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使还咸熙馆道中作

使还咸熙馆道中作

宋代 陈襄

土旷人稀使驿赊,山中殊不类中华。
白沙有路鸳鸯泊,芳草无情妯娌花。
毡馆夜灯眠汉节,石梁秋吹动胡笳。
归来揽照看颜色,斗觉霜毛两鬓加。

诗人陈襄的古诗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代 陈襄

过眼荣枯民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
上人宴座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观太原丞相寄惠紫霞园庵新居诗和太素先生

宋代 陈襄

翠竹庵前白藕池,修真常惜寸阴移。
别生五气根原固,妙乐三清出主宜。
黄阁主人思访道,绛纱弟子许观颐。
兴来即到维摩室,岂待留侯脱屣时。

题积善院

宋代 陈襄

幽寺访禅客,烦襟此一开。
山空有猿鹤,地僻无尘埃。
烹茶绿云起,鼓扇清风来。
览景不归去,暮烟生古台。

熙宁七年八月望日自杭之宋过永乐院观承天佛

宋代 陈襄

雷音一振绝微言,未学方知祖道尊。
莫讶师僧无见处,人人俱解句中玄。

和咏鹤

宋代 陈襄

耻与笼禽饫稻泉,满怀霜雪独萧然。
千年华表曾留语,万里青云此息肩。
养性最宜栖露苑,引吭时得唳晴天。
神仙骨法人难相,除向瑶台玉简编。

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二首

宋代 陈襄

乞得湖山养病身,花时曾共忆行春。
嘤鸣幽鸟还迁木,觱沸清泉复寻芹。
皂盖寻芳丘有李,寻楼观戏巷无人。
锦袍公子归何晚,独念沟中菜色民。

题张渚道中

宋代 陈襄

班春无术劝污莱,五十年间此一回。
黄发路傍应怪问,使君何事入山来。

依韵和通判徐郎中毗陵重阳

宋代 陈襄

自怆宫车别帝台,寄言篱菊不须开。
心丧忍到行春浦,耳病慵携迟阴林。
天色阴沈鸣雁过,物华零落暗蛩催。
却输小杜怜嘉节,酩酊齐山夜始回。

寄谢三井山祷雨二首

宋代 陈襄

曾祷神龙井,云林杳莽间。
苹蘩朝荐庙,风雨夜离山。
百里田畴熟,一年囹圄间。
因循失报谢,石险路难攀。

古城

宋代 陈襄

芦苇萧疏天气清,水含山色照重城。
绿鞠何处管弦地,碧落旧时钟鼓声。
三峡桥边秋雨过,六鳌宫里夜潮生。
萧郎秦女无归约,十二瑶台空月明。

赠鹭鸶

宋代 陈襄

两个鹭鸶相对立,江边无物蓼花疏。
知君洁白如霜雪,何必临川更羡鱼。

英宗皇帝挽词二首

宋代 陈襄

才武真贤主,忧勤出至诚。
五年膺大统,一旦享英名。
凤驾乘霞远,龙楼继日明。
永言配昭考,陵寝卜周京。

天道不可跻

宋代 陈襄

天道不可跻,以其高且危。
地道不可寻,以其幽且深。
土圭测日影,可以分照临。
桐鱼击石鼓,可以求声音。
嗟夫世之人,不知方寸心。

登雄州南门偶书呈知府张皇城

宋代 陈襄

城如银瓮万兵环,怅望孤城野蓼间。
池面绿阴通易水,楼头青霭见掩山。
渔舟掩映江南浦,使驿差池古北关。
雅爱六韬名将在,塞垣无事虎貔间。

题仙居伟羌山六绝

宋代 陈襄

去年曾擥伟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
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字何如。

夕霁

宋代 陈襄

积雨向宵晴,氛埃荡杳冥。
高楼微射月,腐草半流萤。
电女千娇敛,云台一梦醒。
上皇归未得,歌断雨中铃。

通判国博命赋假山

宋代 陈襄

去年水潦百谷死,居民无食食糟秕。
州之饿者数千人,黄岩之民犹倍苁。
携持老少出城郭,尽撤墙屋无居止。
鬻妻弃子人不售,价例不复论羊豕。
白日市井闻号叫,夜堆廊庑如虫豸。
县官哀怜发赈救,一饭才得一盂尔。
出门未暇充喉咽,已有数十填填沟水。
我时过之不忍顾,往往悲咽胸填委。
岂无智虏裨万一,远地不得号君耳。
钱侯作倅忠且仁,悲怜饿殍如亲子。
日开官廪与之食,又令豪右发储峙。
昨日驰书白转连,披阵肝肾献金矢。
更乞兵储二万斛,民之大命方有倚。
侯从新年作假山,自闻民饥不得视。
非无泉石可般乐,人令方瘁何有喜。
愿侯勿遽爱此山,念此膢腊存狐蚁。
天无疫疠五谷熟,生者保聚归田里。
此山之石坚不坚,将与侯德无穷已。

送钟离郎中知瘦州

宋代 陈襄

皓首潘郎少似君,一麾新得浙江濆。
神仙窟宅金华近,吴越封疆宝瘦分。
沈约瘦来题八咏,张颠醉后扫千文。
才高政美应无事,莫厌双溪卧白云。

程大卿书宿猿洞

宋代 陈襄

闻说山光是旧山,衣冠家此百年间。
自嗟亦有同来祖,两处松楸得往还。

次韵朱兵部上已锡宴

宋代 陈襄

禊饮开天苑,英游缀士林。
鹿苹常长养,鱼藻遂浮沈。
和气春台暖,恩波曲水深。
追随方外乐,歌吹梦中音。
忽起江湖兴,久无轩冕心。
莺花应笑我,华发已盈簪。
陈襄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 11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