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阻风乡口一日,诘朝船进,雨作,再小泊雷江

阻风乡口一日,诘朝船进,雨作,再小泊雷江

宋代 杨万里

朔吹憎船进,东暾让雨行。
云移青嶂动,鸦度白云明。
淹泊宁吾愿,吟哦且客情。
江边一株柳,憔悴似余生。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踏青

宋代 杨万里

雨换溪溪玉,花呈岭岭春。秧田暄处早,茅屋补痕新。

登牛渚蛾眉亭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谪仙携妓戏人寰,也被千花妒玉颜。半点闲情千古恨,一波秋水两春山。

锦袍宫烛云霄上,白苧乌纱江海间。欲寄双鱼招醉魄,月轮捉了蚤言还。

和巩釆若游蒲涧

宋代 杨万里

南中道是岛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区。
屐齿苔痕犹故迹,霓旌鸾佩已清都。
元戎解领三千骑,胜日来寻九节蒲。
万岳松风和涧水,鸣琴漱玉自相娱。

下鸡鸣山诸滩望柯山不见三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莫怯诸滩水怒号,下滩不似上滩劳。长年三老无多巧,稳送惊湍只一篙。

过沙头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非烟非雨淡濛濛,深闭窗扉护晚风。船外山光帘里翠,岸头花影镜中红。

和周仲容春日二律句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今晨晴颇懒,昨夜雨犹声。欲社燕先觉,半春莺未鸣。

诗非一字苦,句岂十分清。参透江西社,无灯眼亦明。

春草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年年春色属垂杨,金撚千丝翠万行。今岁草芽先得计,搀它浓翠夺它黄。

湖天暮景五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雕碎肝脾只坐诗,须髯成雪鬓成丝。暮云薄倖斜阳劣,合造清愁付阿谁。

晨炊叱驭驿观海边野烧

宋代 杨万里

南海惊涛卷玉缸,北山野烧展红幢。山神海伯争新巧,并慰诗人眼一双。

炬火发誓节渡勇家店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飘炉飞空落晓星,随风入草化秋萤。莎虫误认天明了,却变寒声作暖声。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健青新走一梢长,外日东风引得狂。定自今番春色里,新枝别样占年光。

古风敬饯都运焕章雷吏部祗召入觐

宋代 杨万里

高皇中兴社稷臣,紫岩先生第一人。来从紫岩先紫盖,鸿钧转作湘中春。

风流人物被草木,香满橘洲连岳麓。一时宾客盛邹枚,明月夜光和结绿。

雷家夫子龙凤章,优入其室升其堂。朱幡玉节遍南纪,锦帐绫衾推望郎。

使星下照翼轸旁,西山南浦回风光。渠侬别有经世具,袖却两手惟深藏。

玉皇唤渠登庙廊,小却犹在持橐行。野人亦忝同门者,久挂衣冠卧林下。

病身只合钓烟波,儿辈犹堪累甄冶。

甲子初春即事六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径李浑秾白,山桃半淡红。杏花红又白,非淡亦非秾。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

宋代 杨万里

春禽处处讲新声,细草欣欣贺嫩晴。
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

读武惠妃传

宋代 杨万里

桂折秋风露折兰,千花无朵可天颜。
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

三辰砚屏歌

宋代 杨万里

天小紫,日淡红,相光正与日相通。一星雪白大于黍,走近相旁无半武。

吾闻三辰不并明,如何日中见相星。霜后梨花定非瑞,春秋获麟不应贵。

君不见八相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西有玉李伴金盆。

是时三辰正如许,君不著眼君莫论。吾家大阮嗜文字,看书到晓那能睡。

三辰并光射窗几,影落砚屏不容洗。就中相轮景特奇,桂树可数叶与枝。

炯如秋水涵荇藻,天巧此岂人能为。怀璧未为罪,借书未为痴。

公当十袭古锦帕,如何传玩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

和韩子云惠诗

宋代 杨万里

幸自同裘好,谁令异巷居。恭承五个字,不但百车渠。

句法端何样,先生肯乞馀。只容弹剑铗,敢道出无车。

过真阳峡六首

宋代 杨万里

仰见青天尺许青,无波江水不胜平。
只惊白昼山竹裂,杜宇初闻第一声。

春晚往永和

宋代 杨万里

春事已如许,山居殊未知。绿光风度麦,白碎日翻池。

景好怀翻恶,人嬉我独悲。郊行聊著眼,兴到漫成诗。

寄题张仲寅甘老堂

宋代 杨万里

屏山十论抉圣心,甘老十论刮古今。古今刮得都见髓,持献玉工逢刖趾。

玉皇左相华阳封,上与阿旦双周公。荐渠金门可登仕,金门送渠外台试。

渠侬掉头不肯行,有雪可钓月可耕。恩山紫蕨椽来大,恩江白鱼船样个。

绿蓑青箬霞上卧,不知毕逋明视东西过。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