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次韵叶训导移居

次韵叶训导移居

明代 陈镒

曾向溪南隐一丘,携家今住市西楼。水声通沼凉生袂,山色捲帘青入眸。

竹灶煮茶销白昼,石床压酒醉清秋。安居此外随吾分,可效涪翁赋四休。

诗人陈镒的古诗

和贾县尉秋日往山中诗韵二首 其一

明代 陈镒

野桥村路雨初晴,满袖凉风马足轻。松下几年淹宦况,山中九日动诗情。

逢时又见黄花发,感事俄惊白发生。且喜囊中无长物,只留琴剑伴回程。

赠别周善长之金华

明代 陈镒

风捲山云雪乍晴,又携书卷促行程。知君此去双溪上,一路梅花管送迎。

题徐氏贫乐亭

明代 陈镒

人人慕富贵,富贵多危机。不如贫乐者,自得道所资。

卓哉南州士,澹然岩壑姿。洁身事高蹈,心与千载期。

蟾峰飞白云,蟾溪涣清漪。世虑日以淡,道味日以滋。

壶觞自酬献,文字相娱嬉。放怀山水间,此乐知者谁。

次韵登玉溪山绝顶

明代 陈镒

溪头一片碧崔嵬,我为寻幽亦上来。山势渐高黄叶尽,天光忽近白王开。

因怀王子笙吹月,更忆羊公石卧苔。此处尽堪逃乱世,渔郎相见莫相猜。

题买从道枯木石图

明代 陈镒

寂历何年树,槎牙傍水村。霜风吹叶尽,秋色落云根。

次韵萧别驾秋怀四首并呈章参谋 其三

明代 陈镒

端居聊自适,远色望中明。载诵悲秋句,难忘忧国情。

溪风荐微冷,山月吐寒更。兀坐浑无寐,愁闻警柝鸣。

客中思归

明代 陈镒

世道艰难转觉危,回头五十五年非。红旗黄纸从无分,白发青山可息机。

二顷稻田环马墅,一区茅屋傍渔矶。西风吹动家乡念,心与孤云稍稍飞。

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 其七

明代 陈镒

未许身闲隐薜萝,府书辟起听鸣珂。知君久佩文章印,问字应多载酒过。

借漫兴一十五首 其三

明代 陈镒

径竹猗猗昼掩门,日移清影过芳尊。午香一炷闲无事,坐看幽禽下树根。

次韵客中送友人归栝苍二首 其一

明代 陈镒

落花飞絮满江城,薄霭遥遮远色明。别酒乱浇胸垒块,狂诗尽放笔纵横。

石桥立马日还暮,野岸移舟潮已生。自觉老怀偏作恶,客中送客倍关情。

过溪居次韵

明代 陈镒

玉溪溪上晚春馀,凉樾苍藤日影疏。闲傍竹门南畔过,石阑阴处看鯈鱼。

挽周子符

明代 陈镒

近陪谈笑碧山堂,一别俄惊半载强。秋到闻公才卧病,朝来走使忽传亡。

香销琴室松风冷,灯灭书竹月凉。惆怅老成零落尽,望云挥泪倍悲伤。

二月十日枢府辟往栝城再用韵别诸友

明代 陈镒

骊驹歌罢尚迟行,一棹长溪春浪平。岸柳依依连野碧,林花灼灼映空明。

苦吟每笑杜工部,爱酒犹怜阮步兵。薄暮落帆松岭外,相望月淡雨初晴。

次韵寿友人

明代 陈镒

银潢秋水洗丰骨,谈笑掀髯豪兴发。婆律旃檀香味浮,琉璃琥珀酒光滑。

虽无红袖共欢娱,谩有清诗写奇绝。祝君之寿老益坚,静夜观书眼如月。

次韵周子符过访二首 其一

明代 陈镒

十里山川隔,相过岂偶然。浮云怀往事,逝水叹流年。

径窈存松菊,池平散芡莲。开轩风日静,共咏白云篇。

次韵叶文范训导见寄二首 其一

明代 陈镒

骚客携书过远林,日长无事称闲心。路通岩寺僧供茗,树合山亝鹤听琴。

两处怀思怜近别,一封书札寄新吟。玉溪风月浑如旧,应念青青竹数寻。

次韵感事

明代 陈镒

独立西风尘满眼,纷纷鹰隼少文鹓。自怜人世逢多难,谁叩天阍上万言。

黄浊水深龙喷薄,青冥日迥雁联轩。客怀寥落秋将晚,空对黄花忆故园。

友人移居再用前韵

明代 陈镒

故人移住碧云端,取次寻游兴未阑。地隔城埤沉戍鼓,山连湖水有渔竿。

石边芝草和云采,窗外松枝带雨看。客至尽堪供茗饮,古泓清浸玉泉寒。

题美人背面欠伸图

明代 陈镒

东风背立好腰肢,脉脉含情睡起时。若使画工开正面,罗虬应不咏红儿。

次韵叶文范训导杂咏八首 其七 西涧吟

明代 陈镒

有客在涧西,掬泉弄秋月。委心任自然,稍稍忘蕴结。

空山更何有,白云静堪悦。时还掺孤琴,清音随意发。

却复念故庐,州城暮天阔。落叶飞不停,岁月去飘忽。

世道犹崎岖,归计那可决。浩歌一长叹,凉飙激疏樾。

陈镒

陈镒

陈镒(?—1456年),字有戒,江苏吴县人,永乐年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湖广、山东、浙江等地的副使,明英宗时期镇守陕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陕西的饥荒问题,后看到河南等地流民啸聚,建议派人前往抚恤,英宗同意后,但官员却没有施行,导致后来河南等地的叛乱。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余年,陕人很爱戴他,敬若父母。每次陈镒回朝廷,老百姓总是挡道拥车而泣。他回来时,则欢迎的人群数百里不绝。他之得军民之心,前后镇守陕西的无人可及。景泰四年(1453年)因病致仕。景泰七年(1456年),陈镒去世,获赠太保,谥僖敏。 ► 28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