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过真阳峡六首

过真阳峡六首

宋代 杨万里

仰见青天尺许青,无波江水不胜平。
只惊白昼山竹裂,杜宇初闻第一声。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入建平界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

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

和李子寿通判曾庆祖判院投赠喜雨口号八首 其七

宋代 杨万里

谪仙下笔不曾休,句似金盘柘弹流。我欲将渠卜邻著,对披蓑笠刺渔舟。

丁亥正月新晴晚步二首

宋代 杨万里

嫩水春来别样光,草芽绿甚却成黄。
东风似与行人便,吹尽寒云放夕阳。

白含笑

宋代 杨万里

薰风晓破碧莲莟,花意犹低白玉颜。一粲不曾容易发,清香何自遍人间。

庚戌正月三日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其六

宋代 杨万里

补种杉松径已成,泥乾尘净正堪行。草芽并作伤心碧,只欠先生屐子声。

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 其三 庐山霁色

宋代 杨万里

彭泽收积雨,庐山放嫩晴。多情是瀑布,只作雨中声。

得寿仁寿俊二子中涂家书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我昔如汝长,壮志在四方。集贤给笔札,秉烛促夜装。

平明出门去,振衣不徬徨。先君泫然泣,感我令我伤。

先君顾我语,汝行勿断肠。它日汝养子,此悲会身当。

老怀追陈迹,心折涕泗滂。

舟中小雨

宋代 杨万里

漠漠轻寒粟晓肤,酴醾半落牡丹初。
颠风无赖难拘管,小雨多情为破除。
半世光阴行路里,一年春事客愁余。
浙西尚远江西在,何日章江买白鱼?

小溪至新田四首

宋代 杨万里

懊恼春光欲断肠,来时长缓去时忙。
落红满路无人惜,蹈作花泥透脚香。

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咏 其二 仁智堂

宋代 杨万里

学子可怜生,远来参老子。仁智若为谈,指似秋山水。

题星子县黄宰世高问政堂

宋代 杨万里

黄子侬故人,危子侬门生。向来同登漱玉亭,银河洗面醉不醒。

四年二子不见面,过眼光阴掣飞电。今晨忽得问政碑,黄子作堂危子词。

危子笔力乃尔进,黄子佳政不须问。寄言二子各努力,古人也是人作得。

山村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一搭山村一搭奇,不堪风物索新诗。稻花雪白糁柳絮,柘子猩红团荔枝。

行者自愁居者乐,晴时即热雨时泥。问知桐汭多程在,未说宣城与贵池。

黄世永哀辞

宋代 杨万里

圣门际天子不可径兮,子聚粮以疾趋。古文熄子哇郑兮,子独追子雅诸。

众皆赏其襮子遗其里兮,知全者不在予。仕者谓赣民之嚚兮,不啻沬邦之夫。

何子之仁以莅兮,若膝下之乳雏。予惟子之观兮,则未知封屋之迂。

沐猴豸子罔腼兮,子发上子衡盱。舍己躁进子谓子躁进兮,宜不曰沽名之非愚。

世切齿于彼之晚霣兮,流涕于子之不晚殂。庸知天之不子祉兮,不厚彼之辜。

惟师友之恩纪兮,一饭子九其吁。天不予棐子夺予朋兮,半其济子亡舻。

决汝汉子东之兮,曾足为予泪之馀。若子之死子不死兮,不亦名星日子骨幽墟。

桑茶坑道中八首 其七

宋代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

野荼

宋代 杨万里

不识荼糜恨杀人,野花香里度芳晨。寄笺为报东皇道,不理今年一个春。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宋代 杨万里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宋代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三江小渡

宋代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走笔送赵正则司户来访皈觐亲庭

宋代 杨万里

捧檄亲庭归帽斜,肯临破屋玉川家。
小留诗客三杯酒,试玉山园几处花。
君到东湖与南浦,时当芍药替金沙。
却来书满参卿考,径泛银河往斗槎。

留题筠庵以一盖层出如蓑衣然

宋代 杨万里

茂林脩竹翠光中,那得披蓑一老翁。白石砌成珠子径,黄一裹却水晶宫。

夏凉冬暖非人境,雪打霜封即钓篷。老子明朝便东去,更携瓦枕享松风。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