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繗
欲将晚节守藩篱,妆点秋光好却迟。紫艳耻为倾国色,清香宁属傲自枝。
满头自许归时插,荒径还留去后思。正是风自摇落处,嫣然独笑且随时。
为多情忆别
一夜同衾百夜思,交欣未已便分离。揽衣辗转无眠处,推枕徘徊起到时。
云雨到头浑是梦,烟花满眼转生悲。多情却被无情苦,好汉磨来也似痴。
海天春晓十首 其四
特颁鸾诰到天涯,带得春阳着物华。曲径暖风医病草,满林香雨吐奇花。
七洲波静鳌山耸,五指天开鸟道斜。榆柳阴中烟雾曙,数声鸡犬野人家。
海南风景
琼台十县与三州,屹立南溟抗百流。水接扶桑先得日,山逢寒露未惊秋。
云横婺母堆双髻,雾散陶公出一头。只道瀛洲登未得,不知身已在瀛洲。
奉和都台忧水患诗即次原韵 其二
结发曾期到白头,薄缘何苦早分休。夫妻不共人间老,儿女空遗客里愁。
一枕香魂兰麝古,半生贤行藻蘋秋。伤心怕说伤心事,不觉沾襟有泪流。
东皋清隐
依稀城郭小江洲,深自深来幽自幽。几曲沧浪花外雨,一方明月径边秋。
褰云锁断红尘梦,香茗搜空绿醑愁。为问首阳孤竹下,谓谁还得这风流。
过邳州
邳州城外漏频催,星汉昭回曙色开。爆竹自惊残腊去,椒觞相贺早春来。
风光近迫名园杏,乡信遥传驿路梅。国有圣君家有母,深恩未报思悠哉。
送别胡一斋同年还乡
红杏春风丹桂秋,一天光彩两同游。舞衣耀綵君深慰,瞻衮趋朝我独留。
载重殊恩江上舸,兴高归趁月边楼。梦魂一路从君去,直到苍山建水头。
金陵有见
金陵多好景,一见便繁华。杨柳三春态,芙蓉四季花。
池涵云影布,楼得月轮斜。谁觉心中事,綦巾忆旧家。
送邢大舍人二首 其二
星光南极见天中,啸傲湖山畅惠风。此日献图无俗客,当年同甲尽乔公。
气钟乔岳身常健,眼放长空兴不穷。借问先生吟醉后,曾忘昭代有夔龙。
题吴氏义学田 其一
吴门重义家兴学,况复轻财置学田。舌作耕犁人让畔,心如谷种稼连阡。
可无饥矣非谋食,不素飧号足养贤。化雨一方覃厚泽,诵弦歌里庆丰年。
飞来寺二首 其一
崔嵬一寺上何穷,满眼烟光入梵宫。流水尽归空寂里,远山犹在有无中。
六窗掩映猿啼日,半夜萧条鹤唳风。安得飞来却飞去,种些禾黍庆年丰。
贺友四十一寿
誇君齿德两俱迁,不动心来又一年。称寿自应徐满百,积功还许夙盈千。
影翻金粟开图画,香荐冰桃入绮筵。伫看鸣珂游帝阙,人间别是一番鲜。
送梁大尹考绩之京二首 其二
海国风微晓气清,沙头尊酒若为情。潮回蛋埠花连棹,露锁官桥柳飞旌。
驯鹤飞趋双凤阙,紫骝嘶度五羊城。赏功更拟登台辅,丹陛时闻佩玉声。
土舍王义官哀挽
抚济黎民日已昏,馀光留得照乾坤。一林风雨寒英气,三岛云烟惨堂魂。
高义堂堂天地久,芳名蔼蔼菊松存。遗孤永抱终天恨,我亦悲歌洒泪痕。
云路春风
云路门头泮沼东,东君到处总春融。咏归曾点行边趣,煖入光庭座上风。
绕阁玲珑扬晓铎,满门桃李蔼芳丛。文衿济济闲来往,万里青云一路通。
哭丘一成三首 其一
海岳钟生命世英,浑然才质自天成。文章应使出头避,诗句传看满座惊。
回也眼前时立卓,鲤兮庭下正趋行。可怜造物无真宰,不与斯人假寿龄。
奉使馈太常卿未会
有缘千里能相会,咫尺无由得见之。七科不中天留意,四□无闻我使知。
国史使非伯玉使,太常辞岂孺悲辞。不悄教中真教诲,退而脩省是吾师。
上翁宪副
谁云琼岛古炎荒,环海于今到处霜。台上有人寒拥绣,郡中无掾暗怀裳。
槎枒怪木经风落,猗狔妖狐蓦地藏。自信小岩丹桂好,冬霜时也被春阳。
永慕
膝下远来哀怨深,九泉恩爱几曾沉。休言眼底都无舜,须信鸟中尚雨参。
露湛雨濡千古泪,天长地久一生心。此身此外更谁慕,思慕亲时何处寻。
送刘汝坚赴春闱
马驰霜晓剑横秋,万里江山属壮游。素蕴蚤誇希董贾,宏才今喜际日周。
气嘘日下生云雾,彩射天边贯斗牛。此去杏园春色好,一枝红占万人头。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170篇诗文
题白雉
赴试白鱼入舟
挽友二首 其二
石井潜灵
谢李侍御过访及惠书二首并序 其一
燕都偶成
都台黄门诸先生寄赠倡和严韵见示敢窃效颦并希呈正二首 其一
琼台胜览送江右蒋举人还乡 其四
方池湛月
江口舟中元旦感怀而作
晓天见雪二首 其一
琼台胜览送江右蒋举人还乡 其一
海天春晓十首 其十
寓金陵寄家书
送友人还姑苏
碧挑红杏
挽丘医官二首
夏赏荷池
送林省祭还乡
和周凤斋见寄
赴荐留别诸乡友
挽丘医官二首 其二
寓羊城寄弟
上分巡陈宪佥
送李廷玉还横江二首 其二
挽友二首 其一
飞来寺二首 其二
响水桥
端午代乡人会约
送冯叔贵注选还乡
月夜乘舟
遇韦大尹
海天春晓十首 其一
别南海何昌先生之南陵
和主师周自叙韵二首 其二
观修道路有作
别吴朝举
赠梁大尹之京二首 其一
思乡
舟中偶书所见
送解户部还乡
和梁大尹途中风景 其二
谢彭先生款礼并惠诗巾次韵 其二
送省祭官还乡 其二
皇华胜境
悼亡四首 其二
挽甥女死节
冬步梅蹊
度梅关
和梁大尹重经赤水道中感怀
泮池秋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