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论学示友人杂诗 其十

论学示友人杂诗 其十

明代 王慎中

充盈象器极高深,要识惟微是道心。何处天明非出王,未形神道已昭森。

尸居寂寂偏龙见,暗室冥冥有日临。请验此时真太宇,岂容一物妄相侵。

诗人王慎中的古诗

游五老峰四首 其二

明代 王慎中

悠然独抱此,含意在乾坤。陟险消多病,寻真契寡言。

桂丛冬亦茂,石室午方暾。倚杖神凝处,泉声树里喧。

出塞曲五首 其五

明代 王慎中

关山何处不堪愁,猎猎悲风塞草秋。本倚功成凭箭镞,宁论情怨望刀头。

送何参议分守承天

明代 王慎中

当年白雪流歌地,此日黄图启箓基。代卜共瞻龙起处,纷游犹记雁飞时。

离宫草树丰驰道,原庙衣冠閟奉祠。最是圣情勤远念,榆乡节使选材移。

病中柬缙上人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慎中

伏枕不知久,庭柯绿已苍。以兹时序感,顿觉圃农荒。

养性资琴瑟,达生览列庄。今将未死骨,斋沐付医王。

过黄后溪江楼十首 其四

明代 王慎中

白浪如山潮拥来,长江东去海门开。天连极浦鸟飞尽,日落空林船正回。

题月中丹桂图

明代 王慎中

生绡半幅吴霜冷,拂尽微尘秋水净。展向高堂骤骇神,忽睹青水堕飞镜。

䀜霍瑶光初出奁,四壁澄莹摇不定。辗轮乍见海中行,濯魄真看地底迸。

金波千顷浸玻瓈,银汉一泓垂素绠。结质团圞亦不亏,佳期三五四时正。

中有轮囷一树木,布叶葳蕤柯诘曲。扶疏碍景小霏微,旖旎漏明频照烛。

根折只容顾兔藏,枝繁独覆姮娥宿。飘英落叶细生姿,一一黄金散为粟。

萧森影里似闻香,的皪光中遥辨绿。画栋雕楹结绮檐,坐来浑是在虚涵。

白日都迷羲伯驭,阑宵底用烛龙衔。清辉鉴人毛发竖,仙芬染断体肤凡。

广寒不觉身曾到,蟾宫虚疑手可探。世闻墨妙有如此,题句聊为未见谈。

送严介溪冢宰考绩入觐

明代 王慎中

建章朝谒晓跄跄,天子垂衣正万方。敕引鸿胪宣特进,留省尚书来展觐。

重瞳日月屡回看,两班文武尽荣观。奏记不须书手版,承恩再赞拜朝冠。

三年居守有功勋,宴劳亲闻便殿言。紸纩听阶知旧履,尚方出守副新尊。

明良会合似今稀,天上委蛇几日归。北阙正宜操斗柄,东人空自望裳衣。

东昌题任元朴御史园

明代 王慎中

选地幽栖近水湄,野人争席鸟忘机。垂柳袅袅供书带,蔓薜忘忘取制衣。

不学蒋园延客少,却嫌郑谷受名非。任公本擅投纶术,可以方壶作钓矶。

闻家兄途中得疾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平日亲庭侧,未曾晓出门。如何远游兴,不记垂堂言。

药物应难得,医方孰可论。秖将愁与愧,送目望贤昆。

德兴道中柬陆毅斋宪使陆君昔同在礼部

明代 王慎中

客意悠悠忽自悲,客台忆共奉恩晖。春城柳色趋朝入,天路香恩扈祀归。

官冗方知思昔遇,途危犹未觉今非。旧游零落俱何处,职事逢君得暂依。

寿毛砺庵阁老七十 其三

明代 王慎中

十地丹丘合,三山碧海望。玄夷授玉笈,王母奉金觞。

杖屦东山社,松筠绿野堂。苍生悬谢傅,何日贲云章。

题徐氏溪亭四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高亭虚出水,结构若天成。波荡垂帘影,窗留过橹声。

树低看岸远,风细觉潮平。自有芳洲杜,含滋日日生。

七夕效梁体

明代 王慎中

灵驾中霄会,明河一水遥。缓波通聚语,流月鉴离标。

环佩香风散,绮罗绛雨消。微欢还复罢,枉用鹊为桥。

九日雨止力疾登万石峰四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黄花似解喜人来,作意生香泛酒杯。风雨昨宵真错恼,今朝菊蕊为吹开。

采莲曲四首 其二

明代 王慎中

荷珠覆手溅罗巾,约腕明珰扱袖频。并戏莫愁江堕日,相将还待月迎人。

送青门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惆怅温陵酒,与君不再持。高情随地胜,孤迹闭门思。

落日人方远,芳郊意自迟。从兹三径社,吾亦懒吟诗。

碧云寺晚饭

明代 王慎中

近郊蹙踏已尘迹,抱郭清切复禅枢。斜阳古殿鸦乱集,积水短蒲鹤并呼。

客病正宜依梵寂,情超直拟仍仙都。怜尔风松故相戛,倚此烟茅绝可诛。

章二洲以侍御谪推兴化府叙复扬州郡丞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慎中

叙迁犹佐郡,怪尔意能安。秖有簿书急,谁当礼数宽。

高才宜见屈,枉道亦何难。雨露清时泽,无为薄一官。

与何他山期住灵源数日予偶以事先归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慎中

天边斜日渐低山,照见归人影不閒。举首遥瞻峰顶寺,禅凡只在转身间。

过黄后溪江楼十首 其八

明代 王慎中

水面层楼如涌出,波心复磴若乘空。玉盏倾残人在镜,瑶琴鼓罢曲随风。

王慎中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 9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