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的“四美”治学之道

韩愈的“四美”治学之道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誉。他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奋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广收门徒,提携后进,曾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国子监博士、国子监祭酒,在教书育人方面卓有成就。

  韩愈在自身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到的读书治学思想。他在劝学诗《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五》中称赞桂管观察史裴行立:“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在此诗中,韩愈概括提出了“四患”和与之相对的“四美”治学之道:读书患不广博,故应“多读”;领会要义,患悟得不透彻,故应“潜思”;患骄傲自满停止学习,故应“虚心”;学习之后患不付诸实践,故应“笃行”。

  韩愈提出的多读、潜思、虚心、笃行这“四美”读书治学之道,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1

  多读

  “读书患不多”,韩愈认为读书治学首要是多读,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则唯有勤奋。

  韩愈提倡读书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学问无巨细,皆力求所获不弃,务求尽多的获得知识。他广泛涉猎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在《答侯继书》中自称:“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可谓无所不读。

  多读书需要有刻苦勤奋的精神。韩愈三岁而孤,虽贫苦困顿却有读书经世之志。幼时即嗜学,七岁苦读诗书,“日记数千百言”,及长,尽通《六经》、百家学。韩愈读书勤勉不怠,夜以继日。曾自称:“余少之时,将求多能,早夜以孜孜。”“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门弟子皇浦湜在《韩文公墓志铭并序》中云:“(韩愈)平居虽寝食未尝去书,怠以为枕,食以饴口。”韩愈读书之勤奋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书卷不离手,疲倦了用书当枕头,吃饭时用书当菜下饭,终成“茹古涵今,无有端涯”的饱学之士。

  韩愈不仅身体力行,还告诫弟子后人要勤奋读书。他在《进学解》中首提“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勉弟子学业的精深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嬉戏游乐必然荒废学业。在诗作《符读书城南》中,韩愈劝告其子韩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经。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如若慵懒怠惰,随波逐流,终将一事无成。

  


  2

  潜思

  “思义患不明”,韩愈认为博学多闻之后要潜思,读书经过潜心思考,才能义理通达,领会所学知识的要义。而运用“提要钩玄”法可以引导深入思考,以掌握精要、通晓义理。

  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读书若不思考,则只是相当于识得外表一个皮壳子,未真正识得里面的精髓。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治学需要深思熟虑,潜心钻研,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韩愈强调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古代典籍往往义理深邃、寓意深远,不潜心思考,咀嚼品味,则无法真正领悟其中要言精义。

  如何深思以通晓义理?韩愈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其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而具备“提要钩玄”之功,绝非一蹴而就者,需要在长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深入思考,方能练就。边读书边思考边做好札记,记其精英根源,则根本大意才能了然于胸。“必提其要”,抓住纲领,才能纲举目张,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深入思索,考究同异,剖断是非,并自记所疑,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虚心

  “患足已不学”,韩愈主张治学要虚心,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能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做到虚心还要从师而学,并择善而从,才能不断进步。

  “自知者自明”,人贵有自知之明。韩愈在《答侯继书》中云:“至于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未尝一得门户。虽今之仕进者不要此道,然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能为大贤君子者。仆虽庸愚,每读书,辄用自愧,今幸不为时所用,无朝夕役役之劳,将试学焉。”他虽广学博闻,百家之书,几乎无所不通,仍然非常虚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认为“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未尝一得门户”,仍将自强不息,昼夜不倦。

  虚心,除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外,韩愈还主张学必从师,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韩愈指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虚心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不但不谦虚学习,反而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如此,怎能治学?至于择师的原则,韩愈认为“圣人无常师”,择善而从。他在《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頔相公书》文中言:“昔者齐君行而失道,管子请释老马随之。樊迟请学稼,孔子使问之老农。”老马识途,老农知稼穑,各有所专,因此皆可师。

  


  笃行

  “既学患不行”,韩愈主张要笃行,这是治学的目的,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韩愈重视实践,提倡学以致用的务实学风。他在《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中言:“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行且不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音律、辞藻的浮艳和颓靡文风,提倡“言之有物”“文从字顺”“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主张“文以明道”,学以致道。他躬行实践,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排斥佛老,以阐明儒家之道为宗旨,着意于“道”之用,创作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众体兼长、不落俗套的散文作品。期望通过“古文运动”,复兴“儒学”,通过儒家学说凝聚人心、重塑人心、再造灵魂。被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韩愈还践行经世致用的务实政风。他崇尚儒家文化,希望学有所为,行道利世,报效国家。韩愈为官务实,即便被贬至边远的地方为官,他仍然践行君臣之义、亲民之策,践履笃行,用实际行动鼓励后学要勤于实践,知行合一。韩愈曾因谏迎佛骨事由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在潮州只有八个多月,但做了大量勤政为民的好事,如启动教育改革、开办学校“教化民众”、兴修水利、释放奴婢、发展农业、奖励农桑等。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贞女峡

唐代 韩愈

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苦寒歌

唐代 韩愈

黄昏苦寒歌,夜半不能休。岂不有阳春,节岁聿其周,
君何不重裘。兼味养大贤,冰食葛制神所怜。
填窗塞户慎勿出,暄风暖景明年日。

送李翱

唐代 韩愈

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
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
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杂说四·马说

唐代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里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里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宪宗元和五年时为河南令)

唐代 韩愈

元和庚寅斗插子,月十四日三更中。森森万木夜僵立,
寒气屃奰顽无风。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
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
星如撒沙出,攒集争强雄。油灯不照席,
是夕吐焰如长虹。玉川子,涕泗下,中庭独行。
念此日月者,为天之眼睛。此犹不自保,吾道何由行。
尝闻古老言,疑是虾蟆精。径圆千里纳女腹,
何处养女百丑形。杷沙脚手钝,谁使女解缘青冥。
黄帝有四目,帝舜重其明。今天只两目,何故许食使偏盲。
尧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于此时若食日,
虽食八九无嚵名。赤龙黑鸟烧口热,
翎鬣倒侧相搪撑。婪酣大肚遭一饱,饥肠彻死无由鸣。
后时食月罪当死,天罗磕匝何处逃汝刑。
玉川子立于庭而言曰:地行贱臣仝,再拜敢告上天公。
臣有一寸刃,可刳凶蟆肠。无梯可上天,天阶无由有臣踪。
寄笺东南风,天门西北祈风通。丁宁附耳莫漏泄,
薄命正值飞廉慵。东方青色龙,牙角何呀呀。从官百馀座,
嚼啜烦官家。月蚀汝不知,安用为龙窟天河。赤鸟司南方,
尾秃翅觰沙。月蚀于汝头,汝口开呀呀。虾蟆掠汝两吻过,
忍学省事不以汝觜啄虾蟆。於菟蹲于西,旗旄卫毵uF.
既从白帝祠,又食于蜡礼有加。忍令月被恶物食,
枉于汝口插齿牙。乌龟怯奸,怕寒缩颈,以壳自遮。
终令夸蛾抉汝出,卜师烧锥钻灼满板如星罗。此外内外官,
琐细不足科。臣请悉扫除,慎勿许语令啾哗。
并光全耀归我月,盲眼镜净无纤瑕。弊蛙拘送主府官,
帝箸下腹尝其皤。依前使兔操杵臼,玉阶桂树闲婆娑。
姮娥还宫室,太阳有室家。天虽高,耳属地。感臣赤心,
使臣知意。虽无明言,潜喻厥旨。有气有形,皆吾赤子。
虽忿大伤,忍杀孩稚。还汝月明,安行于次。尽释众罪,
以蛙磔死。

师说

唐代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传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传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传,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传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