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景城杂诗六首 其三

景城杂诗六首 其三

宋代 许景衡

藜藿晨昏外,诗书寤寐间。百年皆物役,五斗愧身閒。

暖日花争发,春风雁欲还。杖藜俯清浅,萧飒鬓毛斑。

诗人许景衡的古诗

赵虞仲过仙岩以诗见寄答之

宋代 许景衡

十年归梦在江湖,今日南飞塞雁孤。已觉登临多感慨,固应吟咏转荒芜。

近闻仙岭寻先友,亦有诗筒及老夫。还许追随白莲社,横塘今已结茅庐。

赠董公权

宋代 许景衡

前辈风流今扫地,怪君尚肯转头看。元来自作小儿子,犹及当初老长官。

简册微言齐日月,弦歌馀泽在芝兰。却惭江海生尤晚,不得同年拜杏坛。

赵持志出先公文炳所藏芦雁

宋代 许景衡

当年公子身通侯,锦衣玉食天上游。骑龙日日朝北斗,岂识万里江湖秋。

但闻人说芦苇傍,枯荷翻倒风飕飕。四天墨黑雪欲落,群雁上下声咿呦。

坐嗟上界足官府,十年高阁空双眸。岂无诗句强模写,晓梦不到寒江头。

何人笔墨得能巧,活脱所见来神州。高堂素壁试披拂,已觉身在芦花洲。

嗟嗟江海人,兀兀一叶舟。烟蓑雨笠不自好,风雪横来翻百忧。

岂知公子曾未见,缣素髣髴千金酬。人生万事适意耳,过眼起灭皆浮沤。

玉函置璧誇谨密,流落道路知谁收。公子好画岂云尔,要使万物供冥搜。

至今好句在人口,泰华突兀黄河流。嗟我后来亦作诗,辞悭意鄙劳雕锼。

愿起公子已死中,论诗观画一洗千古愁。

行之见和再寄

宋代 许景衡

大手从容静塞尘,人间犹诵病参军。诗家态度公能继,还见春空蔼蔼云。

景城杂诗六首 其一

宋代 许景衡

井邑遗孤垒,渔樵尚几家。洪河散陵谷,古冢入桑麻。

燕子初经节,蜂儿几报衙。此身天地内,随处是生涯。

会馀庆

宋代 许景衡

山城动是三年别,古寺今陪半日閒。簿领嗟余多眊氉,道涂怜子亦间关。

并游天上皆英俊,几个江边肯往还。莫惜一尊相伴醉,已将毛发等丘山。

过宝胜哭雅师二首 其二

宋代 许景衡

陈迹都来俯仰间,空堂遗像已斓斑。白云谁道无情剧,犹向山前自往还。

罗源护国院危簿以为大类庐山因作两绝句 其一

宋代 许景衡

石桥松径入招提,尽道分明是虎溪。却恨归鞍太匆促,不能月下听猿啼。

寄陈仲山 其一

宋代 许景衡

当年抱疾题新句,老岁支离已可嗟。官学半生浑似梦,尘埃两眼渐生花。

相从杖屦非无意,归去田园亦有涯。袛许刀圭振疲苶,与公白首醉流霞。

寄卢中甫四首 其三

宋代 许景衡

朝米暮盐何日休,尘埃满面霜满头。草堂竹阁压秋水,几时和月弄扁舟。

次陈留

宋代 许景衡

裋褐驱羸马,依然寒气侵。春风官柳细,红日雪泥深。

蔼蔼多佳气,飞飞亦好音。宁辞去家远,魏阙旧驰心。

秋冬思家

宋代 许景衡

钩帘危坐思悠悠,疏雨知人特地收。明月清风孤馆夜,寒砧短笛异乡秋。

我生志气谁相许,何日身心得自由。极目长天山隔断,吾家不见白云浮。

酬戴禹功闻蛙三绝诗 其二

宋代 许景衡

春来蛙黾满陂湖,勿为繁声便疾渠。万物尔时均长养,洒灰未可信前书。

璧山堂

宋代 许景衡

在处看山多间断,经行尤喜得斯堂。画屏簇簇连千室,古璧苍苍绕四旁。

忆昨服官叨内府,祗供严祀属新阳。天涯寓目徒增感,一觉钧天梦帝乡。

康师赠臣阇黎次韵

宋代 许景衡

乐天西湖誇竹阁,寂寞百年风陨箨。师今燕坐最胜处,翛然日诵山中乐。

富贵易致閒难得,造物畀渠良不薄。老康游戏作偈言,使我怊怅心茫然。

柯运判修试院

宋代 许景衡

当年龙阁帅闽中,辟馆兴贤特地雄。还见芝兰修世职,固知斧藻有家风。

堂堂剑佩瞻遗像,衮衮簪绅出泮宫。劝学一门真盛事,西州何独美文翁。

次韵寄卢行之三首 其一

宋代 许景衡

万叠遥山锁暮烟,一江秋水渺连天。凭栏正是秋王处,下榻谁知孺子贤。

闻道白鱼方切玉,更饶黄雀正披绵。一樽吟啸无馀事,说著尘埃却可怜。

寄仲山

宋代 许景衡

城郭长时厌还往,却来郊外饱经过。故人一别郊多日,春色三分今几何。

山鸟无端劝沽酒,林莺取次亦能歌。花边欲作当年醉,望断东风十里坡。

过天姥见敏叔留题

宋代 许景衡

尊酒都门昔解携,绣衣持节大江西。却寻十载经行地,半壁新诗手自题。

景城杂诗六首 其三

宋代 许景衡

藜藿晨昏外,诗书寤寐间。百年皆物役,五斗愧身閒。

暖日花争发,春风雁欲还。杖藜俯清浅,萧飒鬓毛斑。

许景衡

许景衡

许景衡(1072-1128),字少伊,人称横塘先生,温州瑞安白门人。生平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忧国忧民,这些崇高节行一直为后人所赞赏,早在明末清初就被乡人尊崇为“瑞安四贤”之一。许景衡不仅是一代名臣和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个学识渊博、精通古今的学者和诗人,是温州“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著作有《横塘集》、《横山阁》、《池上》等。
► 271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