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朱熹
雨歇林气爽,月华湛遥晖。斋居玩物变,廓落沧洲期。
焚香散碧虚,抚节陈清诗。抗志属云端,非君谅谁知。
元范尊兄示及十梅诗风格清新意寄深远吟玩累日欲和不能昨夕自白鹿 ...
樛枝卧龙蛇,冷蕊缀冰雪。千里故人心,今年为谁折。
题刘平甫定庵五咏 其四 井泉
开山昔何人,凿此寒泉井。独夜漱琼瑶,泠然发深省。
训蒙绝句 求放心
不察予心重似鸡,更兼放处只缘私。才知用理维持际,不待追求便在兹。
马上口占次敬夫韵
几日城中歌酒昏,今朝匹马向烟村。迎人况有南山色,胜处何妨倒一尊。
训蒙绝句 勿忘勿助长
忘则无功助则私,不忘不助正斯时。是中体段须当察,便是鸢飞鱼跃机。
万安遇长沙便欲附书不果
长沙一别两悠悠,梦想清湘带橘洲。欲寄行人数行字,行人不作置书邮。
次二友石井之作三首 其三
泉嵌侧畔一川明,水石萦回更有情。闻说近来疏葺好,想应仍是旧溪声。
云谷杂诗十二首 其七 怀人
吾党二三子,欲来从我游。尘机谅扰扰,遐诺终悠悠。
空山日复晚,伫立怅夷犹。
观祝孝友画卷为赋六言一绝复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 其三
炎蒸无处逃,亭午转歊赩。万壑一奔倾,千林共萧瑟。
题程烨程燧兄弟双桂书院
君家构屋积玉堆,两种天香手自栽。清影一帘秋澹荡,任渠艳冶斗春开。
次二友石井之作三首 其一
一窦阴风万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涟。人言湛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
读道书作六首 其三
白露坠秋节,碧阴生夕凉。起步广庭内,仰见天苍苍。
东华绿发翁,授我不死方。愿言勤脩学,接景三玄乡。
次韵傅丈武夷道中五绝句 其四
常记桐城十载前,几回风雨对床眠。他年空忆今年事,却说黄亭共惘然。
丘子野表兄郊园五咏 其一 柳
欲识渊明家,离离疏柳下。中有白云人,良非遁世者。
观祝孝友画卷为赋六言一绝复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 其一
春晓云山烟树,炎天雨壑风林。江阁月临静夜,溪桥雪拥寒襟。
北双剑峰
双剑名峰也逼真,品题拍拍满怀春。铅刀自别干将利,折槛应须表直臣。
训蒙绝句 唤醒
为学常思唤此心,唤之能熟物难昏。才昏自觉中如失,猛省猛求明则存。
云谷二十六咏 其十一 药圃
长镵斸灵根,莳此泉下圃。珍剂未须论,丹荑已堪煮。
南安道中
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有馀阴。
烟火居民少,荒蹊草露侵。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
登岳麓赫曦台联句
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眇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三
双髻
与诸人用东坡韵共赋梅花适得元履书有怀其人因复赋此以寄意焉
感事有叹
留安溪三日按事未竟
昨夕不知有雪而晨起四望远峰皆已变色再用元韵作两绝句 其一
云谷二十六咏 其五 莲沼
登閤皂山 其一
题安隐壁
拜张魏公墓下
冬至阴雨
至凤凰山再作
拟古八首 其八
题中峰杉径
次韵傅丈武夷道中五绝句 其二
次韵择之发紫溪有作
自上封下福岩道傍访李邺侯书堂山路榛合
题西林院壁二首 其二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一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为韵赋诗熹伏读佳作率尔攀和韵剧思悭 ...
墨庄五咏 其三 静春堂
寄诸同寮
游武夷以相期拾瑶草分韵赋诗得瑶字
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五首 其四
训蒙绝句 心
杂记草木九首 其六 萱草一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四 栖贤院三峡桥
和章国华祈雨呈平父诸兄三首 其三
奉和子服老弟黄杨游岩二诗 其二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七
夜宿洪亭长家
家山堂晚照效辋川体作二首 其二
释奠斋居
二十七日过毛山铺壁间题诗者皆言有毛女洞在山绝顶问之驿吏云狐魅 ...
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閒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 其七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九
石子重兄示诗留别次韵为谢三首 其二
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二绝 其二
小盈道中
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二首 其二
岱山岩访陈世德光同年
山寺逢僧谈命
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二首 其一
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余写真如此因题其上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沧洲病叟 ...
次韵刘彦采观雪之句
云谷二十六咏 其二十三 绝顶
公济和诗见闵耽书勉以教外之乐以诗请问二首 其一
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 其六
观林长仁书卷戏题问答 其一
次秀野杂诗韵 其二 又五绝卒章戏简及之主簿
壁间古画精绝未闻有赏音者
训蒙绝句 太极图
水口行舟
伏承示及毛公平仲墓铭且索挽诗熹不及识毛公而爱重其文旧矣义不可 ...
训蒙绝句 养性
次子有闻捷韵四首 其四
拟古八首 其二
临流石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