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的“口吃诗”,不幽默,读起来却想笑……

温庭筠的“口吃诗”,不幽默,读起来却想笑……

  所谓的“口吃诗”,即多用双声字的诗。什么是双声呢?简单地说,也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比如琳琅、呢喃、动荡。

  关于“双声”,古人也有定义,如清代李汝珍称“双声者,两字同归一母”,这里的“母”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中的声母。

  关于“口吃诗”的定义,清代纳兰性德称“口吃诗即翻也”,其中的“翻”即“反切”(古人注音的一种方法)中的“反”,也是指声母。

  我们都知道,诗歌都讲究押韵,但并不要求双声,可总有一些功力深厚的诗人爱玩爱异想天开,于是便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双声诗。

  对诗人们来说,一句诗用几个双声词太没有挑战性了,每个字都用同一个声母才显高级,于是有了这几首略显丧心病狂的口吃诗:

  绿柳龙楼老,林萝岭路凉。

  露来莲露冷,两泪落刘郎。

  黎岭连连路,兰陵累累楼。

  流离怜冷落,李郎懒来留。

  留恋兰陵令,淋漓雨泪流。

  岭萝凉弄濑,路柳绿连楼。

  诗词君不得不感慨:作者该是有多么喜欢“l”啊,以至于每个字的声母都用。

  据说,前二首是明人谢在杭所作,最后一首是名人徐兴公所写,二人作诗都为了戏谑某位口吃孝廉。莫说口吃之人读起来啃啃吧吧,就是说话正常的人都很难一口气流畅地读完。

  前面扯了太多,接下来言归正传,说说温庭筠的“口吃诗”。

  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因作双韵声

  栖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

  帘栊兰露落,邻里柳林凉。

  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冈。

  潭庐同淡荡,仿佛复芬芳。

  ——温庭筠

  解析

  


  为何要写这首诗呢?作者也没交代清楚,只知道当时他在李先生的别墅里,然后从里面瞭望僧舍宝刹,可能一时兴起,作了这首“双韵声”,即“双声韵”(两句诗为一韵)。

  


  首句“栖息消心象”起得很平,是说在此处暂居下来,心情也平静了。“栖息”,现在我们读作qī xī,但在《唐韵》中,“栖”的反切注音为“先稽”切,取“先”的声母和“稽”的韵母和声调相拼,就是“xī”,所以首句的声母全是“x"。次句“檐楹溢艳阳”,声母全变为“y",大意是说,阳光在屋檐下的梁柱上流淌,这是很静美的一种精致,表明“心象”已完全消除。

  “帘栊兰露落,邻里柳林凉”二句是一则很工整的对仗,前句从视觉入手,后句从触觉下笔,烘托出一种雅致清幽的氛围。这一联主要突出环境之静谧,下一联则侧重写僧舍宝刹之高耸。“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冈”,除了“空”字,其他的声母均为“g”,是不是因为温庭筠想不出其他字了呢?

  经过学者考证,唐代“k”的发音同现代汉语拼音种的“g”,由此可见,温庭筠并没有因词穷而用“空”字。

  


  “潭庐同淡荡,仿佛复芬芳”一联,单从声母来看,和首联二句类似,上下二句各用一个声母。“仿佛复芬芳”句,没什么争议,但“潭庐同淡荡”句,既有“t","l",也有“d”,怎么回事呢?原来,唐代的“t”发音同汉语拼音的“d”,至于“庐”,是不是读成tu,已不得而知,毕竟时隔千年,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太大变化。

  


  总之,比起开篇的三首口吃诗,温庭筠这首难度大打折扣,但从意蕴和艺术性来说,温庭筠甩了谢、徐可不止两条街~

  读完这首诗,诗友们是否有种写诗的冲动?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晚归曲

唐代 温庭筠

格格水禽飞带波,孤光斜起夕阳多。湖西山浅似相笑,
菱刺惹衣攒黛蛾。青丝系船向江木,兰芽出土吴江曲。
水极晴摇泛滟红,草平春染烟绵绿。玉鞭骑马杨叛儿,
刻金作凤光参差。丁丁暖漏滴花影,催入景阳人不知。
弯堤弱柳遥相瞩,雀扇团圆掩香玉。莲塘艇子归不归,
柳暗桑秾闻布谷。

余昔自西滨得兰数本移常于庭亦既逾岁…遂寄情于此

唐代 温庭筠

寓赏本殊致,意幽非我情。吾常有流浅,外物无重轻。
各言常幽深,彼美香素茎。岂为赏者设,自保孤根生。
易地无赤株,丽土亦同荣。赏际林壑近,泛馀烟露清。
余怀既郁陶,尔类徒纵横。妍蚩苟不信,宠辱何为惊。
贞隐谅无迹,激时犹拣名。幽丛霭绿畹,岂必怀归耕。

题城南杜邠公林亭(时公镇淮南自西蜀移节)

唐代 温庭筠

卓氏垆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分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东郊行

唐代 温庭筠

斗鸡台下东西道,柳覆班骓蝶萦草。坱霭韶容锁澹愁,
青筐叶尽蚕应老。绿渚幽香生白蘋,差差小浪吹鱼鳞。
王孙骑马有归意,林彩着空如细尘。安得人生各相守,
烧船破栈休驰走。世上方应无别离,路傍更长千株柳。

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

唐代 温庭筠

王俭风华首,萧何社稷臣。丹阳布衣客,莲渚白头人。
铭勒燕山暮,碑沉汉水春。从今虚醉饱,无复污车茵。
箭下妖星落,风前杀气回。国香荀令去,楼月庾公来。
玉玺终无虑,金縢意不开。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

旅次盱眙县

唐代 温庭筠

离离麦擢芒,楚客意偏伤。波上旅愁起,天边归路长。
孤桡投楚驿,残月在淮樯。外杜三千里,谁人数雁行。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