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和西村蛤蟆石

韩愈和西村蛤蟆石

  

  韩愈在宜春,守袁九月,政声鹊起。虽为文宗,实是名宦。千年以往,宜春民间韩愈故事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宜春市政府网为宣扬韩愈为官从政风骨、挖掘研究韩愈文化,现登载新编故事系列,以飨读者。

  研究韩愈,从故事做起!

  


  袁河上游西村河段,河中心有一块形状如蛤蟆的巨石,这里流传着一个与韩愈有关的传奇故事。

  唐元和十五年(820 年)夏,袁州域内大旱数月,赤土千里,稻菽皆枯,民生堪忧。韩愈闻之,心急如焚,遂率州县官员一边抗旱保苗,一边准备三牲果品祭神求雨,先是作《祈雨告城隍文》,求雨于城隍庙,不应;遂远涉城南远郊的仰山祈雨,并作《祈雨告仰山文》。韩愈挚诚之心感动天地神灵,翌日,天降甘霖,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百姓欢呼雀跃,跪谢韩公祈雨之恩。

  这日,韩愈在刺史府刚办完一件诉讼案,一衙吏匆匆进门报道:“刺史大人,今有西村的村民前来府衙投状,说是大人仰山祈雨后,袁河两岸风调雨顺,稻菽丰收,惟有袁河上游西村一段水域,近日有奇异之事频发。”

  韩愈问道:“有何奇异之事?”

  衙吏道:“村民尚在府衙外候见,向大人陈述详情。”

  韩愈命衙吏将村民带进府内,细问祥情。

  村民道:“自大人仰山祈雨后,袁州天降甘霖,田畴水盈,袁河流畅,尽解百姓干旱之苦。不曾想,数日前,西村突然来了一只壮如水牯的蛤蟆,夜宿在西村河岸边,或口吐黑雾熏倒牛羊牲口,或口喷水柱掀翻河中捕鱼的渔船,如今村民终日惶恐,牛羊不敢洲上放牧、村民不敢下河捕鱼,望大人前往察之,以解村民之苦。”

  韩愈奇道:“还有此等奇异之事?让老夫前去一探究竟。”

  韩愈率韩昌和几名衙役随村民来到西村,站在袁河岸边,远远望见一只体型硕大无比的蛤蟆蹲在河岸边,时而喷出一股冲天水柱,时而吐出漫天黑雾。

  韩愈遥声大喝道:“何方妖孽在此作怪?”

  


  “咕、咕、咕”,蛤蟆口吐人言道:“刺史大人,我是明月山潭下一只修炼了九百九十九年的蛤蟆,不知何因,近日玄关受阻,浑身烦燥不安,只有云走四方,喷水吐雾方能缓解。听闻刺史大人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特地前来请教,又怕惊吓于刺史大人,只好出此下策在此等候。”

  听闻蛤蟆精此言,众人莫不诧异。

  韩愈大声道:“既然你修炼近千年,几近成仙,然玄关受阻,必有其因。你可否近身让老夫一视?”

  蛤蟆精纵身一跃,蹲在韩愈身边。

  韩昌怕韩愈有失,手执宝剑护其左右。

  这柄宝剑名明月,是元和十四年韩愈因上表《论佛骨表》,被贬潮州刺史时,一位造剑名匠赠与韩愈护身之用,不想机缘巧合,明月宝剑竟随韩愈任职明月山脚下的袁州刺史,为其护卫身家安全。

  韩愈近前细观蛤蟆精,只见其双目如炬、精光四射,嘴大如斗、舌红血赤,腹如巨鼓、隐有雷鸣之声,然眉心玄关处却凝聚着一股暴戾之气,不由心中一凛:此妖孽如不早除,日后必成巨祸,遂示意韩昌递过宝剑。

  蛤蟆精跪伏于地,泪珠滚落,哽咽道:“刺史大人诛我之心我亦明白,然我深潭之中修炼近千年,几近成仙,如大人能化解我玄关之戾气,我当镇守袁河永保袁州百姓之安康。”

  韩愈见其言辞恳切,且其千年修炼不易,仁心大发,道:“你有此善念,老夫自当为你化解,了却你之心愿。”

  “谢刺史大人!”蛤蟆精俯首聆听韩愈教诲。

  韩愈道:“人有三关九窍,以子玄关窍为首。此窍名为神气窍,内有坎离精。坎中之阳即气,离中之阴即神。老夫观你玄关,黑气凝聚,神气混浊,戾气外透,必为修炼时走火入魔所致,故须内外兼修,内修引真气于上下丹田,方能气清神朗,心明如镜;外修你须忍受剑刺之痛,方能将你体内黑戾之气引出。”

  “咕、咕、咕!”蛤蟆精点头允应。

  


  韩愈取过明月宝剑,将剑尖对准蛤蟆精玄关,轻轻一剑刺去,只见一道黑血如箭般喷射而出,岸上青草瞬间桔黄。众人皆四散躲避。

  稍待,蛤蟆精一跃而起,叩拜于地:“谢刺史大人破解玄关之恩!”

  韩愈道:“你今日虽已破玄关,但离仙界尚有一念之距:善者为仙,恶者为妖,切记,切记!”

  蛤蟆精含泪拜谢韩愈的再造之恩,其魂化作一道彩霞朝东南方的明月山飘然而去,其躯则化成一块蛤蟆巨石躺在河中心,以兑现其镇守袁河之承诺。果然从那以后,袁州域内久晴无旱、久雨无涝,百姓安居乐业。

  时至今日,那只蛤蟆石仍然静静地蹲在袁河上游西村河段,望着一江河水滚滚东流。有好事者曾经爬上蛤蟆石,说上面还有明月宝剑留下的剑印呢!诸君如若不信,不妨前去一瞻蛤蟆石真容。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和归工部送僧约(工部,归登也,约,荆州人)

唐代 韩愈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汝既出家还扰扰,何人更得死前休。

赠刑部马侍郎(马总,时副晋公东征)

唐代 韩愈

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
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

江汉答孟郊

唐代 韩愈

江汉虽云广,乘舟渡无艰。流沙信难行,马足常往还。
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
苟能行忠信,可以居夷蛮。嗟余与夫子,此义每所敦。
何为宵见赠,缱绻在不谖。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唐代 韩愈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杂诗四首

唐代 韩愈

朝蝇不须驱,暮蚊不可拍。蝇蚊满八区,可尽与相格。
得时能几时,与汝恣啖咋。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
鹊鸣声楂楂,乌噪声护护。争斗庭宇间,持身博弹射。
黄鹄能忍饥,两翅久不擘。苍苍云海路,岁晚将无获。
截橑为欂栌,斫楹以为椽。束蒿以代之,小大不相权。
虽无风雨灾,得不覆且颠。解辔弃骐骥,蹇驴鞭使前。
昆仑高万里,岁尽道苦邅。停车卧轮下,绝意于神仙。
雀鸣朝营食,鸠鸣暮觅群。独有知时鹤,虽鸣不缘身。
喑蝉终不鸣,有抱不列陈。蛙黾鸣无谓,閤閤只乱人。

汴州乱二首

唐代 韩愈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
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
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