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一个大写的“老师”

韩愈:一个大写的“老师”

  


  今天我们来说说韩愈,没错,就是写《师说》的那个韩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用一篇《师说》荡涤了大唐学界的文风,在文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是“文坛巨匠”、“百代文宗”……

  提到唐朝,你会想到什么?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亦或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然而这些都只是浩瀚历史里的惊鸿一瞥,在韩愈的眼中,当时的大唐和我们印象中的盛唐是不一样的。

  韩愈所处的时代,恰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内外交困最严重的一段时期——皇位更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倾轧、边患频发。目睹这一切的韩愈,率先在文坛发起了“古文运动”。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场崇尚儒学回归的文学改良运动,而实际上韩愈对于道德回归与国家统一的崇高愿景也寄寓其中,对于唐朝中后期以及宋明之后的社会、文化风气都有着巨大影响。

  


  公元801年,韩愈34岁,在经历了三次高考(科举)落榜、三次公务员考试(吏选)落榜,以及无数次写信、登门自荐均告失败后,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选举考核终于通过,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负责六品、七品官员及侯爵以下的子孙,以及庶民子弟中的优秀学子教育工作的职位。《师说》一文正是出自这一时期。

  这个职位的等级虽然不高,但此时的韩愈在学术界已颇有名气。他的门下聚集了如张籍、李翱、侯喜、尉迟汾、沈粑等门人弟子。他深刻地意识到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对这个国家的前途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而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又是重中之重,于是韩愈着眼于“公卿子孙,耻游太学”而导致的生员不足问题,写下了《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一文,提出了增加国子太学和四门学馆生员的建议,同时积极利用学校这个育人场所,传道授业,奖掖后学,为日后的“古文运动”打下人才储备的基础。

  单从这一点来看,韩愈是个不错的老师。他对于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热情,不但努力扩建校园,争取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教育,还四处奔波为门人弟子积极寻找出路,除此之外,皇甫湜、牛僧孺、张籍、孟郊、贾岛、李贺等人都曾得到他的指点和提携......这些行为像极了一个操碎心的班主任。你也许会觉得,这个班主任还不错,但是也就仅此而已,我的班主任可能也差不多是这样子。但,那可是唐朝。

  唐朝是科举制的开端,这我们都知道,但是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征辟、察举等荐官制度并不能说变就变。事实上,唐朝的选官制度有许多种,科举制仅仅是寒门士子的专属晋升途径,而一些权贵或文坛钜公往往于科考前对某举子加以揄扬甚或向主考官保荐,从而人为地促成其中举。在这套科举系统之外,还有一条路,就是通过结交官员或权贵,以获得他们的荐送,不用考试而直接录取。这种行为也被称作干谒,李白、杜甫、孟浩然,都干过这种事。尤其是李白,他所幻想的致仕之路是“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科举考试这种事他是瞧不上的(当然,他本身也没有准考资格......)李白的好基友高适也曾写道:“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高适《行路难》其二)

  


  前面这些个别之人才高八斗,有点傲气也就算了,但这种风气后面一旦蔓延开来,就变得一团糟。这种评等级论尊卑、重门庭轻才干的风气到了中唐、晚唐时期开始逐步加剧,从事官学教职工作的韩愈面对贵族子弟逐渐形成的浮夸风气与不思进取,感到十分忧虑,于是发出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叹息。

  从韩愈一生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偏实干类型的官员,所以光说不做假把式,韩愈借着自己国子监四门博士的身份,开始了身体力行。但是很快,随着登门求教的人越来越多,“韩门”声望与日俱增,上流社会的打击和嘲讽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令韩愈感到愤慨的一项指责便是说他“好为人师”。

  这句话说的就非常难听了,而诽谤者的依据则主要来自于两点:其一是韩愈的门人学生数量太多,种类太杂。诽谤者说,你看连个乞丐跑来向你请教你都给人家讲半天,这还不是“好为人师”吗?其二是韩愈的一些学生甚至比他本人年纪都大,比如说“韩门”大弟子张籍。面对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嘲讽,韩愈不为所动,依然做着他认为正确的事。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

  而在《师说》一文中,韩愈则更加鲜明的提出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把“师”的权威性、神秘性、封建性都大大降低,并试图将“师徒”这一从属关系的概念平等化,去对立化,回到“师者”的核心任务——传道授业解惑——上来。

  

image


  自然的,此文一出,韩愈立即遭到上流社会更加强力的排挤,很快便被排挤出京,赴连州阳山县(今广东阳山)任县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这是韩愈第一次被贬,但绝不是他最后一次。作为一个“师者”,他在被贬后也体现出了自己为人师表的一面。在被贬阳山期间,韩愈见当地穷荒野蛮,便积极兴办学校、投身教育,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离开阳山县后,许多百姓为了纪念他,便以韩愈的姓来为后代取名,韩愈常去读书的山,后来被命名为“贤令山”。

  公元812年,韩愈因“妄议朝政”被贬为国子博士,等于再次回到教育部门任职,这也是他第三次担任该职务,这一年韩愈四十六岁,他在《进学解》中借他人之口,表达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教学理念。这是他治学多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这些虽然都是极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却揭示出学习的客观规律。同时他还在文中描述了自己为学之勤已达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地步,用以勉励后人。韩愈用最明确、形象、精炼的语言把这一学习经验固定下来。这对后世人们的学习和思想修养起了极为有益的影响,甚至成为许多后世学者的座右铭。

  韩愈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溢号为“文”。一个“文”字概括了韩愈的一生,而作为“师者”,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辉。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唐代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招杨之罘

唐代 韩愈

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
柏移马平地,马羁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
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辔。
之罘南山来,文字得我惊。馆置使读书,日有求归声。
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之罘别我去,计出柏马下。
我自之罘归,入门思而悲。之罘别我去,能不思我为。
洒扫县中居,引水经竹间。嚣哗所不及,何异山中闲。
前陈百家书,食有肉与鱼。先王遗文章,缀缉实在余。
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晨夕抱饥渴。

郴口又赠二首

唐代 韩愈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
雪飐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
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饮城南道边古墓上逢中丞过赠礼部卫员外少室张道士

唐代 韩愈

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酒三五杯。
为逢桃树相料理,不觉中丞喝道来。

游城南十六首。落花

唐代 韩愈

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晖。
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

月蚀诗效

唐代 韩愈

元和庚寅斗插子,月十四日三更中。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屃奰顽无风。

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

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星如撒沙出,攒集争强雄。

油灯不照席,是夕吐燄如长虹。玉川子,涕泗下,中庭独行。

念此日月者,为天之眼睛。此犹不自保,吾道何由行。

尝闻古老言,疑是虾蟆精。径圆千里纳女腹,何处养女百丑形。

杷沙脚手钝,谁使女解缘青冥。黄帝有四目,帝舜重其明。

今天祗两目,何故许食使偏盲。尧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

女于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嚵名。赤龙黑鸟烧口热,翎鬣倒侧相搪撑。

婪酣大肚遭一饱,饥肠彻死无由鸣。后时食月罪当死,天罗磕匝何处逃汝刑。

玉川子立于庭而言曰,地行贱臣仝。再拜敢告上天公,臣有一寸刃。

可刳凶蟆肠,无梯可上天。天阶无由有臣踪,寄笺东南风。

天门西北祈风通,丁宁附耳莫漏泄。薄命正值飞廉慵,东方青色龙。

牙角何呀呀,从官百馀座。嚼啜烦官家,月蚀汝不知。

安用为龙窟天河,赤鸟司南方。尾秃翅觰沙,月蚀于汝头。

汝口开呀呀,虾蟆掠汝两吻过。忍学省事不以汝觜啄虾蟆,于菟蹲于西。

旗旄卫毵㲚,既从白帝祠。又食于蜡礼有加,忍令月被恶物食。

枉于汝口插齿牙,乌龟怯奸。怕寒缩颈,以壳自遮。

终令夸蛾抉汝出,卜师烧锥钻灼满板如星罗。

此外内外官,琐细不足科。臣请悉埽除,慎勿许语令啾哗。

并光全耀归我月,盲眼镜净无纤瑕。弊蛙拘送主府官,帝箸下腹尝其皤。

依前使兔操杵臼,玉阶桂树闲婆娑。姮娥还宫室,太阳有室家。

天虽高,耳属地。感臣赤心,使臣知意。虽无明言,潜喻厥旨。

有气有形,皆吾赤子。虽忿大伤,忍杀孩稚。还汝月明,安行于次。

尽释众罪,以蛙磔死。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