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李贺 | 昆山玉碎凤凰叫:沟通人间与地府的鬼才诗人(下)

李贺 | 昆山玉碎凤凰叫:沟通人间与地府的鬼才诗人(下)




李贺的心中有过片刻的安静和快乐,这首《李凭箜篌引》就是他困顿的长安生活中的一道暖色。元和八年,李贺的妻子病死了,他辞去奉礼郎的职务回到陇西,天生体弱,少年时呕心沥血行吟苦思,到如今憔悴如刍狗,忧思成疾,心病无医,生活惨凄。有一天阳光明媚,无风无云,李贺醒来正准备出门,一抹红云浮现在远方,瞬息之间便到眼前,竟然是身披绯色仙衣,坐骑赤鳞苍龙的仙人。手中拿着一块木板,上面的字体似乎是太古篆文或是霹雳石文。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被人称作“诗鬼”、“鬼才”、“鬼仙”。这个终年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同李白、杜甫、王维并肩而立。同样是浪漫主义诗歌,人们会把屈原、李白、李贺放在一起说。唐末的李商隐、温庭筠,两宋贺铸、周邦彦、文天祥,元朝萨都刺、明朝汤显祖、清朝曹雪芹。这些诗坛大拿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李贺生前一定想不到,后人竟然以他的名字他的风格开派立宗,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李长吉体”。遣词炼句的极致,色彩设计的神妙,死亡意象的偏嗜,立意思想的奇诡,便是“李长吉体”的艺术特征。地府鬼才李贺的诗集,触目惊心的老、死、衰,幽、寒、鬼等字眼随处可见,仿佛预示唐朝走向衰落的“恶之花”。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长吉于讽刺,之以声情动今古。





今天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展现了比喻这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大师级水准。李贺的创作理念本来就是追求新奇,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基本没有留下唐朝流行的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他的代表作都是比较自由的乐府诗或是古体诗。“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起句的境界似乎比他最为人称道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更进一步,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句式做了定场的铺垫。等到后面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不需要过多解读,只要记得这是一首赞美箜篌声音的诗就够了。《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中载: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感谢收听今天的诗词剧场,诗人词人,下期再见。


【剧中人物】


李贺、旁白:News华

绯衣仙人:马嫣然



出品人:田舒斌
总监制:郭奔胜
总制片人:申江婴
总策划:马轶群
终审:刘君

导演:刘子华
编剧、编辑:邱生
声音设计:朱李杰






猜你喜欢古诗词

南乡子(忆春)

宋代 张炎

歌扇锦连枝。问著东风已不知。怪底楼前多种柳,相思。那叶浑如旧样眉。
醉里眼都迷。遮莫东墙带笑窥。行到寻常游冶处,慵归。只道看花似向时。

淡黄柳(赠苏氏柳儿)

宋代 张炎

楚腰一捻。羞翦青丝结。力未胜春娇怯怯。暗托莺声细说。愁蹙眉心斗双叶。
正情切。柔枝未堪折。应不解、管离别。奈如今已入东风睫。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

祝英台近(耕云)

宋代 张炎

占宽闲,锄浩渺。船舣水村悄。非雾非烟,生气覆瑶草。蒙茸非亩春阴,梦魂落寞,知踏碎、梨花多少。
听孤啸。山浅种玉人归,缥缈度晴峭。鹤下芝田,五色散微照。笑他隔浦谁家,半江疏雨,空吟断、一犁清晓。

摸鱼儿(寓澄江,喜魏叔皋至)

宋代 张炎

想西湖、段桥疏树。梅花多是风雨。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归未许。又款竹谁家,远思愁□庾。重游倦旅。纵认得乡山,长江滚滚,隔浦正延伫。
垂杨渡。握手荒城旧侣。不知来自何处。春窗翦韭青灯夜,疑与梦中相语。阑屡拊。甚转眼流光,短发真堪数。从教醉舞。试借地看花,挥毫赋雪,孤艇且休去。

大圣乐(华春堂分韵同赵学舟赋)

宋代 张炎

隐市山林,傍家池馆,顿成佳趣。是几番临水看云,就树揽香,诗满阑干横处。翠径小车行花影,听一片春声人笑语。深庭宇。对清昼渐长,闲教鹦鹉。
芳情缓寻细数。爱碧草平烟红自雨。任燕来莺去,香凝翠暖,歌酒清时钟鼓。二十四帘冰壶里,有谁在箫台犹醉舞。吹笙侣。倚高寒、半天风露。

台城路(章静山别业会饮)

宋代 张炎

一窗烟雨不除草。移家静藏深窈。东晋图书,南山杞菊,谁识幽居怀抱。疏阴未扫。叹乔木犹存,易分残照。慷慨悲歌,故人多向近来老。
相逢何事欠早。爱吟心共苦,此意难表。野水无鸥,闲门断柳,不满清风一笑。荷衣制了。待寻壑经丘,溯云孤啸。学取渊明,抱琴归去好。

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