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范仲淹|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洪武年间,有位叫范文从的御史,直言上书怼皇帝。敢逆龙鳞,自是死路一条。问斩前,朱元璋照例翻了下名册,当老朱看到他的籍贯时,急忙传唤他到跟前。

  “莫非你是范仲淹后人?”

  “臣是范仲淹十二世孙。”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太祖高皇帝御容

  然后,奇迹发生了!老朱的态度秒变,不但赦免了他,还赏了5张免死铁券——5匹锦帛,上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和老朱之间,隔了整整一个元朝。老朱却“见名如晤”,给足了面子。范仲淹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呢?

  


  范仲淹,得名由来是致敬南朝文学家江淹(就是江郎才尽那位)。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朱氏,他随之改名叫朱说。

  他少有大志,曾在一座灵祠里问:“我将来能当宰相吗?”静默的神灵雕像似在回答:不能。

  “既不能当良相,那就作良医吧。”

  良相、良医虽然地位悬殊,但都以造福百姓为宗旨。小小年纪,他就有了一颗济苍生的心。

  某夜风雨大作,雨敲打在窗外芭蕉上,宛若“大珠小珠落玉盘”。他辗转难眠,遂披衣起身夜读书。

  


  23岁那年,他劝阻朱家兄弟们不要挥霍浪费,反被讥讽“我自用朱氏钱”,关你什么事?

  惊骇之余,他从旁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命运待他并不友好,可贵的是他没屈服。他先是改回原来的名字,然后携琴背书,只身前往应天府(今商丘)求学。母亲派人来追他回去,他拒绝了。

  齐秦有首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范仲淹也不为别的,只为证明自己是块读书的料。

  


  千年前,先贤颜回住在陋巷,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但他一心扑在学习上,不改其乐。

  在范仲淹身上,我们能瞥见颜回的影子。

  在应天府书院求学期间,范仲淹每天煮两升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古人仅两顿正餐),拌点腌菜就满足了。读书困乏了,就洗冷水脸。

  应天府留守听说了他苦读的事迹,特地派人送来美味的饭菜,范仲淹却谢绝了:“我今天尝到美食,今后再看到粗茶淡饭,就难以下咽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范仲淹深谙此中道理。

  某天,宋真宗车驾路过应天府,观者如堵。同学们都去围观,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仍待在书院里读书。有位同学问他为何如此,范仲淹给的回答霸气十足——今后有的是面圣机会。

  范仲淹并没有夸下海口,27岁那年,他一举中第,在殿试环节面圣了。

  27岁中进士,这在封建科举时代是很难得的。想当年,同是27岁中进士的白居易,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毕竟有的人穷经皓首,却连举人都没考上。

  可以说,范仲淹算个幸运儿。命运女神为什么垂青他?因为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及第后,范仲淹被委派至泰州当官。

  你是哪种人,就会拥有哪种友情。范仲淹“耿直淡泊,先忧后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注定了他也将遇到这类人。

  在泰州,他结识了3位挚友。

  第一位是滕宗谅。或许你对这个名字陌生,但肯定背过《岳阳楼记》,首句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没错,滕宗谅,字子京。他和范仲淹是“同年”。(同榜进士)

  在泰州修筑海堰(范公堤)时,开工不久,就遭遇了特大暴雨。海上波涛汹涌,一个浪就能把岸上的兵工、民夫冲得没影儿。适逢范仲淹、滕宗谅在现场督工,当时“兵民惊逸”,唯有范滕二人“神色不变”,镇定自若地指挥堵水。

  第二位是富弼。他比范仲淹小15岁。朱熹曰:朋友,以义合者。因为两人志同道合,所以成了忘年交。范仲淹夸这位有为青年是“王佐之才”。

  第三位是林逋。林逋淡泊名利,朝廷招他做官,被他婉拒。他隐居山林,终身不娶,梅妻鹤子。范仲淹倾慕他的仙风道骨,遂写了首《寄赠林逋处士》,赞他“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淳”。

  林逋也写了首《送希文寺丞》作答,其中有几句是这样:马卿才大能为赋,梅福官卑数上书。这意思是范仲淹才比司马相如;官小,却像梅福那样心系天下。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如果朋友们正能量满满,你也会积极向上,反之亦然。

  


  林逋像,北山寒严画

  公元1026年,母亲逝世,范仲淹回应天府服丁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生命中的伯乐——晏殊,就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位。晏殊当时担任应天府知府,他特邀范仲淹担任应天府学主管。范仲淹一听是去母校任教,立刻就答应了。

  晏殊不仅慧眼识才,还毫无保留地提携他们。几年后,晏殊回京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便向朝廷推荐了范仲淹。于是,范仲淹被任为秘阁校理,来到京城。

  


  宋仁宗12岁登基,因为年幼,暂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到京赴任这一年,仁宗已20岁。按理说,刘太后应该还政于他。但是,刘太后似乎对权力恋恋不舍。

  耿直的范仲淹就上疏要求刘太后还政。自刘太后当权以来,还没有哪个大臣敢这么做。

  如此大胆直率,舍范仲淹其谁?

  得罪了刘太后,范仲淹在京城内难以立足,便申请外调做官。范仲淹离开京城那天,仁宗伫倚高楼,凭栏远眺,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仁宗像

  公元1033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仁宗立刻想到了忠臣范仲淹,召他回京,为右司谏。范仲淹秉性耿介,任谏官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在京城还没待多久,江淮等地闹蝗旱。范仲淹主动请缨前往灾区视察,所到之处,开仓赈济。他还下令捣毁祭祀活动场所,把精力、财力集中到救灾上。

  刚斗罢江淮蝗旱,又跑去苏州治水。当时,苏州发大水,“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为解救这十万灾民,他亲自对苏州水道做调研,提出疏导方针;又亲自部署挖河工事,常常衣不解带,宿在海边。

  


  因为治水有功,他再被召回京。然而,以范仲淹的耿介秉性,京城终究是待不长的。

  没多久,他就同宰相吕夷简杠上了。因为不满吕夷简任人唯近,他上「百官图」,指着图向皇帝说明,怎样是循序升迁,怎样是越级而进;怎样是出于私心,怎样是才算公平。这些意见,矛头直指吕夷简。

  吕夷简不甘示弱,也指控范仲淹越级告状、拉帮结党、挑拨离间。

  最终,吕夷简被罢官,范仲淹也被贬饶州。

  离开京城时,梅尧臣写了首《灵乌赋》以寄之,劝范仲淹学喜鹊,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遭人白眼,从此拴紧舌头,避免引火上身。范仲淹写了首《灵乌赋》作答,表示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史记》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附和的声音更易接受,但听久了,会被麻痹,失去判断;反对的声音虽然刺耳,但却往往能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梅尧臣

  被贬饶州,待了没多久,又被贬润州(今镇江),再被贬越州(今绍兴)。

  在越州时,有位叫孙居中的户曹,死在任上。户曹是肥缺,但孙居中两袖清风,死后家里竟拿不出钱替他办丧事。范仲淹得知后,自掏腰包,雇了条大船,将其灵柩及一家老小送还故乡。他还特地安排一位老衙吏护送,并交付一首诗作为过关文书。

  《示关津》

  十口相携泛巨川,

  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儿寡母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透着对孤儿寡母的同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敬长辈的同时,也能想到其他老人;抚养子女的同时,也应照顾其他小孩。

  范仲淹,他做到了。

  


  范仲淹书法

  1040年,边陲爆发战事,西夏大举进犯。

  西夏军善骑射,而宋军“兵无常将,将无常师”,战斗力弱,根本不是西夏军对手。国难当头,朝廷才想到了范仲淹,火线任命他为封疆大吏。

  话说范仲淹真牛,一上任,就打退了西夏的几次进攻。“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军方高层觉得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来自敌人的赞美,往往是最公允的。如果一个人获得内部表扬,可能他比较优秀;但如果连敌人闻之都竖大拇指,那就是强到没边儿了。

  


  范仲淹治军有六大功:

  1、军纪严明

  克扣士兵粮饷者,斩;冒功邀赏者,调查属实,斩。因为这是“夺戎士死战之功,误朝廷重赏之意”。

  2、识人用人

  边期间,范仲淹提拔过不少能吏良将,比如张载、狄青、种世衡等。

  范仲淹“任人无失”,有个秘密。他把长子范纯佑安插到军中。范纯佑天天跟部队同吃同住,大家都当他只是位普通士兵,所以往往在他面前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而范纯佑暗中观察,一旦发现人才,立刻反馈给父亲。

  值得一提的是,范纯佑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而论功行赏时,范仲淹往往忽略他。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是领导的儿子,感激涕零。

  如此大公无私,舍范仲淹其谁?

  3、懂得“使过”

  何谓“使过”?就是给有过之人自新的机会,让他们戴罪立功。他在荐表中说“活人于死者,必舍生而报恩,荣人于辱者,必尽节而雪耻”。

  4、打持久战

  “为今之计,莫若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

  范仲淹主张坚壁清野,请西夏军喝西北风。喝上几个月,西夏军自然不战而退。

  5、孤立西夏

  范仲淹积极与周边羌人搞好关系,久而久之,羌人亲切地称呼他「龙图老子」。(当时范仲俺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老子”是敬称。)得不到羌人响应,西夏人搞事情,孤掌难鸣。

  6、建大顺城

  范仲淹的最大功绩是在西夏人眼皮子底下筑起一座大顺城。大顺城犹如钉子嵌入西夏体肤,让西夏恨不能拔之而后快。所以,西夏国君元昊曾亲率3万士兵攻打,但没攻下。

  因为这是座坚城,张载赞之曰:“百万雄师,莫可以前。”也正因为这座大顺城,西夏最后不得不选择对宋称臣。

  


  塞外某个深秋黄昏,西风萧瑟,北雁南飞。秋色里,鼓角铮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孤城紧闭。

  范仲淹举起摇晃的琉璃杯,一饮而尽。不是醉卧沙场,而是借酒浇愁。

  浇的是啥愁?壮志难酬、乡愁。

  不知何处吹羌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今夜,征人尽望乡。

  酒入愁肠,化作一阕《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欧阳修读到这首词,调侃是「穷塞主之词」。而欧阳修的学生苏轼,也曾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最后一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喻指西夏)。

  东坡的豪情固然可嘉,但终究没真上过沙场,体会不到战争之残酷。

  私以为《渔家傲·秋思》非「穷塞主之词」,而是「真将军之叹」。

  


  因为立下战功,范仲淹奉旨回京,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主持「庆历新政」。

  新政期间,范仲淹查看官员名单时,如果看到不称职的,就一笔勾掉。这一笔下去,意味着那人丢了乌纱帽,一家子也从中产堕入平民。

  所以,革新派的另一位主将富弼动了恻隐之心,他说:“你这一笔下去,岂不知一户人家在抱头痛哭?”

  范仲淹答:“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好!”(宋初,分全国为15路,路相当于省。)

  对尸位素餐者心软,换谁来为民请命呢?范仲淹并非无情之人,但孰轻孰重,总得有人做出决断。

  也因为范仲淹触犯了太多官僚的利益,革新派被诬为“朋党”。尽管欧阳修曾作《朋党论》,说“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来为自己和小伙伴们辩白,仍无济于事。

  新政仅一年左右就告败,范仲淹、滕子京等被贬。也差不多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是劝慰老友,也是自勉。

  


  范仲淹油画 作者:徐里 李晓伟 李豫闽

  临退休前,范仲淹买了一千多亩地。

  一千多亩啊!哪来的钱?他是贪官?

  当然不是,北宋实行高薪养廉,如作家二月河所言:宋朝官员工资是清代的10倍、汉代的6倍。

  作家李开周曾写道:「包青天」原型包拯,在任职开封府尹期间,收入包括正俸(工资)、茶汤钱、给卷(车马费)、厨料、薪柴……各项加起来,折合成人民币,年薪竟高达千万!

  所以说凭合法收入,范仲淹一辈子积蓄还是买得起1000多亩地的。

  范仲淹当然不是“求田问舍之徒”,他买地是为了出租,地租则用于建设范氏义庄,给族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范氏义庄成了史无前例的非政府慈善机构,而且持续了八百多年,直到民国尚存。

  范仲淹幼年丧父,深知贫穷的滋味。尽管母亲改嫁后,他几乎没再受过范氏家族的恩惠,但临退休前,仍心系族人。不为族人安排好一切,似乎就无法安心养老。

  如此有担当,舍范仲淹其谁?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其七

宋代 范仲淹

万钟谁不慕,意气满堂金。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

尧庙

宋代 范仲淹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
禹终平洚水,舜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外,干坤揖让中。
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寄润州庞籍

宋代 范仲淹

北固高楼海气寒,使君应此凭栏干。
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苏州十咏其七·太湖

宋代 范仲淹

有浪即山高,无风还练静。
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

郡斋即事

宋代 范仲淹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寄赠林逋处士

宋代 范仲淹

唐虞重逸人,束帛降何频。
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淳。
玉田俗小隐,金阙梦高真。
罢钓轮生蠹,慵冠鉴积尘。
饵莲攀鹤顶,歌雪扣琴身。
墨妙青囊秘,丹灵绿发新。
岭霞明四望,岩笋入诸邻。
几侄簪裾盛,诸生礼乐循。
朝迁唯薦鹗,乡党不伤麟。
吊古夫差国,怀贤伍相津。
剧谈来剑侠,腾啸骇山神。
有客瞻冥翼,无端预薦绅。
未能忘帝力,犹待补天均。
早晚功名外,孤云可得亲。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