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透过诗词,认识韦应物:趋府侯晓,呈两县僚友

透过诗词,认识韦应物:趋府侯晓,呈两县僚友

  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

  趋府不遑安,中宵出户看。满天星尚在,近壁烛仍残。立马频惊曙,垂帘却避寒。可怜同宦者,应悟下流难。

  

image


  永泰年间初冬季节的一个凌晨,洛阳城还在夜幕的笼罩之下沉睡,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还没有从战乱的伤痛中完全恢复过来,像一位 大病初愈过后又遭遇慢病缠身 的中年人,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他完全康健以后因体力充沛而带给人的昂扬,但又隐隐带着一股 壮年不再、夕阳西下 的老迈之气。位于毓德坊县衙的官房里,县丞韦应物已经逐渐从睡意中醒转过来。今天是去府衙的日子,不知为何,他有点儿心神不安。也说不上究竟为什么,可能是与上次因惩办兵丁受训一事有关吧,每次去府衙奏事都有一种 不太情愿 的念头,很多事情也确实不见进展。

  

image


  外面传来了一声鸡叫,应该过 寅时 了吧?该起了。应物轻轻揉一揉惺忪的睡眼,慢慢地坐了起来,披衣下床,就着墙脚的微弱灯光走出门外。一团寒气悄无声息地就把自己笼罩了,残存的睡意瞬间无影无踪。抬头看看天,空中一片靛青,满天繁星中,一弯月亮在几缕轻云的笼罩下,像被河水冲刷了几十年的鹅卵石,温润中略带光泽。县衙院子里一片寂静,皂隶们都还在沉睡,他们还可以再睡上半个时辰。应物走到院子中间站好,拢一拢身上的衣服,双手轻轻摁在腹部,深深吸一口气,原地做了几次 吐纳。然后简单活动活动手脚,待身体已经有微微的热气,转身回到屋里。吹灭了灯火,拿上昨晚准备好的公文袋,该出发了,从这里到府衙差不多七八里地远,路上得走半个时辰。再次出门走到后衙的马厩里,拉上马缓缓走出了县衙。往西来到 安喜门大街 上,正是夜色最深的时候,清冷的月光下,隐约能看到高大的安喜门静静地站在那里。

  

image


  往南一直走到洛阳岸边的时候,离 左掖门和承福门 越来越近了。从洛阳城四面八方赶来准备进皇城的官员们明显多了,哒哒哒的马步声,格拉格拉的车架声,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熟人打招呼的问候声。过了洛河以后,沿着 长夏门大街 往南,再沿 建春们大街 往西,就是宣节坊了,河南府衙就坐落在宣节坊。来到府衙大门时,正遇上河南县丞也刚刚到,两人互相抱拳问候,简短寒暄后,一起进了大门。穿过长长的甬道,来到位于二门东侧的厢房,进了屋子发现河南县和洛阳县的县丞、主簿、县尉基本都到了,大家互相见过礼后坐下来等候。

  


  已经过了寅时二刻了,黎明之前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屋子里虽然生了一个小火炉,但还是顶不住满屋的寒气。大家都就着小炉子围成一圈,边聊边等待。河南、洛阳两县地处东都洛阳,说起来都是京县,可又恰恰因为是京县,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在差不多都在洛阳城拥有房产、田地,加上他们的名下的各种其他产业,这 满城富贵盘根错节、相互勾连,很多事情都不是他们一个小小县丞能管的了的,说说不得,管管不得,多数时候都只能是 压着百姓一头。应物原本出身大族,又扈从玄宗多年,对这些太有体会了。漫说那些皇亲国戚、得意宦官、三二品大员,就是府衙、县令都是自己头上的一座大山。自己作为一个小小县丞,只能是县令大人的助理,但凡涉及深入一些的事情,自己只有 遵着县令的意思 操办,可真到执行的时候,连主簿和县尉都约束不了。事事听号令,自己的主张根本不得落实,实在是很艰难。这是一个微官末吏在日常工作中的感叹,非常真实。

  

image


  如此寒夜赶到府衙侯事,身体上受一些寒冷原本也不算什么,谁没有受过这份苦呢?可这种苦,很容易勾起应物的联想。可能应物出身望族,年少得意,后来突遭巨变,这种巨大的人生翻转,在他这里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反应,他对仕途没有特别强烈的 追求欲望,因而也就对那些日常点点滴滴的小困惑失去了 包容和忍耐的基础。既然已经沧海桑田,盛世难再,做正事又那么寸步难行,为什么一定非要埋头仕宦,去无休止地 迎合那些苟且 呢?这首诗反应的是日常工作的最真实的体会,对一个有雄心,有抱负的官员来说,这样的体会更能激发自己 坚韧、忍耐的决心,去追求更大的仕途出路;而对一个原本 心态散淡 的人来说,这样的小体会却反而容易在点滴之间把他推向 离宦归隐 的思路上去。这首诗和《任洛阳丞请告》一起,反应了应物 最初、最原始的困惑,由此 不断酝酿、演变,促使他不断地发现了 真实的自己,构成了应物后半生 游走于儒释道之间,在 仕宦和隐士之间随时转换 的心理认知基础。

  

image


  无论在任何时代,从政为官也好,做一个普通职员也好,总是要按点上班的。现在上下班是朝九晚五,或者朝九晚六,每日打卡统计考勤。同样的,古代官员上班当值,也同样有考勤制度,而且比现在更严格,更辛苦。古代由于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每天的上班时间也早。每日卯时,即早上5点,衙门就要对当值人员进行点名,容不得丝毫马虎。古代对官员的基本要求是“清、慎、勤”,很多衙门大堂或者院子里都会写着这三个大字。勤,即勤于值守,勤于政事,标准之一就是每天必须按时上班。因为每天早上5点必须签到,所以才有“点卯”的说法。

  

image


  唐代对官员的上班签到,要求非常严格,是用 律法的形式 规定的,力度非常大。著名的《唐律疏议》,被誉为 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其 《职制五》就明文规定:官员无故不上班,缺勤一天处以打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5天处杖打100大板,满35天判处徒刑一年。就是说,在唐代,官员如果早上上班迟到的话,要 被按在地上打屁股,打20小板;迟到超过3次,就改打20小板;迟到超过25次的,要被打100大板,这远不是我们现在罚10块、20块的概念。打上100大板,身体弱一点儿的,被打死都是有可能的。肃宗时,甚至规定“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早上朝拜、点卯时,官员如果无故缺席,要被罚去一个月工资。应物任洛阳丞时,这项规定颁布还没几年呢。

  

image


  当然,法律也是有分寸的,唐律规定,凡遇盛暑、雨雪、泥潦时,可以酌情免去朝参点卯。就是说,遇到特殊天气时,朝廷会派人在指定地点击鼓,,通知所有官员免去早上点卯,不计算迟到。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诗,《雨雪放朝因怀微之》: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有一天因为雨雪天气,朝廷免除了官员入朝参拜的仪式,而且免朝三天,但白居易可能是没有听到鼓声,还是去了。结果去了以后发现今天免朝了,就翻身回去,还高兴地写了首诗。 关于官员早朝点卯的诗词,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诗经·鸡鸣》了: 鸡既鸣亦,朝既盈亦。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亦,朝既昌亦。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image

这首诗非常有意思。说的是 妻子催促当官的丈夫起床去上朝,他却找一堆借口赖在床不起。妻子说:鸡已经打鸣了,朝堂上官员们已经都到了,就你还在睡觉,赶紧起床吧。丈夫却说:啥鸡叫啊,不是鸡叫,是苍蝇在那儿乱飞呢,嗡嗡嗡,烦人。妻子说:快起吧,天都亮了,人家别的官员们都在朝堂上工作呢。丈夫却说:什么呀,天没亮呢,那是月亮的光,你看错了。小虫子们飞来飞去,嗡嗡嗡的,真讨厌,我们还是好好睡觉吧。妻子说:你呀你呀,人家其他官员们都工作完,快要散朝了,你这样子赖床,还不招人恨呀。


  

image


  可见,早上上班点名、签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事,尤其是那些 生性散漫的人,作息规律不好的人,自我约束比较差的人。但应物的吐槽,显然不是因为懒散的原因,而是因为安史之乱以后,自信、昂扬、奋进的盛唐一去不返,自中唐开始朝政日趋紊乱,纲纪松弛,地方积弊日益加重,朝廷控制力度减弱,造成有理想、有操守的基层官吏做起事来,阻力大、困难多,得不到上司的支持和认可,逐渐产生一种消沉和放逐的气氛。应物的 可贵之处恰恰在于,他作为一个最基层官员,很多事无能为力而已,但并没有很多的抱怨、牢骚、不满,更没有愤世嫉俗、自命清高,他只是略微表达一下真实的生活体会而已。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军中冬燕

唐代 韦应物

沧海已云晏,皇恩犹念勤。式燕遍恒秩,柔远及斯人。
兹邦实大藩,伐鼓军乐陈。是时冬服成,戎士气益振。
虎竹谬朝寄,英贤降上宾。旋罄周旋礼,愧无海陆珍。
庭中丸剑阑,堂上歌吹新。光景不知晚,觥酌岂言频。
单醪昔所感,大醵况同忻。顾谓军中士,仰答何由申。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应物顷贰洛阳常有连骑之游)

唐代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同德精舍旧居伤怀

唐代 韦应物

洛京十载别,东林访旧扉。山河不可望,存没意多违。
时迁迹尚在,同去独来归。还见窗中鸽,日暮绕庭飞。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唐代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李宝应

唐代 韦应物

孤舟欲夜发,只为访情人。此地忽相遇,留连意更新。
停杯嗟别久,对月言家贫。一问临邛令,如何待上宾。

秋集罢还途中作,谨献寿春公、黎公

唐代 韦应物

束带自衡门,奉命宰王畿。君侯枉高鉴,举善掩瑕疵。
斯民本已安,工拙两无施。何以酬明德,岁晏不磷缁。
时节乃来集,欣怀方载驰。平明大府开,一得拜光辉。
温如春风至,肃若严霜威。群属所载瞻,而忘倦与饥。
公堂燕华筵,礼罢复言辞。将从平门道,憩车沣水湄。
山川降嘉岁,草木蒙润滋。孰云还本邑,怀恋独迟迟。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诗人韦应物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