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略传》下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略传》下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便是武将,陈桥兵变时黄袍加身称帝,深知兵权的厉害。他当皇帝后,有一次,把部下叫过来喝酒。

  酒过三巡,赵匡胤看着众位将领,连连叹气,欲言又止,仿佛有难言之隐。

  众将领看着心中实在难受,一个大男人对着你不断唉声叹气,搁谁谁不难受啊。于是纷纷问其缘由。

  赵匡胤再次叹了口气。

  若非他是皇帝,恐怕脾气暴躁的将领早就饱以老拳了。众将领多次询问下才开口。

  赵匡胤非常无奈的道:“没有你们我也当不了这个皇帝,但当皇帝还没有以前当节度使快乐啊,我每天都睡不安稳!”

  众人问道:“陛下为何有此一说?”

  “唉,这个皇帝谁不想当呢?”

  “啊,陛下多虑了,现在谁还敢有异心?”

  “你们是没有异心,但保不准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到你们身上啊!”

  众人顿时慌了,这莫不是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连忙跪地,大哭道:“陛下,您给指条明路吧?!”

  “别,别这样啊!我只是假设嘛。但如果你们把兵权都交出来,回家做个富家翁,好好享受天伦之乐,那就很好,我也可以睡得安稳了。”

  众人只得俯首听命,交出兵权,磕头谢恩!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从此,北宋重文轻武,武将几乎得不到重用。若有需要,军队也是文官来统帅。杯酒释兵权的好处是北宋南宋三百年间,内部叛乱确实没有发生,但坏处是国家军队战力太弱,总被外族欺负。这不,一个西夏小国也来欺负大宋......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国,定都兴庆,也就是如今的宁夏银川。次年,李元昊大军兵犯大宋,大败宋军于三川口,兵发延州城(当今延安)。

  狼烟再起,传至京师,皇帝和大臣们都慌了。大宋几十年无战事了,是议和还是作战?议和吧,太没面子,作战吧,朝廷又无大将!

  后来大臣韩琦向皇上推荐范仲淹,说此人熟读兵书,一定可以打赢西夏国。此时吕夷简也一同推荐。皇上一看,连吕夷简都认为范仲淹可以啊,那应该是真可以!

  范仲淹在哪?啊!没在饶州,又去了越州?!赶紧!把范仲淹给朕召回来!

  此时的范仲淹正在越州大兴教育,创办书院。

  1040年3月的越州,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这天,范仲淹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期间,范仲淹出去了片刻,回来接着讲课。讲完课后,范仲淹说:“我要离开一段时间,等我把西夏兵打败后,再来给你们讲课。”

  将军白发征夫泪

  很快,皇上命范仲淹、韩琦同担任副安抚使协助正史夏竦一起去对抗西夏。

  是年,范仲淹五十二岁。在古代,五十二岁已经算老人了,六十是花甲,七十就是古来稀啊。

  当范仲淹风尘仆仆赶往延州之时,一路看见的是断垣残壁,茅庐废墟,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此时,范仲淹感极而悲,写了一首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就是有名的《渔家傲·秋思》。

  


  不愧是饱读兵书之人,一到延州,范仲淹带着大儿子一起打了几个小胜仗,让低落的士气有些好转!但范仲淹没有因此得意忘形,他不断勘探地形,了解双方实力,最后得出一个让人很沮丧的结论:宋军虽多,但实力比西夏要差不少,此战胜不了!

  于是范仲淹给李元昊私下写了封信,大概意思是说:李先生啊,打仗不是件好事,不只是耽误生产,还妻离子散,而且要死人啊!不只是我们死人,你们也要死不少啊,要不我们讲和吧……

  李元昊看到信不屑一顾,刚打了大胜仗,怎么可能讲和!回了封很不客气的信……

  范仲淹早知会如此,上书给朝廷说:目前我们要积极防守,几年后,西夏兵定然不战而退。

  消息传到朝廷后,上下都很气愤!我大宋几十万大军,数倍于西夏,居然还要防守?要防守找你范仲淹回来干嘛!皇上采纳韩琦主动出击的策略,命令范仲淹和韩琦赶紧出兵,扬我大宋军威!

  次年,韩琦带领大军和李元昊交战,在六盘山南麓的好水川中了埋伏,经过一场血战,大败,死伤兵将数万人!而于此同时,范仲淹组织了不少防守反击战,有效巩固了延州防线,还牵制了对方的兵力。

  韩琦兵败后,主动辞去了副安抚使的职务,宋仁宗此时也认同了范仲淹的策略:积极防守!

  范仲淹于开始重点建堡垒、加防固、招本地军、筹备粮草、训练士兵、和本地羌族以及老百姓搞好关系,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期间李元昊大军多次来犯,都无功而返。范仲淹也时不时组织反击,采取骚扰策略,让西夏军防不胜防。战局陷入僵持阶段。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日子越来越冷。范仲淹看着远山斜阳,写下一首词《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西夏本来建国不久,加上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又没有占领城池可以补给,军队士气逐渐低落,国内民不聊生,百姓叫苦连天。

  1043年,李元昊不得不和北宋正式议和,持续五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战争刚结束,范仲淹还在紧密处理战后防御工作,此时又接到圣旨:速回京师!

  范仲淹回复说:这时走不开,不好好善后巩固战后成果,万一人家再打怎么办,再等几个月吧!

  但朝廷连下四道诏书,令范仲淹、韩琦二人速回京师任职!

  此时,给范仲淹的职位是参知政事,乃副宰相之职,和枢密使富弼、韩琦一起主持朝政!

  功名得丧归时数

  为什么这么着急把范仲淹召回京师?皇上也是不得已。

  有不少官员上书,直陈朝廷弊端,说机构臃肿、人心涣散、国库空虚、朝纲混乱,武不能克敌,文不能安民,官员腐化,战事连连,百姓苦不堪言。内有外患,大厦将倾,国将不国啊!

  皇上暗自心惊,事实确实如此啊!但谁能扶大厦之将倾?谁又能救国之危难?想来想去,唯有那个多事敢言、能文能武、有勇有谋的范仲淹!

  范仲淹回到京师后,皇上亲自赐坐,说:“问题都看见了,你们都是良臣忠臣,为国尽心不必有任何顾虑,凡是继续改革的,赶快提出来!”

  此时范仲淹已经五十五岁了,为官也有二十八年,对朝政弊端也了如指掌。于是很快向宋仁宗呈上了十项改革内容,这就是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从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的序幕!

  


  新政的十条主要集中在:官吏的升降制度、严查官场腐败、重视农桑生产、政治军队建设、减轻农民徭役......

  庆历新政轰轰烈烈的开展,是范仲淹政治生涯的巅峰,他的治国主张得到了落实,也给整个北宋带来了新的面貌。

  只是这种轰轰烈烈的运动,太过粗放。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小虾一样……

  庆历新政很快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阻力!改革触动了很多官员的利益,甚至是皇族的利益。导致宋仁宗立场也摇摆不定。

  不到八个月,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先后皆以“朋党”之名被调离京师。

  1044年,范仲淹的好友藤宗谅,也就是滕子京,也受到牵连被调往岳州(今岳阳),担任岳州知府。

  先忧后乐写此生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之前二人在泰州一起同生共死建捍海堰,也是个能干之臣。来到岳州之后,滕子京很快就让岳州面目一新,而且重修了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

  黄鹤楼、滕王阁和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我老家在岳阳,去过岳阳楼的都知道,从规模和建筑来看,岳阳楼在三大名楼中是最普通的,但这不妨碍岳阳楼的名气之大,隐隐有压过其余二楼之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我以前不明白啊,为什么呢?后来才知道,岳阳楼之所以有如此美誉和历代文人骚客脱不了关系,其中范仲淹就是最重要的一位!

  


  (岳阳楼)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犹觉不足,犯愁啊:这么有名的楼,找谁来记录一下此事?之前就有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留过名,一般人肯定写不了,罩不住啊!

  滕子京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水,一阵凉风吹来,他猛然想起那位才华横溢妙笔生花的好友范仲淹!于是他写了封《求书记》,加上刚画好的《洞庭晚秋图》一起,派人给范仲淹送去。

  1046年的范仲淹,被贬到了河南邓州。邓州是邓姓的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现在也不是个简单的地方,著名革命家习仲勋的祖居地。

  在邓州,范仲淹倒不是很忙,除了公事就是讲讲学,见见朋友。

  这天山东老家来了个人,送来一封信,是醴泉寺慧通和尚写的。信上大概是说,醴泉寺遭受大火,毁于一旦。计划重建寺院,缺点钱,想过来化些银两。

  范仲淹很客气地招待来人,喝茶吃饭,只字不提钱的事。临走,写了封回信加了两包茶叶就送走了。

  那人回去后,见到慧通和尚,说明此事。慧通和尚看着两包茶叶大失所望,摇头叹息。他拆开信,只见上面写着:

  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

  一半修寺庙,一半济僧人。

  慧通找到那棵大荆树,果然挖出那两坛金银。

  这就是有名的“窖金捐僧”的故事。

  不过,因为多年的官场斗争、边关战事、加上庆历新政的失败,范仲淹心情不太好。

  这一日,范仲淹正在家看书,忽然接到昔日好友滕子京的来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看着图画,范仲淹胸中不由翻江倒海,幕幕往事浮现眼前:少时贫困青年苦读、捍海大坝波涛滚滚、朝廷纷争尔虞我诈、三进三出世态炎凉、边疆塞外金戈铁马、庆历新政无疾而终,还有灾区乡亲叫苦连天,妻子儿女牵衣滴泪.......

  


  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

  范仲淹一脸坚毅之色,沉吟两秒后,命人摆上笔墨纸砚,一气呵成,写下了中华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是年,范仲淹五十七岁。

  不少作家把《岳阳楼记》评为中国第一美文。无论是从事、情、景、理、哲上,都是一绝。忧君忧民,这是儒家的成仁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道家的超然洒脱;先忧后乐,这是佛家利他精神。然而,这不正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么?

  


  (范仲淹墓)

  尾声

  三年后,范仲淹被调往杭州任知州,期间杭州发生史上最大饥荒。范仲淹带领大家发展渔猎、大搞基建,展开自救,顺利度过难关。这一举措,后来被各地效仿。

  1050年,范仲淹调往青州,在青州救灾。

  1052年初,范仲淹身体不佳,希望移知颍州。

  去颍州的途中,路过徐州,范仲淹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尹樊里万安山下。

  皇上宋仁宗闻之,大悲,亲笔书写“褒贤之碑”,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不止如此,民间出现数十处纪念堂和雕塑以纪念范文正公。

  三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审批死刑犯名单时,发现了范仲淹的后人,不仅免其死罪,还亲笔写下十四个大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记】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年,但这些故事,我总有种亲近之感。写这个略传时,心情一直是激动的,我太想把他的故事讲出来了。上下两篇八千多字,我写了两天,改了三四遍,丝毫没有疲倦之感。

  我被其深深感动!虽然以前没有写过类似的传记,不一定能写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比热情和感动更好的理由呢?我相信大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丝丝的崇敬之情。

  范仲淹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文采十分出色,有诸多诗词,流传甚广。本文只抄录了几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百度百科,诗词都有链接,也可以买一套《范文正公文集》。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苏幕遮·怀旧

宋代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送饶州董博士

宋代 范仲淹

番国英豪富鲁儒,同时举送起乡闾。
文章耻学扬雄赋,议论羞谈贾谊书。
喜得明珠三十六,恨遗壮士二千馀。
送君直上青霄去,行看归乘驷马车。

寄赠林逋处士

宋代 范仲淹

唐虞重逸人,束帛降何频。
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淳。
玉田俗小隐,金阙梦高真。
罢钓轮生蠹,慵冠鉴积尘。
饵莲攀鹤顶,歌雪扣琴身。
墨妙青囊秘,丹灵绿发新。
岭霞明四望,岩笋入诸邻。
几侄簪裾盛,诸生礼乐循。
朝迁唯薦鹗,乡党不伤麟。
吊古夫差国,怀贤伍相津。
剧谈来剑侠,腾啸骇山神。
有客瞻冥翼,无端预薦绅。
未能忘帝力,犹待补天均。
早晚功名外,孤云可得亲。

怀庆朔堂

宋代 范仲淹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忆着成离恨,祇托春风管句来。

岁寒堂三题 其一 岁寒堂

宋代 范仲淹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鹦鹉

宋代 范仲淹

堂上每云云,金笼久受恩。
思山诚有意,对主忍无言。
性比孤鸾洁,声殊百舌繁。
云林如一去,应喜谢朱门。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