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东门会送李幼举南游徐方
离弦既罢弹,樽酒亦已阑。
听我歌一曲,南徐在云端。
云端虽云邈,行路本非难。
诸侯皆爱才,公子远结欢。
济济都门宴,将去复盘桓。
令姿何昂昂,良马远游冠。
意气且为别,由来非所叹。
自隋炀帝开凿运河,疏通河道,建立起连通洛阳、幽州、金陵的大运河以后,大运河就成为整个帝国的交通主动脉,无论客运还是货运,运河都是首选。从洛阳前往 太原、燕赵、江淮 等地,一般都是出上东门,先从不远处的码头乘船走洛河,然后过黄河前往山西境内;或者入黄河,转永济渠直达燕赵大地;再或向东南直入通济渠,可抵达江淮地域。
洛阳城东,一共有三座城门,南边是永通门,中间是建春门,北边的就是上东门,正对着宫城的宣仁门。古代,尤其是唐代,上东门是洛阳主要的送别之地,就像 长安的灞桥 一样,无论是朝廷官员、文人墨客,还是行旅商贾,亲朋好友都会送出上东门,在城外依依相别。古人送行,有折柳相赠的习俗,所谓“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 李幼举是应物朋友,这时正要离开洛阳前往江淮的南徐游历。南徐,就是润州,今天的江苏镇江。据《宋书·州郡志》记载,西晋八王之乱和随之而来的五胡乱华,致使中国北方一片狼烟,晋室南迁后,为了安置人口,也为了给南迁的人们留住北方的记忆,将镇江改称南徐州,同时还设置了南豫州、南青州等几个州。后世王安石名句“京口瓜州一水间”中的京口,就是镇江治所,也就是州政府所在地。
古人的旅行,远不像今天的人们这么轻松惬意。交通方式,只有 陆路和水路 两种。水路,自然是乘船;陆路,如果是朝廷中高级官员,会有资格或者有能力乘车,基本上也是马车;如果是具备经济条件的一般中下级官吏,或者商人,可能会骑马;条件差一些的,就只能骑驴;一般平民就只有徒步了。
加之,古代山野间野生动物很多,遇上豺狼虎豹等凶猛动物 不是新鲜事,另外山野间 土匪、乱兵 也经常有,所以出行尤其是远行,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亲朋好友一定要送出城外,郑重告别,千叮咛万嘱咐,祝愿旅途平安,平安出行,平安归来。所以,送别诗才会成为古诗词里的一个大门类,甚至是最大的一个门类。就是因为送别诗词里,凝聚了诗人对亲人、对朋友的一腔殷殷关怀之情。所谓生离死别,因为担心不能再相见,所以千言万语道不尽;因为希望远行之人平安顺遂,所以万语千言说不完。担心也好,希望也罢,都是渴望能够再次喜相逢,祝愿人生平安如愿。因为艰难,所以才能见到真感情;因为有真感情,所以才能唤起所有人的共鸣。 洛阳城外送君行,实在不忍与你相别,离别的宴会已经进行了一上午了,为你弹奏的乐曲一遍又一遍的响起,不能再继续了,时间已经不早了,你此行要去的地方那么遥远,需要及早赶路啊。离别的酒,一杯一杯复一杯,不能再喝了,喝醉了,你在路上会不安全的。今天你离开后,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能再相见,最后再听我为你唱一曲吧:润州,远在江淮之间,云霄之上,离洛阳千里万里之遥。虽然如此的遥远,就像那天涯海角一般,可你此行的人生之路一定不会遭遇艰难,定会顺遂平安。我听说那江淮大地主政一方的大员们,都思慕贤才、礼贤下士,对怀有才学的士人们都非常宽待,你此行前往,一定会得到他们的赏识和重用,让你满腹的才华得以有机会施展。今天,此刻,我们在东都城外设宴,为你饯行。所有人都不舍得你离去,宴会进行了这么长时间,大家的心里话还是说不完,几次要离去,又迈不开步,不自觉的徘徊、盘旋。你今天风采动人,气宇昂扬,你将来的前程也一定会蓬勃风发;你骑着骏马远游,他日你定有机会佩戴远游冠,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今天我们挥手告别,意气风发,大丈夫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从来不会为一时的短暂离别而叹息不止。
前行吧,朋友!带着我对你的深情厚谊,带着你自己的情怀抱负,去那水天相接的地方,去那斯文美好的地方,你一定会所成就的。
远游冠:
远游冠,是古代的冠饰的一种,就是图片上这个样子。一般是诸侯王经常佩戴,根据五行的观点,分为五种颜色,即 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就是说每个季节有对应的颜色,其中夏季分为两种。远游冠,自汉代开始,历代都有沿用,一直到元代才正式废弃。按照新旧唐书记载,唐代官员的衣服分为 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场合穿着。每种服色也有相应的帽子。闲居所穿常服,帽子为 平巾帻,日常办公或是一般觐见皇帝所穿公服,帽子为 弁冠,也就是俗称的乌纱帽;重要典礼所穿为朝服,帽子为 进贤冠(王爷为远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为 法冠,近臣为 高山冠);重大祭祀场合所穿为祭服,帽子为 冕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