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张羽
题琅琊亭
遥睇环滁秀,乃升琅琊亭。吊古易为感,忧怀从此兴。
山川景如昔,草木递衰荣。泠泠碧涧泻,冉冉凉飙生。
当户猿狖啼,出谷莺鸟鸣。登临且酣笑,何用劳吾形。
企彼贤哲士,千载有余情。
方园杂咏十二首 其十二 东墺
一壶兼一杖,独行东墺里。稚子倚柴门,孤烟屋头起。
方园杂咏十二首 其十一 茶宴室
园井汲寒绿,当窗煮金屑。应有山僧来,从君泛春雪。
青弁云林图
登桐坞后岩
牵萝陟云崦,憩此盘陀石。欲去更题名,淋漓藓花碧。
定有樵夫来,怪是龙蛇迹。
竹雨轩
竹里萧萧雨,轩中景自幽。明珠当砌落,碧玉倚阑愁。
烟护常疑晚,风随镇似秋。响分弦上度,色借画中浮。
翠叶濡偏重,琼林着更柔。羽沾餐实凤,衣湿在林鸠。
嶰谷阴时觅,淇园暝处求。青苔知渐厚,绿雾觉添稠。
截管情何及,题竿兴未酬。阮生宜径造,着屐与谁游。
送莫翥入郭知还溪居 其一
举世皆如醉,何人独爱才。余虽识君者,相对亦徒哉。
落日收书卷,凉风送酒杯。纷纷俗中恶,空谷迟重来。
重午四咏守宫艾虎百索辟兵符 其二
作伪欲成真,狞狰门上挂。若教鬼有灵,看来应未怕。
寄吴隐君
若人蕴真趣,飘飘怀古仙。振衣入远岳,顺风祈一言。
寂历微妙韵,精明天老篇。清斋和玉齿,焚香礼轩辕。
九咽华池液,七返流珠丹。颐性得天和,齐物同化先。
五芝非吾茹,聊以苏世癫。神期苟冥会,飞步升九天。
抗迹游浮丘,麾手招偓佺。下视仓扁流,永为尘网牵。
余将军篆书拓本歌
余将军,守舒州。舒州之城大如砺,长江西来绕城流。
贼船如云压城破,将军提剑城头坐。剑未动,虏已奔,鲸鲵蔽江江为浑。
孤军六年二百战,王师不来城自存。无兵犹足战,无食安可支?
岂无爱妾与爱马,杀之不解壮士饥。力尽矢竭将奚为?
仓皇絺舌骂不已。义士千人同日死,只今还有尽忠池,碧血清泠化为水。
将军持节东州时,作此篆书形崛奇。妙墨已随神物化,好事当时临得之。
虽非其真意独在,垂金屈玉蟠蛟螭。我拜重是忠臣迹,秦相虽古其人非。
呜呼!将军此书配者谁?请君摩取浯溪石上中兴碑。
寄方员外
萧散任天真,浑忘是病身。问安多省吏,投宿半乡人。
尘锁藏书阁,风翻滤药巾。未应长闭户,憔悴过今春。
观魏武纪有感
促路蜉蝣短,雄心日月长。玉床飘穗帐,犹自恋余香。
题采苓子卷
春山霭众绿,灵苗何处寻。孤芳不自掩,迢递入幽襟。
搴条繁露散,濯根寒涧深。持此当朝茹,潘斋延道心。
重阳道院
玉洞泉香草自春,丹楼南下瞰城闉。青衣童子曾来地,白石先生过去身。
九转炉寒销宿火,七真堂古锁秋尘。松间道士多凡骨,未省谁为出世人。
寄述古道上人
选佛场中让长年,爱投静刹寄高禅。法身谩应人天供,世谛兼通内外篇。
月照袈裟行道遍,华飞如意说经圆。闻师剩有藏书在,拟借邻房未有缘。
送沈孝廉读书天屏山
春雨轩
霢霂洒空蒙,凭轩望不穷。温迷回雁渚,暖带落花风。
着柳应催绿,□桃更上红。气萦蛛网□,润合燕泥融。
送响苔阶上,飘寒绿琐中。此时须下榻,琴酌暂相同。
秋夜卧病
清斋夜方寂,卧病谁相亲。秋萤如有意,殷勤来照人。
题章舟隐画
扁舟小于叶,来往横塘里。为看青山多,画得青山似。
题萱
佳人重生男,竞种宜男草。东邻有孀妇,对花空自老。
张羽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客夜怀王英甫
秋夜宿僧院
重午四咏守宫艾虎百索辟兵符 其三
题云山图八首 其一
皋亭有感
十月一日从幸太平门阅武应制
松阴梦词
赠胡若海
四贤诗
孟浩然雪竹图
方园杂咏十二首 其一 憩瓮台
观习礼神乐观归时有作
松下问童图
正月晦日雪
题云山图八首 其七
憩海会寺南亭
刘伶谢安陶潜王羲之像 其一
秋斋早起
题手画云山图赠王生泰
偶咏一首
饯方员外力疾归吴兴省墓便还钱塘
寄金子敬
过吴即景
姚运使溪山仙馆图
题倪云林竹枝
杂拟二首 其一
客中奉怀竹溪游好四首 其三 彦良别驾
白蘋洲
山居七咏题画送周伯阳 其五 九曲山
小游仙四首 其四
山阴晓发寄暨阳旧友
寄题天目山房歌
怀故妻及亡儿 其二
山泉隐居图(入直回,为云间朱卿题)
咸阳宫行(并序)
胡廷晖画
仲春游望
寄南屏渭长老
寄梅雪
题遵道墨竹歌
保公岩
燕山客中
尘事
葵轩歌
送金秀才归侍
杂诗(三首)
楚江清远图为沈伦画并寓九曲山房作(四首)
寄渭清远
双节堂
山居书志
文心之访予山中
小游仙四首 其三
杏隐
题云山图八首 其四
与徐德望写扇上
杂诗十一首并序 其三
纪行诗八首 其四 金山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