牛山遥望秦中因忆栗士学冯汝言二方伯李廷实大参莫子艮廉 ...

明代 谢榛

伏牛形胜郁嶙峋,二月风光客兴新。半岭夕阳惟照雪,千松寒色不知春。

天连山势全雄晋,地转河流远界秦。寄语关中几游宦,虞卿秪是著书人。

暮秋酬王元美见寄

明代 谢榛

仙郎久别听征鸿,两地登高怅望同。河岳愁云连赵北,海天佳气满吴中。

老来避世家难定,乱后悲秋赋转工。篱畔黄花应自惜,一枝留取傲霜风。

寄杨明府子庸时应辟北上

明代 谢榛

闻道辞花县,因风寄短吟。虚怀惟片月,行色有孤琴。

父老别时泪,郎官到日心。都城向晚肃,御水入秋深。

霜冷催南雁,天高接上林。荐书应不负,霄汉听来音。

送苏子冲之云中

明代 谢榛

翩翩苏季子,征马独嘶风。路转河声近,星摇剑气雄。

旌旗閒塞上,笳鼓静云中。试看和戎后,谁收不战功。

即席次刘子礼登高韵

明代 谢榛

西风吹雁下河洲,坐感颓年聚旧游。抚景独惭今日赋,遣怀何异故乡楼。

尘中浪迹陪高宴,篱下黄花笑白头。京洛层城试登览,疏云惨澹数峰秋。

柬南泉君园居

明代 谢榛

几日违禅宇,遥闻钟磬音。谁同赋诗兴,自定奕棋心。

雨歇亭台爽,烟含花竹深。眼前幽意足,清旷亦山林。

大梁杂兴 其一

明代 谢榛

梁孝池台迹已陈,邹枚去后复何人。黄鹂百啭日西下,柳外长烟依旧春。

赠田深父

明代 谢榛

气夺三都赋,声驱六代诗。春云流碧落,秋月照琼枝。

独览中原胜,还收太华奇。东山有狂客,千里愧相知。

宿崆峒山示梁道士 其一

明代 谢榛

晚到崆峒山,石栏时独倚。万年空碧云,不见广成子。

送张少尹元文还任新喻兼寄李明府伯承

明代 谢榛

群玉峰头华月低,九仙台上白鸾栖。乘秋欲借王乔履,一夜高飞吴楚西。

题吴郎中温叔山房

明代 谢榛

早辞京国风尘倦,为爱山房泉壑重。移榻夜深垂万象,登台秋迥出千峰。

独蹲斑虎云边石,半隐苍龙雪后松。灯下思君见奇绝,忽惊春梦戍楼钟。

漳河雨后

明代 谢榛

隔林咿轧来渔舠,白鹭背人飞不高。却讶衡漳一夜雨,几家村落生秋涛。

秋宫词 其二

明代 谢榛

茜红衫子郁金裙,玉貌灯前坐夜分。汉帝如何诛画士,六宫犹自有昭君。

孝德颂寄上李石麓阁老

明代 谢榛

白头宰相受封年,黄阁辞归孝独全。东海灵椿元气盛,上林仙桂露华偏。

村翁每遇携松酿,水鸟相迎出稻田。绿野开晴留返照,苍峰叠秀带浮烟。

端居已倦中原路,定策能清北塞天。好筑层楼高贮敕,九霄日月看双悬。

登楼北望怀郭学士质夫李吏部一元

明代 谢榛

李郭风骚匹,登楼独怅然。黄花秋满地,白雁夕横天。

玉阙云霄外,金门日月边。疏狂燕赵客,早晚赋甘泉。

朱仙镇吊岳武穆

明代 谢榛

中原何幸见将军,一剑长驱万马群。战伐功高天意在,庙堂策定帝图分。

只今营垒空秋月,终古旌旗有暮云。遗恨几多堤上柳,冷风凄雨不堪闻。

冬夜同宣允则集徐进士子与宅

明代 谢榛

城上乌啼春雪馀,满庭寒色月来初。病当岁晚寒方切,老向天涯计转疏。

湖海相知今夜酒,风尘一别几年书。可堪京国多烽火,王粲谁怜未定居。

雪中偶过李鸿胪东明宅留酌因怀卢太史浚卿刘少参才甫王侍御子梁张 ...

明代 谢榛

前雪未消今雪来,寒侵宫殿朝不开。昆池冻合石鲸卧,玉笛唤春催落梅。

白日远迷涿鹿野,黄云低暗轩辕台。铁甲如冰战士苦,城头饥乌啼正哀。

北风吹人僵欲死,驱马不动空徘徊。道傍官舍何幽寂,我亦山阴乘兴客。

入门自拂谢庄衣,开樽为我破寒色。中怀倾倒醉不辞,春灯吐花向深夕。

同乡朋旧各天涯,绿鬓忧时谁易白。宦情客计成睽违,海雁江鱼断消息。

重来清夜益相思,月明偏照燕京陌。

谢榛

谢榛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 559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