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有时需要技巧,有时也依靠灵感。一首诗从立意、选材开始,直到创作完成,就像匠人打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进行细细打磨,还要有成熟的思想、老道的经验,才能赋予无情之物以有情,让静止的物体有灵动的感觉。一位出色的诗人就有这样的能力,在大家觉得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诗意。下面一起欣赏温庭筠水平很高的两首诗,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却令人赞叹不已。
瑶瑟怨
唐代: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字飞卿,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与李商隐齐名,又与韦庄共同被尊为花间派鼻祖。他的作品辞藻华丽,多写离愁别恨,情深意远。这首诗也是咏写闺怨,全诗虽无一个怨字,却描绘出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的幽怨。
佳人夜间无眠,心中烦闷,“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这两句大意是,秋夜里,竹席冰冷,梦也难成,长空澄碧如水,夜间轻云飘荡。
女主人公期盼与郎君会合,不仅渺茫难期,而且寻梦不成。可见别离之久,连对方的长相也记不清楚了。“夜云轻”三个字,也交代出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不仅衬出她柔美的形象,也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
后两句转而听觉角度写景,“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这两句大意是,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十二楼中夜色深沉,唯有明月透出寒光。
寂静的深夜,“雁声远过”,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女子凝神屏息、若有所思,暗示着她思念之人就在遥远的潇湘那边。“月自明”三个字很有情味,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只顾照临高楼,作品以景结情,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这首诗是年轻的作者由秦入蜀途中,经汉中府略阳县东南八十里的分水岭时所作。这里的分水岭是秦蜀间往来的交通要道,诗人描写了经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情缘,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前两句阐述诗人行程中观察的情景,“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大意是,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溪水本无情感,作者用了一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仿佛溪水只对自己有情,不离不弃地一直伴随,平淡中见深情。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清澈的溪水却以流动的身姿和清脆的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也仿佛感觉到诗人心中的喜悦和欣喜。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后两句是说,登上山头就是分手之处,潺湲与我依依惜别,却仿佛一夜有声。三天来诗人与清溪时时相伴,感情日渐深厚,分手后诗人又在岭头住宿一晚。寂静之夜,耳畔的流水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与友伴殷勤话别。
细味温庭筠的作品,第一首诗描写寻梦不成之后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了幽怨的秋夜图,诗中虽无一个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第二首诗构思独特,作者抓住“有情”这个诗眼,又由分水岭的自然特点展开联想,化无情为有情,语言朴素自然,将溪水的有情描写到极致,而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在不言之中。朋友们若对温庭筠的作品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