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西夏来袭时,宋仁宗究竟如何抉择?

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西夏来袭时,宋仁宗究竟如何抉择?


  电视剧《清平乐》中,展现了北宋和西夏的三次大战,几次战争的结果以及朝堂争论,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

  北宋仁宗时期,关于西夏问题,朝中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仁宗一度主战,却不得不屈从于现实求和。北宋对夏的政策为何多变?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困境?

  


  电视剧《清平乐》截图中的宋仁宗

  西夏崛起与北宋的放任态度

  北宋仁宗朝,西北的党项族突然不安分起来,给北宋带来严重危机。党项族本是西羌的一支,北朝时期就在今甘青地区活动。唐太宗时,党项族归顺唐朝。唐末平定黄巢之乱时,党项族立了大功,因此唐赐其李姓,其封地扩大到今甘肃、宁夏大部。五代时期,党项接受历代中原王朝册封。宋朝建立时,也无力兼并西夏,于是同样对其笼络。

  西夏问题不能看做传统中原王朝与北部游牧民族的争斗,实际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残留,该政权世代相袭。在唐末五代百年间,党项安心在西部发展,势力已经十分雄厚。北宋建立之初,也多次对党项动兵,但始终没有太大进展。真宗时,党项首领李继迁在进攻宋西凉府时,中箭身亡。其子李德明即位,李德明转变策略,向宋臣服,集中精力同西部的吐蕃作战,而北宋也无心再战。北宋放弃灵州,换来与西夏的和平。北宋的消极政策,终于使西夏在解决后顾之忧吐蕃后,将矛头对准北宋。

  


  影视剧中的李元昊

  仁宗继位后,仍维持真宗与李德明的协议,双方互不侵犯。但在李德明去世后,其子元昊即位,元昊素来对北宋有不臣之心。元昊即位后,以各种借口屡次袭入北宋境内,试探北宋的虚实。同时,他还以去五台山拜佛为名,刺探情报。北宋的边防官员早有察觉。庆州通判曾上疏“元昊虽称臣奉贡,然包藏祸心,特未发尔。今主将率任军伍,无长策,而器械钝缺,士卒惰窳,城池不修,资粮无备,一旦有警,何以应敌?”实际上就是提醒朝堂警惕。

  但北宋朝堂对此毫不警戒,觉得不足为惧。一些大臣一直将防御重心放在北边,而一些大臣则认为北宋内忧大于外患。韩琦曾上奏仁宗:“陛下威德远畅外夷,高视于汉唐之上,元昊小丑,孰能为国家之患哉!”

  于是,元昊崛起之时,北宋西北边境可谓放任自流,毫不警戒。

  西夏危机的应对

  1038年,元昊觉得时机成熟,称帝建立大夏国。元昊称帝后,最初想通过外交手段获得宋王朝的承认。但北宋朝野十分震惊,断绝了与西夏的互市贸易。之后,怎么应对西夏成为北宋的当务之急。

  


  电视剧《清平乐》截图中的韩琦

  最早到西夏前线的是夏竦。夏竦认为北宋多年没有大战,军队战斗力和战斗经验都比不上前朝,出兵讨伐西夏没有绝对的胜算。因此他主张坚壁清野、练兵实边,同时联合西番压制西夏。朝廷内部也有许多人纸上谈兵,主张迅速出兵,“元昊反书闻,朝廷即议出兵,群臣争言小丑可即诛灭”,很多文臣认为李元昊只是跳梁小丑,不堪一击。枢密使陈执中甚至主张派刺客刺杀元昊,认为元昊一死,西夏之患便可除。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夏竦

  虽然北宋进行避战,但元昊还是找到了进攻机会,于1040年向北宋延州进攻,但延州求援的信息却被宰辅扣留,没有上达。然后元昊以假投降迷惑延州主帅范雍,之后伺机出动,宋军大败。再之后,元昊又不断制造摩擦,引起很多小战斗。

  三川口惨败之后,仁宗命朝臣上攻、守之策。韩琦指出,宋朝目前采取的坚壁清野的守策,有很大弊端。宋军四处防守,兵力无法集中。如果集中兵力必能破敌。范仲淹却认为目前还应该防守,他说现在宋夏边防虽已经有守备,但内地却守备空虚,如果元昊打探清虚实,绕过边境城池直接进攻关内,将面临大危机,当务之急应该加强各地的守备力量。仁宗经过思虑,觉得防御为主的持久战,屯兵运粮造成的经济负担也很重,于是采纳韩琦建议对夏作战。

  


  电视剧《清平乐》截图中的范仲淹

  于是北宋朝堂大变,为振西北军威,罢黜主和派宰相张士逊、枢密使陈执中,重新启用主战派吕夷简为相。以夏竦为山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但实际以韩琦为核心。韩琦招募兵马,力图与西夏进行一场大战。但韩琦及其任用的主将任福过于贪功冒进,在好水川遇伏,宋军大败。战后,宋廷又采用偏保守的战略。韩琦也转变策略,采用偏防守的稳重战略。之后,西夏在韩琦、范仲淹一线进展困难,于是转向泾原方向,于定川寨又取得一次大胜。

  


  电视剧《清平乐》截图中的狄青

  北宋虽然三次大战均败,但也取得不少胜利。北宋政策不断调整积极备战,如任用狄青等一批优秀的将领,训练出一只善战的军队。所谓“将之能者渐出,而兵之精者可用”,西北边防也得到了有力加强,在防守中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

  西夏始终是个小政权,多年战事也使其国内民不聊生、矛盾重重。辽国也不希望西夏强大,对其进行警告。同时,韩琦、范仲淹等人意识到,如果持续战争,只会两败俱伤,并使辽坐大。在双方都厌战的情况下,宋、夏于庆历四年签定和议,西夏向宋称臣,而宋赐予其岁币,双方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局面。

  3北宋军事不振之原因

  宋朝立国后,因为汲取唐末五代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一直都在致力于军事制度的改革。首先,政军分离,政事归于中书门下,而军事机务归枢密使,相互掣肘。且军事决策上,中书、枢密院分别提出决策建议,之后再由皇帝决策。同时,调兵权与统兵权相分离。枢密院虽掌管调兵权,统兵权却在三衙(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手中。宋人范祖禹评价道:“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同时,将帅身边要设监军,多有宦官担任,报告将官和军队的动态。

  


  电视剧《清平乐》截图中的吕夷简和晏殊

  在这种制度下,北宋军务决策系统滞后,军队系统设置繁杂,将领受到掣肘过多,作战指挥僵化。同时,北宋军队主要驻扎在京城附近,称禁军,禁军经常轮换部队长官,目的使将帅难以专其兵,造成“兵不认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北宋西部边境党项族作为唐代藩镇割据的残留,宋初势力就很大,宋廷在尝试战争手段后没有解决这一问题。随后党项的暂时屈服使宋廷放松警惕。仁宗时,党项首领李元昊建夏称帝,在北宋朝堂之上,进攻和防御也成为朝臣反复争论的话题。

  宋仁宗开始主和,在西夏咄咄逼人之势下转向对西夏作战。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宋朝只能以防御为主。北宋对夏战争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还是无法在对外战争中取得实质性胜利。这恐怕要归结于北宋自建立以来重文轻武导致的局面。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严先生祠堂记

宋代 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咏史五首其四·商人

宋代 范仲淹

履癸昆吾祸莫移,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其二·水月

宋代 范仲淹

千寻月脚寒,湖影净于天。
忽如常娥宫,俯仰见婵娟。
更约中秋夕,长津无寸烟。

游乌龙山寺

宋代 范仲淹

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
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
异花啼鸟乐,灵草隐人知。
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

江城对月

宋代 范仲淹

南国风波远,东门冠盖回。
多情是明月,相逐过江来。

南楼

宋代 范仲淹

南楼百尺馀,清夜微埃歇。
天会诗人情,遗此高高月。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