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园亭杂咏七首和樗亭弟 其四 鱼

园亭杂咏七首和樗亭弟 其四 鱼

明代 黄衷

曲陵沧海上,那计五湖程。莫小池中物,时哉并四灵。

诗人黄衷的古诗

次韵酬裕斋

明代 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堂寰中半堂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

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乙巳灯夕立春力翁戏笔

明代 黄衷

清时仍忝古稀翁,谩雪芹芽照翁容。隐隐鼓钟晴挟雨,欣欣桃李白矜红。

试灯芳夕沾春酌,把火新畬散早农。为报游人休尽兴,秾华长在闰正中。

悯雨

明代 黄衷

岂谓阴阳虚辟阖,何堪山泽闭氤氲。田家自击雩神鼓,城府谁为遣社文。

螮蝀有光空映涧,蛟龙何意谩屯云。行人渴死不知数,为报南征早策勋。

雨三首 其二

明代 黄衷

始讶三冬旱,俄连二月阴。安知翻覆手,不是鬼神心。

感岁二首 其一

明代 黄衷

一犁黄犊少逢年,糠籺谁知未年天。铜鼓几家还夜燕,□蓬孤屿有朝眠。

仙槎自逐苍龙上,野席长浮白鹭边。乳下小儿人不售,寡妻号绝社仓前。

次韵答沃泉二首 其一

明代 黄衷

少陵青眼鸬鹚到,漫叟生嗔褦襶过。已许杨枝能度曲,谩誇桃叶解横波。

酒分莲注香逾古,风戛松琴韵转和。敢向明时轻拂袖,只缘天付野情多。

移镇

明代 黄衷

遐方裘带照双蓬,已窃华途累至公。三楚去天还近远,孤臣惟命亦西东。

时名若个登楼后,地望偏多赐履中。虚浅岂能承沛渥,眼前江汉寸心同。

古楠

明代 黄衷

山人报我得古木,芳脂滴血楩楠香。万牛直驱万仞表,青铜古石盘穹苍。

风雷有时战斤斧,氤氲融液成文章。千年魑魅递呵守,精灵上应青龙光。

孤根正尔中隆栋,况有岐干堪修梁。冲涛逆浪献大内,天颜一笑嗟贞良。

左绳右引足艺巧,涂金抹綵仍煇煌。清丝妙竹被落宴,子孙千亿歌斯干。

谛思物理煞有数,短篇未竟还悽伤。磻溪不遇老渔死,楠乎幸免同枯杨。

愿言勿挠保终吉,不然群木徒圆方。

园居杂兴四十三首 其三十九 丝瓜

明代 黄衷

散走青蛇蔓,阴宜野鸭沙。溪翁三百岁,几食并头瓜。

冼少汾新岁见怀和答二首 其二

明代 黄衷

偶从方外访瀛洲,半在筠筇半在舟。一树扶桑春似海,白头思杀御风游。

和柯狮山大参山中十二景 其十一 枌榆古杜

明代 黄衷

滴酒刲牲社令前,当时冠玉最英年。枌榆阴净将箫鼓,好是江南燕子天。

矩洲杂咏五十首 其三十二

明代 黄衷

绕篱黄蝶闭关时,儿扫溪房爇柏脂。穷日一餐仍笋蕨,居然僧味欠披缁。

武夷纪游和东桥二首 其二

明代 黄衷

偶寻方外惬天游,晓气凝阴翠游流。毕竟江山非我土,祇将文字贺兹丘。

浮生自识龙蛇蛰,遗蜕空经草木秋。便欲问君过几曲,紫阳门径可维舟。

次韵送缓斋大贺四首 其四

明代 黄衷

玉函通北极,金鉴出西藩。细认台端路,何妨带涣恩。

矩洲杂咏五十首 其三十三

明代 黄衷

蓬扉一扫马蹄尘,耒耜长随布谷春。不是衣冠不相惜,老夫元是老农身。

上新河送时雍少参兄

明代 黄衷

都门终日望旌旗,忽到都门又别离。未慰亲情惭唤弟,每承高谊喜兼师。

旧谈积水灯悬久,宦舍濒江棹发迟。唯有北风堪送客,楚天何处附遐思。

韶音洞

明代 黄衷

北城馀半里,漓水赴青林。㟏岈混沌窍,窈窕剧幽㞥。

仄闻帝虞氏,赤虬时幸临。涕花暗苍竹,九疑悲更深。

我来值秋杪,风日淡以阴。桐树向萧爽,龙唇寒不吟。

散步下侧径,庙貌倚凄霃。门铺桂子落,凉云闭晴阴。

周王后骏迹,应在他山岑。端委复再拜,悠悠江汉心。

嬉春曲和黄泰泉四首 其一

明代 黄衷

紫燕飞龙避赤骝,春光如海逐骝游。南州山水连高栋,午夜歌钟角少侯。

月妙欢悰回漏滴,风微香霭绕帘钩。老翁残梦随蝴蝶,却到蓬壶浅水洲。

送丁近斋赴阙

明代 黄衷

先生逸迹遍南服,先生逸气横梧竹。来处春衫翔鸾高,去日鹇花照围玉。

一家儒术百家宗,洪音纤响悬如钟。平生梦寐讵可即,石鼓冈前恰再逢。

盘薄冲襟百粤山,方壶古水临清颜。秀词巨轴石鼎后,钟王笔势参差间。

檄书缗算下诸州,谁言司计非雄猷。饩戎丰缩关数运,轺旌载许东南忧。

王事程期五月尾,潮风尚驾龙舟水。荔子疏筵玛瑙光,莺声未尽骊歌起。

□□□起天一方,武夷控引栖霞苍。君行无乃晋陵道,北望风蒲何渺茫。

独坐七首 其七

明代 黄衷

请药东街质弊貂,五情炎火一时消。至今捧履无孺子,竹杖何曾过圮桥。

黄衷

黄衷

明广东南海人,字子和。弘治九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监江北诸仓,清查积年侵羡,得粟十余万石。历户部员外郎、湖州知府、晋广西参政,督粮严法绳奸,境内肃然。后抚云南,镇湖广皆有政绩。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卒,年八十。有《海语》、《矩洲集》等。► 627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