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次韵酬潭州周沆学士见寄

次韵酬潭州周沆学士见寄

宋代 张方平

鳌背三山压海涛,云台高议接时髦。一麾忽到江湖外,回首方惊日月高。

不善取容同曼倩,且歌乐职学王褒。贾生自是长沙远,更吊湘累赋广骚。

诗人张方平的古诗

闻翰林承旨宋子京尚书捐馆

宋代 张方平

平昔雍容两禁游,共陪帷幄奉咨谋。功名不到麒麟阁,词赋空传鹦鹉洲。

事业三朝虚物望,声华一代擅风流。清时只作文章老,谁识深怀蕴九畴。

送赵先生

宋代 张方平

家住崆峒塞垣上,翩然游蜀遂忘归。九还气足通神化,一日丹成是道机。

曾共灵龟波上隐,又随苍雀火中飞。只于醉里藏身去,休入红尘作是非。

读孙子二首 其一

宋代 张方平

浑浑十三篇,兵谋与师律。匠巧虽自心,规矩宁可黜。

腐儒知舞干,奔车暇择虱。腠理与骨髓,所攻盖异术。

温成皇后挽辞二首 其一

宋代 张方平

何事高前烈,忘身卫至尊。平生彤管在,忧国玉刀存。

一惠彰柔德,深衷忆善言。凄凉金殿月,还照给孤园。

嶓冢

宋代 张方平

江汉朝宗入海长,尝蒙起浪卷轻航。金牛西路经嶓冢,却见微源此滥觞。

故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致仕清源王公挽辞二首 其二

宋代 张方平

世德承槐荫,朝评许栋材。都堂陪八座,近府阻三阶。

燕阁清宵闭,佳城白日开。南阡有一去,冠盖不重回。

留别所知

宋代 张方平

雪拥归程朔吹寒,来时孤剑系征鞍。此行誓不忘知己,昨夜为公重一弹。

再入禁林即事

宋代 张方平

重到金坡二十春,閒思出处一伤神。略行大地山川遍,再睹青天日月新。

疏籁岂知谐律吕,散材无意入辕轮。何时却出都门去,静掩岩扉老此身。

送沈生昆弟随侍之博白四绝句 其四

宋代 张方平

夕阳疏苇暮江湄,秋色萧萧动客思。自侍严君领州去,岂同骚客梦边时。

哭刘潜

宋代 张方平

尝谓君才似武侯,草庐牢落卧龙愁。天公不念苍生故,元叔堪怜郡吏休。

蒿野已埋经国策,岩廊谁是富民侯。朝廷今始思英俊,不见庖丁刃一投。

被命中山以亲老不赴书怀寄集贤曾公参政赵公

宋代 张方平

野怀常逐白云飞,疏拙那云合世机。偶似曹溪一宿觉,已多蘧瑗九年非。

略呈幻事何须了,惟愿朝恩早放归。它日莲华峰下去,犹期话道过黄扉。

两浙张兵部秋日牡丹诗次韵

宋代 张方平

霜天惨澹过重九,忽见幽芳发故丛。多爱清香对亭槛,不堪疏叶下梧桐。

他年仙去空华表,此夜魂归尚汉宫。过眼须为无色观,返童疑有内丹功。

写题更愧诗情浅,折带应宜醉脸红。须为重重张翠帟,可怜羸怯不禁风。

寄徐白久客襄汉

宋代 张方平

避暑鹿门寺,虚斋风竹凉。草连郧国远,水接汉川长。

寓客怀江表,骚人爱楚乡。京尘诚可厌,君未舍名场。

赠赵抱一

宋代 张方平

石门路已绝尘寰,紫柏高深不可攀。野色苍茫连远水,暮云惨澹裹寒山。

琴棋有徇皆为役,松竹无情且共閒。卉醴一杯时自酿,陶然亦可发朱颜。

县斋怀京都

宋代 张方平

东南古县介江皋,西北神州倚斗杓。安得叶君传秘术,时飞双舄诣台朝。

广陵散

宋代 张方平

广陵散,妙哉嵇公其旨深,谁知此是亡国音。商声慢大宫声微,强臣专命王室卑。

我闻仲达窥天禄,人见飞鸟在晋屋。子元废芳昭杀髦,常道乡公终荡覆。

义师三自广陵起,功皆不成竟夷戮。广陵散,宣诛凌。

景诛俭,文诛诞。广陵散,晋室昌,魏室亡。

提刑祠部再和前篇猥为祷祈之应辄复次韵且以见志

宋代 张方平

长吏忧民深望岁,诸侯闵望著编年。鹅鲜聊用遵明诏,尪鼻何能感上天。

五事肃时敛在宥,九功美利属持权。守藩无状惟推分,必在蒙庄内外篇。

谢范天章荐应制科

宋代 张方平

初辟明堂见帝轩,此时宁得恋丘园。程文懒谒春官氏,决策思干法扆尊。

千古声名传鹗表,四方豪俊望龙门。若趋丹陛承清问,何以酬知或敢言。

送李芝东归

宋代 张方平

此君齐鲁之奇才,三十病废吁命哉。来游京国动悽怅,东归泰山卧崔嵬。

支离攘臂福所倚,功名累身古共哀。但恐人求骏马骨,未免却上黄金台。

辛未清明感事

宋代 张方平

二十四年流水东,早为名误逐飞蓬。事随过鸟去无迹,愁似浊醪倾更浓。

好是把花歌北榭,更休提剑哭西风。壮心郁郁身牢落,几见中林鹤发翁。

张方平

张方平

(1007—1091)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203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