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韦应物写给弟弟的一首诗,短短4句,千年后依然能引起共鸣

韦应物写给弟弟的一首诗,短短4句,千年后依然能引起共鸣

  

  古人说:“诗言志”,但是诗更能传情。以手足情深为例,就有苏轼、苏辙兄弟是中国文学史上兄弟交往的典范。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年后依然能引起共鸣,温暖并激励着人们的心灵。除此之外,还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都是表达手足情深的千古名作。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寒食寄京师诸弟》,亦是一首表达手足情深的千古名作。它出自于唐代诗人韦应物之手,是韦应物恰逢寒食节即兴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韦应物运笔空灵,含蓄深婉,情景交融,可以说是极尽烘托之妙,将手足情深的主题在短短4句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即便是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共鸣和感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首句“雨中禁火空斋冷”,韦应物便即景拈来,就事写出,描写了寒食节当天的凄冷环境气氛。它的意思是说,在雨中家家户户都禁绝烟火的节日里,空荡荡的旅斋显得格外的孤独冷清。从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韦应物着重突出了一个“冷”字。无论是寒冷的天气之冷,还是寒食节的节令之冷,亦或是旅斋的孤独之冷,无不令人倍感凄冷。

  


  次句“江上流莺独坐听”,即诗人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结合首句我们可以得知,由于空荡荡的旅斋,诗人还是决定出去走走,于是便看到了春潮涌动的江水,听到了悦耳欢啼的黄莺声。本是春天中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但是在韦应物的笔下,却显得孤独和惆怅。这些情绪都集中体现在一个“独”字上了。不禁会让人产生疑问,诗人为何如此呢?

  


  最后两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原来诗人在寒食节这天,想到了弟弟,想到了故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端着酒杯赏花时想起了远在杜陵老家的几个弟弟,此时那里应该是野草青茫一片了。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这里指韦应物的故乡,也就是当时的京师。而诗人寄想象于故乡的寒食景色,更能烘托手足情深。

  另外,韦应物的这句“杜陵寒食草青青”,取意于《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所不同的是,韦应物这句含蓄深婉,蕴藉有味,既表达了对弟弟、对故乡的思念,也透露了自己的归意。以景结句,在情景交融的和谐意境中,手足情深无疑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综观韦应物的这首诗,从环境写起,“雨中”、“禁火”、“空斋”,极言孤寂凄冷的氛围,思乡念亲之情实则已寓其中。写到动作,“听莺”、“把酒”、“看花”,以乐景写哀情,述说无法排遣的思乡念亲之情。后写故乡杜陵的芳草萋萋,以景结情,含蓄隽永。总的来说,它只有短短4句,便道尽手足情深,千年后依然能引起共鸣。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对杂花

唐代 韦应物

朝红争景新,夕素含露翻。妍姿如有意,流芳复满园。
单栖守远郡,永日掩重门。不与花为偶,终遣与谁言。

四禅精舍登览悲旧,寄朝宗、巨川兄弟

唐代 韦应物

萧散人事忧,迢递古原行。春风日已暄,百草亦复生。
跻阁谒金像,攀云造禅扃。新景林际曙,杂花川上明。
徂岁方缅邈,陈事尚纵横。温泉有佳气,驰道指京城。
携手思故日,山河留恨情。存者邈难见,去者已冥冥。
临风一长恸,谁畏行路惊。

答长安丞裴说

唐代 韦应物

出身忝时士,于世本无机。爰以林壑趣,遂成顽钝姿。
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稀。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
独践幽人踪,邈将亲友违。髦士佐京邑,怀念枉贞词。
久雨积幽抱,清樽宴良知。从容操剧务,文翰方见推。
安能戢羽翼,顾此林栖时。

任洛阳丞请告一首

唐代 韦应物

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
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
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家园杜陵下,千岁心氛氲。
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
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

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唐代 韦应物

相逢且对酒,相问欲何如。数岁犹卑吏,家人笑著书。
告归应未得,荣宦又知疏。日日生春草,空令忆旧居。

滁州西涧

唐代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