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处事莫如为善,传家唯有读书

范仲淹:处事莫如为善,传家唯有读书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一个家庭想要长久兴旺,靠的是善良和读书。

  范仲淹的家族就是最好的例证。

  处事莫如为善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算命先生。

  他见面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吓了一跳。

  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很不好意思,说:“那您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有些纳闷问:“为什么这俩志向差这么多。”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对范仲淹说: “你有这样一颗善心,将来一定可以当宰相。”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

  


  他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建立义田,善行惠泽天下。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范仲淹花钱花了很多钱买了几千亩良田,他不去圈地致富,反而他把这些田地作为公益田,让百姓免受饥寒之苦。

  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善心,将他的善行延续了几百年。

  因为战乱,义田曾经被毁,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范仲淹在家族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他的后代不断施肥灌溉,直到它变成一颗苍天大树,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后代子孙,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时间里,兴旺不衰。

  善良是一种发在内心的不忍,长年累月,这种气质会沉淀在身上,镂刻在脸上。

  一个人的气质是做不了假的,和善的人总是有更好的人缘,人们总是愿意帮助他,所以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也更加顺遂。

  善良是一种底线,一个人一旦无法保持善良,就容易去危害别人,祸患随之降临。

  所以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善良,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

  


  传家唯有读书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家族的兴旺延续,除了善心善行,还有读书立学。

  范仲淹少时起,即“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范仲淹在与家人的书信《与中舍书》中,曾经这样说过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督促孩子学习,勤学苦练,不能让他们混日子

  二、要让他们了解,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兄长想让自己的儿子走走后门,让范仲淹录取自己的俩孩子,范仲淹严辞拒绝了。

  他希望自己的子侄可以认真读书,靠真才实学,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瞧不起。

  范仲淹说:“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并把这句话作为家族的族训。

  在他的教育下,范家的子孙无不奋发读书,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

  


  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读书的。

  王阳明被贬龙场,在毒瘴之地依然不忘研习《易经》。

  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也会抽时间看书。

  打开一本好书,我们可以获取各种不曾懂得的知识,了解不同的见闻,甚至可以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

  它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就如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不仅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一个家族走向兴盛的不竭动力。

  范仲淹代表作精选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往来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此诗表达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近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年年今夜”与“夜夜除非”之语,并可见久羁之苦。“长是人千里”一句,说出因景怀人之情。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玌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该词上片由词人夜读《三国志》引出了对历史的评价,下片则化用自居易《狂歌词》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全篇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

  郡斋即事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该诗创作于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到任饶州之后一段时间所作,当时范仲淹已48岁。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

  


  岳阳楼记

  (节 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邠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公元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故事和诗词给了你哪些启示?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

宋代 范仲淹

枢府当年日辇襄,隐然一柱在明堂。
亲逢英主开前席,力与皇家正旧章。
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
龚黄政事追千载,齐鲁风谣及万箱。
伟望能令中国求,奇谋曾压北方强。
故人待看调元后,乞取优游老洛阳。

江干闲望

宋代 范仲淹

江干日清旷,寓目一搘筇。
落叶信流水,归云识旧峰。
兰荪谁共采,凫雁自相從。
莫爱苹风起,波来千万重。

赠棋者

宋代 范仲淹

何处逢神仙,传此棋上旨。
静持生杀权,密照安危理。
接胜如云舒,御敌如山止。
突围秦师震,诸侯皆披靡。
入险汉钭危,奇兵翻背水。
势应不可隳,关河常表里。
南轩春日长,国手相得喜。
泰山不碍目,疾雷不经耳。
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
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成败系之人,吾当著棋史。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其七

宋代 范仲淹

万钟谁不慕,意气满堂金。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

送魏介之江西提点

宋代 范仲淹

旌旗如火浪如鸥,一路春城次第游。
江上高楼欲千尺,便從今日望归舟。

匣剑

宋代 范仲淹

灵剑经年匣,决云谁为高。
报分别有道,何认问吹毛。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