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这是我读过的对韦应物山水诗最有深度的评论

这是我读过的对韦应物山水诗最有深度的评论

  

image


  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曹玉兰 “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这是中唐诗人韦应物的《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中的诗句。初读这首诗,末句率先跳出,牢牢地攫住了我。诗人漫不经心地拿出一支横笛,可我的眼前仿佛立即帘卷窗开,一个寥廓的旷野随着笛音徐徐展开。竹笛管窍中飞出的婉转悠扬,抚拂过涧水,抚拂过枝头刚吐的芽蕾,抚拂过崖巅的松尖,抚拂过飞鸟的翅羽,抚拂过天空慵懒的云朵,抚拂过唐抚拂过宋,带着野芳,轻叩我的耳鼓。我有些迷失感,或许是迷醉,辨不清自已的真实时空了。也无力去管诗人的“山水音”是不是只有钟子期才能听得懂的“高山流水”。但见“聊将横吹笛”,这一个“聊”字,举重若轻,平淡自然,牧童似的,深知山水意,通达山水情,善表山水音,自然到了无意识。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横吹笛”呢?能让诗人“一写山水音”,这“一写”,分明是要写尽,我从中听出了几许,我又能听懂几许?这诗句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皎然《诗式》)”了。反复诵读,余甘不绝,喜爱到不能释手。真是高山流水永无尽,笛音袅袅越古今。 谁解这笛音呢?吹笛人与山水相知,可有人与吹笛人相知?这是诗人韦应物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考问,也因这考问让韦应物其人其诗文充满了探究的魅力。 且顺着笛音的指引,我们尝试走近吹笛人韦应物。 史料介绍,韦应物是中唐大历时期的杰出诗人。他与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享有同等的地位。他的最伟大的艺术成就,是他的那些既表现大自然的美,又表现诗人丰富感情和精神追求的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中表现的闲淡宁静是其内心境界的表现。

  

image


  先来读一读韦应物的那首《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 淙流绝壁散,虚烟翠涧深。丛际松风起,飘来洒尘襟。窥萝玩猿鸟,解组傲云林。茶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旷岁怀兹赏,行春始重寻。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 诗人作于江州刺史任上。韦应物任江州刺史两年间,春日里,他都要巡行属县,督促农事,观省风俗,赈救乏绝。途经庐山,便在庐山的东西林寺歇息。庐山是当时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而韦应物一生一直与佛门联系甚密,简寂观就是庐山上的一个道观。他曾两次上庐山,访道观,与道人在简寂观瀑布下饮酒清谈。此间所写诗作,自是一番佛理禅趣。 诗中描绘出瀑烟翠涧,松风云林,洒洗尘襟;茶果觞酌,同心真侣,畅叙幽怀。洗尘涤心,物我俱澄澈。山也,水也,真侣也,我也,俱交融也。物与我俱忘,身与心俱静。其中真意,山水真音,哪能写得尽,权交与一支横吹笛。所以,这支“横吹笛”就是一个可展开一泉一瀑一观一松一鸟,也可展开一座庐山一个春天一群真侣的心怀,到底能展开出一个怎样的世界,听凭读者的想象。可见这是一个怎样有意蕴的意象!韦应物取来却那么轻松自然。 据说南宋皇帝宋徽宗做了件有意思的事,他以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的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考题来考画工。交上来的答卷中,他唯一中意的是这样一幅画:寂寥的渡口,落寞的黄昏,雨落潮涨,罕有人迹。渡船在风雨中任意飘荡。但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人的画幅中,渡船上或空无一人,或有瞌睡的渡工,可这幅中,摆渡人任船随风,悠悠自在地将一支横笛放在唇上。画幅因此带动起人们的视听,涧水中跳起的似乎不是雨点,而是笛曲的音符。

  

image


  这位画工的创意就是这支神奇的横笛。这诗这画,因为有了这支横笛,意蕴顿感深厚。津渡,本就是有意蕴的意象,在诗人韦应物的笔下多次出现过。在滁州西涧,这是一个无人的“野渡”,此岸,彼岸,无人;渡在,摆渡人在。在这个寂寞的黄昏,摆渡人坚守在风雨中。他的横笛曲,与自然风雨唱和,渡船随意飘摇。笛曲在涧水中飞扬,飞到此岸彼岸,飞到远方。野渡的枯寂,黄昏的枯寂,人生的枯寂,在这悠扬的笛曲声中化解,遁去。 韦应物到任滁州刺史,滁州偏僻荒凉,此时的诗人,也是站在人生与社会的一个“津渡”口,他也是欲撑一渡,将荒穷的滁州渡到繁庶的彼岸,虽无人上船,可不用那么急切,顺其自然,坚守等待,吹一曲给这寂寞的黄昏吧。这也许就是吹笛者的心音。 诗人在诗中并未写入船工,更无船工的吹笛,而那位画工,还有宋徽宗以及读者你我,从诗画中读到了这么一位吹笛的船工之后,心中的愉悦,让我们宁可相信这吹笛的船工就是诗人自己。这就是作者心中未必有,而读者心中未必无。从《滁州西涧》里玩味出的象外之象、言外之言,是读诗的妙处。这支横吹笛的美,便让诗与诗人无限灵动起来。 韦应物在一首《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中也有关于“津渡”的描写: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这首诗中“欲渡谁相待?”诗人想要渡过淮水,可渡船已走,前面的船影已模糊不清了。欲渡无船,独自等待。此处仿佛看到诗人孤独的身影,从此岸看向彼岸的迷惘神情。这首诗写离思,但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欲渡无船”的踯躅徘徊。一只伶仃的小鸟,向东南归巢,自己却独身向北,“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随着“广陵何处在”的怅问,在迷蒙雨雾中,在日暮钟声里,随淮水涌动。

  

image


  此刻,诗人的那支横吹笛里,无助,孤独,期待,彷徨与迷茫,涩涩地在淮水中荡漾。 韦应物还有一首《淮上遇李主簿》: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这首诗中,广为赞美的是“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窗里人”与“门前树”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将人的衰颓与秋树的凋零作一处描绘。有种时不我待的急切。诗的首联“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写的是诗人的友人李主簿隐居的环境。李主簿在淮水边的一个古渡口筑窒居住,可以卧见淮水流逝。 又一次见到韦应物写“渡口”。 诗人笔下频频出现的“渡口”,是不是深藏他人生中的一个个“渡口”呢?这首诗中,友人把隐居的屋舍建在古渡口,为何不在山林?在渡口,有无禅佛中的度人自度之意?卧听淮水流逝,静看众生熙来攘往,远听此岸彼岸的召唤,诗人却生时不我待之意,可见,诗人从“渡口”自度了,只是他挣扎得不留痕迹,他从禅佛中,还是从自然中获得了力量,成功自度,又一如平常的宁静。 韦应物的人生经历也堪称传奇。十五岁任唐玄宗的侍臣,此时还是“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的放荡专横的少年。

  安史之乱改变了韦应物的少年侍卫生活,二十二岁才入太学读书。二十六岁始任洛阳县丞,其间,他目睹战乱和满目疮痍的社会,内心痛苦。身上少年任侠气,让他在官场受排挤。托病离职,洛阳闲居期间,他便与外甥卢嵩有隐遁山林挣脱迷网的意向。他在《任洛阳丞请告》中说:“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他一生历官十三任,“三领大藩”。他四十六岁始任滁州刺史(正四品下),四十九岁任江州刺史(正四品上),五十二岁任苏州刺史(从三品)。也就是说他在“三领大藩”之前,他过着或宦或隐的生活。他的诗中有多首写他寓居寺院的生活,他曾探究佛理,欲脱尘世之累,以保全自我纯真本性。他的诗《寄恒璨》:“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枷字。”楞枷字,即是佛经。他的《秋郊作》中“方愿沮溺耦,淡泊守田庐”。

  

image


  韦应物一生的宦海浮沉中,他不曾遭贬,他“三领大藩”,颇有政声。北宋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卷上“牧守”门曰:“若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亦可谓循吏,而世独知其能诗耳。韦公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天下号曰‘韦苏州’,当贞元时,为郡于此,人赖以安。” 丘丹在韦应物的墓志铭中记有“寻领苏州刺史,下车周星,豪滑屏息。” 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韦应物为人有“清德”,为官有政声,为诗淡远简古留芳名。可以算是人生圆满了,他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呢? 他为官有“政声”,但又不忘守其本性,他也痛苦,也挣扎。他的《赠王侍卿》较为典型:“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其中的“折腰吏”,典出陶渊明。韦应物视为官为“折腰吏”,内心渴望离尘脱俗。韦应物特别推崇陶渊明。他的内心一直处于进与退的矛盾之中,只是他没有与官场诀绝却奇迹般地两全了。他为官绝不是同流合污之类,刘熙载在《艺概》中曾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试观《高陵书情》云:‘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改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此可与《春陵行》《贼退示官》作并读,但气别婉劲耳。” 韦应物自已在诗《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也说:“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未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虽然此诗也是宴饮之作,但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韦应物“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为自己身处高位不能与民同乐而惭愧。诗的最后四句,大藩地,指苏州是个大郡。说的是吴郡岂能只是财税富足之地呢,这里更是文化发达、人才荟萃的地方。能“自惭”,能关注文化发展,韦应物的心怀是独特的。 心向往山林,身却又在官场坚守;本性是“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才各有用,反性生苦辛。”(《任洛阳丞请告》),反性折腰,他即是典型的在进与退的矛盾中生存,他的痛苦与挣扎都在他的宁静澹泊之中化解了。 宁静的心境,也让他的诗境自成高格。苏轼曾赞叹韦应物的诗是“远韵”与“才”兼备,“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清人施补华《晚佣说诗》:“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淡,有以契之也。”

  

image


  韦应物的为人处世是平静而淡泊的。正因为如此,他不曾受贬,他的心累了,便主动辞官,去官闲居,有时干脆住到寺院里,在宁静中养病养心。 可以说,安史之乱后,韦应物就来到了他人生的一个渡口,在此岸结束了他顽痴负气的少年生活。入蜀逃难,让他看到了战乱与民疾;折节读书,读书思考学题诗,也是被度。历任十三任的官职,每一任之间,以及期间的罢官闲居,都可以算是他人生的一个个渡口。他在一次次的自度与被度中成长成熟。 人生最大的意义应该就是一次次的自我突破。孤独迷惘,是人生常态。走出迷惘,才是智慧人生。 韦应物的诗中,甚至出现过“迷路”的呼喊。我们来读一读他的那首《调笑令》: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匹草原骏马,日暮失群,仰首嘶鸣,夕照下的孤独身影,刨沙刨雪的焦躁,尘土乱飞,蹄乱心迷,彷徨不知归处。 叠句叠字,复沓回旋。孤独的骏马,空旷的草原,淡远的燕山,苍凉的落日,悲凉的嘶鸣,不知归处的心境,由迷路胡马的意象,构建出一个人生不知归宿何处的空寂苍凉意境。人生不知归向何处的痛楚,让那支“笛曲”中的撕裂的破音,刺向人心的深处。 还有一首《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水边沙地,树少人稀。满腹离愁,暮钟更添几重。野泉侵路不知路在哪,不遇上山僧谁能解我心中的疑惑。诗人将何去何从的迷茫寄希望于山僧来解答。山僧既明世间的路,也明出世的路。如此的迷惘,即是人生的真实处境。

  

image


  问山僧!是韦应物自我解救的妙法。问山僧,当然是从佛理中解悟,从自然大道中彻悟。韦应物的智慧,原是从这里获得。 他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击,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首诗充满哲思与禅趣。传说是大禹凿开险峻的山崖,让急流奔腾直泻发出巨响。夜宿山门店,却因水声的喧闹而无法入眠。最有哲理意味的是“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击,雷转空山惊?”水本性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为何两者相击,就会失去本性,发出如雷一样惊天巨响?诗人在最后两句说,把这个问题赠给佛门老友深上人,希望深上人能解答这个问题。诗中并没有写诗人的感悟,诗人到底如何“了此物我情”的?其实诗人把问题交给友人,也示明自己对物性和人情的感悟:人的心性遇到外物的冲击,会有不同的反映,有失之本性的,那么佛理禅理自然是要坚守本性,不被尘染的。诗歌问而不答,既是韦应物诗歌的平淡风格的体现,也是其禅佛修养的体现。 韦应物热爱自然,原来自然里藏着大智慧。韦应物喜欢佛理,原来佛也在自然与人心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宁静与灵动的结合,是“山水音”,是山水给予人类的启蒙与抚慰。

  

image


  所以山水诗总能给人灵魂的抚慰,“横吹笛”里的“山水音”,也总那么烫贴。韦应物的山水诗里,还有“一瓢酒”,可以“远慰风雨夕”,“可以慰风尘”。我们不能错过。 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据说这首诗深得苏轼的赏爱,他曾刻意模仿,但终不如意。连苏轼都如此,它让历代人倾倒也就不足为怪了。诗是写他牵挂的山中道士朋友,最令人动容的就是他“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这位道士朋友,是山之子,无处可寻他的行迹,他在“冷”而“空”的山中,过着“煮白石”的生活,本是自然之事,可诗人平静地说他要持“一瓢酒”,来“远慰”朋友,让朋友可以抵抗凄风苦雨和寂寞寒夜,这是用什么酿成的“一瓢酒”呢?原来诗人宁静淡泊是表,内心丰富的情感真挚滚烫足抵任何风雨。 诗是写给那位“山中客”的,可读诗人又怎能不被这瓢酒给温暖着?“一瓢酒”本是抚慰全椒山中的那位友人的,可曾想,他的这瓢酒不也在抚慰一个又一个读诗人。其实,读诗与写诗本身不就是在获取灵魂的抚慰吗? 再来读一读他的《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弄余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卢陟,是韦应物的外甥,简,是书信。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外甥卢陟的一封书信。 这大约是写于早期,战乱的阴影不曾消失。“蹉跎”了岁月,才志未展,说的是自己或是卢陟。“未遇知音人”,是痛苦的。面对痛苦,诗人又是以“一瓢酒”来自慰慰人。箪食瓢饮,远离风尘,“风尘”,指的是战乱,或是尘俗烦恼。 好有魔力的“一瓢酒”啊,未遇之苦,战乱之灾,岁月流逝之急,“一瓢酒”予以慰平。 诗人的“一瓢酒”,在岁月里飘香,也令一代代读者沉醉。 也许韦应物对“知音人”也不那么苛求了吧,他的“白雪曲”,改作“横吹笛”了,“山水音”,才是他欲表达的清响。于是,诗歌与山水,成了他生命的吟唱。他宁静淡远的歌咏中,不经意才显露出他生命的奢华。这平淡中的奢华,富足了大唐,富足了中华文化,也富足了读者的精神天堂。(写于2020年2月25日)

  曹玉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发表过专业论文几十篇,研究过《论语》,出版过专著。散文小说都想尝试,希望文学可自度也能度人。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白沙亭逢吴叟歌

唐代 韦应物

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满朝豪士今已尽,
欲话旧游人不知。白沙亭上逢吴叟,爱客脱衣且沽酒。
问之执戟亦先朝,零落难艰却负樵。亲观文物蒙雨露,
见我昔年侍丹霄。冬狩春祠无一事,欢游洽宴多颁赐。
尝陪月夕竹宫斋,每返温泉灞陵醉。星岁再周十二辰,
尔来不语今为君。盛时忽去良可恨,一生坎壈何足云。

逢杨开府

唐代 韦应物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虞获子鹿

唐代 韦应物

虞获子鹿,畜之城陬。园有美草,池有清流。
但见蹶蹶,亦闻呦呦。谁知其思,岩谷云游。

学仙二首

唐代 韦应物

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
卧心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
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
岂不见古来三人俱弟兄,结茅深山读仙经。
上有青冥倚天心绝壁,下有飕飗万壑心松声。
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心兄诵读。读多七过可乞言,
为子心精得神仙。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厘千万年。

紫阁东林居士叔缄赐松英丸捧对忻喜…所当服辄献诗代启

唐代 韦应物

碧涧苍松五粒稀,侵云采去露沾衣。夜启群仙合灵药,
朝露俗侣寄将归。道场斋戒今初服,人事荤膻已觉非。
一望岚峰拜还使,腰间铜印与心违。

杂曲歌辞。三台二首

唐代 韦应物

一年一年老去,明日后日花开。
未报长安平定,万国岂得开杯。
冰泮寒塘始绿,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门閤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