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透过诗词,认识韦应物 :被安史之乱改变的人生

透过诗词,认识韦应物 :被安史之乱改变的人生

  经函谷关》是韦应物安史之乱后去就任洛阳丞,路过函谷关的时候写的。所以,需要了解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才能明白他在诗里为什么会发出那些感慨。下面继续:

  


  因为出生在一个顶了天的豪门,韦应物 20 岁之前的工作履历,完全碾压绝大多数的同龄人。也正因为年少得志,加之从小不知愁滋味的他生性顽劣,所以 豪横不法,为祸乡里。而更加关键的是,关于这一点,并不是后人的附会或编排,恰恰是他 本人亲自 作诗描述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会通过学习他的其它诗,具体谈到。就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工作、这样的人生,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话,他也写不出《经函谷关》,更不会生出那么深切的感慨。他很可能会一直做一个御前侍卫,到一定年龄或遇到某些机会的时候,调任到某个军队担任一个中级军事主官,也可能在十六卫内资格熬够了,一级一级升上去;然后结一房门当户对的婚姻,过一个富家翁的生活,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可偏偏,站在他 个人角度 看的话,小概率事件发生了;站在 历史高度 看的话,又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发生了。因为随着 张九龄的被贬,李林甫的专权,玄宗的懈怠,安禄山的膨胀,大唐内部的各种力量在歌舞升平中,以一种让人迷幻的方式在远离那个平衡点,直到雪崩突然发生。写到这儿,就想到那句“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image


  公元 755 年 12 月 16 日,安史之乱爆发。后世的白居易用一种诗性的语言描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当消息报到玄宗皇帝面前时,已经习惯了歌舞升平,太久没有负面消息的玄宗 竟然不相信,以为是那些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谎话,想污蔑完全值得信任的安禄山。直到一周后,玄宗皇帝才相信真的发生不好的事情了,而且非常不好。仅仅一个月,洛阳就失守 了。半年后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公元 756 年 6 月 12 日黎明时分,做了 44 年太平皇帝,一手开创大唐“开元盛世”的唐明皇,带着心爱的杨贵妃、皇子、皇孙、杨国忠、韦见素等少数亲近大臣、宦官们,从延秋门走出禁苑,惊慌失措地逃离长安。史书上美其名曰“玄宗幸蜀”。

  

image


  玄宗出逃后,长安城一片大乱。据《资治通鉴》记载,一众平民百姓混合着不安分之徒,在长安城内乱窜、乱闯,所有的王宫府苑都被百姓闯入、哄抢,宫城大内已经无人看守,百姓闯入宫城乱抢,甚至有农民骑着毛驴上了太极宫大殿。随后,万邦来朝、四方来贺的大唐国都彻底沦陷,安史乱徒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长安城,天崩地裂。长安城的末日,一众王公大臣、富商巨贾的末日,就这么从天而降。玄宗出逃后,作为御前侍卫的千牛备身,刚刚 20 岁的韦应物,突然间失业了。岂止是失业,连家都没了。“去天尺五”的韦氏家族位于昭国坊的府邸,突然被一众赤脚平民闯入府中哄抢一气;还没回过神,又是更多、更凶横的穷兵匪将涌进府中,开始了彻底的搜刮、抢掠、毁坏,甚至竟然放起火来。整个长安城都沦陷了,没有一寸净土,没有一尺安乐。到处是烧杀抢掠,到处是哭声、喊声、救命声。从天堂到地狱,转换就这么快,完全是一瞬间的事情。昨天还在大理寺审案,和一众朋友在西市酒家玩五木戏,赢得趾高气扬,喝完酒后还在朱雀大街上哄闹;一夜之间,乾坤倒转,日月无关,大理寺没有了,西市没有了,连皇上都跑路了。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一切就结束了,一切的一切,全都结束了。 如此乱局之下,长安城是不能再待下去了。府邸被烧了,钱财被抢了,藏书被毁了,幸好家人们都在。遣散了下人们后,一家人凄凄惶惶地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昭国坊,去了离长安不远的昭应县。那里还有一处小宅院可以容身,更重要的是,从小定亲的女家在那里。

  

image


  女家唤作 元萍,出自河南元氏,正宗的世家大族,和韦应物是门当户对,两人自小由父辈做主定了婚约。河南元氏本是 鲜卑族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实行汉化改革时,下令拓跋氏改姓为元,并迁都洛阳。元苹的父亲曾任吏部员外郎,爷爷曾任简州别驾、太子宾客,是北魏皇帝先祖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的后代。756 年 8 月,韦应物和元萍结婚,此时元萍 16 岁,韦应物 20 岁。元萍的家族在安史之乱中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想来不会轻松。覆巢之下,是很难有完卵存世的。二人的婚姻虽是秉承父母之命,践行媒妁之言,但二人的婚姻生活显然是和谐的、充实的。遇上元萍显然是韦应物的福分,元萍出身世家大族,从小识文断字,性格温良贤淑。二人虽身遭大难,但琴瑟相和,相敬如宾。元萍每日操持家务之余,常常劝诫、鼓励应物不要消沉;应物遭受了剧烈的变故后,原本前路茫茫、不知所措,朝廷和家族一旦覆灭,才发现自己 身无所长,无以立足。但妻子的温婉贤惠、勤俭持家,又使他在巨变的漩涡中,获得了极大的抚慰。家庭的温暖逐渐磨平了他那原本 冷峭乖戾的锋芒,他开始收敛心神,认真思考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回想自己过去虽上过几年太学,但毕竟心性浮躁、年少轻狂,没有能够用心读书,导致现如今几近目不识丁,实在是羞愧。几个月后,终于想明白一个原本简单的道理,读书是最重要的谋身、谋心之途,当此乱世,除了读书,也确实无事可做。

  

image


  于是终于拿起笔墨诗书,把自己全部沉进去。每日晨起 净手、焚香 后,盘膝而坐,静心读书。但拿起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基础太差了,很多时候读不下去,也读不明白。

  所幸,妻子元萍自小熟读诗书,学识很好,可以给他很多的帮助。夫妻两人原本患难与共,再加上共读诗书,情趣相协,心灵相通,日子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战乱的影响,二人也曾经无奈地在长安周边屡次搬家避难,还曾在长安西边的 武功县宝意寺 寄居过一段时间。

  就在韦应物在妻子陪伴下每日苦读诗书、清净度日的几年中,朝廷和叛军的争却一刻未停。

  玄宗从长安出逃后,刚刚走到 马嵬驿,士兵们就发动了兵变,丞相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处死了杨贵妃。由于当地民众的阻拦,玄宗又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军平叛,自己前往蜀地。自此,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今宁夏灵武),很快就在手下一干人的拥戴下宣布继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第二年收复长安和洛阳。

  此后,肃宗、代宗先后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历时八年终于平息了安史之乱,随后又吓退趁乱占领长安的吐蕃军队,代宗才得以返回长安。历经 8 年战乱的大唐帝国,终于大体上平息下来,朝廷和民众终于能够缓口气了。在长安周边 避难读书 的韦应物,也终于有机会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长安城,在和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的喜悦中,开始努力 争取出仕 的可能和机会。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游琅琊山寺

唐代 韦应物

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鸣驺响幽涧,前旌耀崇冈。
青冥驺砌寒,绿缛草木香。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
经制随岩转,缭绕岂定方。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
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物累诚可遣,疲氓终未忘。
还归坐郡阁,但见山苍苍。

同李二过亡友郑子故第(李与之故,非予所识)

唐代 韦应物

客车名未灭,没世恨应长。斜月知何照,幽林判自芳。
故人惊逝水,寒雀噪空墙。不是平生旧,遗踪要可伤。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唐代 韦应物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重九登滁城楼忆前岁九日归沣上京崔都水及诸…凄然怀旧

唐代 韦应物

今日重九宴,去岁在京师。聊回出省步,一京郊园期。
嘉节始云迈,周辰已及兹。秋山满清景,当赏属乖离。
凋散民里阔,摧翳众木衰。楼中一长啸,恻怆起凉飔.

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

唐代 韦应物

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
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
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简陟、巡、建二甥(卢氏生)

唐代 韦应物

忽羡后生连榻话,独依寒烛一斋空。
时流欢笑事从别,把酒吟诗待尔同。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