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朱熹
疾风吹雨满征衫,陆走川行两不堪。尘事萦人心事远,濯缨何必在江潭。
送李道士归玉笥三首 其三
莫惜临行酒一杯,看君上马古城隈。相望两地无多远,频寄音书与雁来。
元范尊兄示及十梅诗风格清新意寄深远吟玩累日欲和不能昨夕自白鹿 ...
且喜梅花开,莫嗟梅花小。花小风味深,此意君已了。
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 其七
行轩复东骛,祠城当晚游。胡然冠盖集,不尽心期幽。
夜厌百谷喧,旦失千峰稠。出门有遗恨,回首空绸缪。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一
吾闻包牺氏,爰初辟乾坤。乾行配天德,坤布协地文。
仰观玄浑周,一息万里奔。俯察方仪静,隤然千古存。
悟彼立象意,契此入德门。勤行当不息,敬守思弥敦。
鹧鸪天(江槛)
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 其六
深寻两林间,清波贯华屋。莲社有遗踪,草堂非旧筑。
脩廊馀故刻,好丑杂珉玉。亦复记经行,深惭后人读。
江月图
江空秋月明,夜久寒露滴。扁舟何处归,吟啸永佳夕。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为韵赋诗熹伏读佳作率尔攀和韵剧思悭 ...
仙人空山居,道意妙群物。度世君则然,脩身吾岂不。
飞行仰云路,趺坐探理窟。独夜扣星坛,清斋具簪笏。
题西林院壁二首 其二
巾屦翛然一钵囊,何妨且住赞公房。却嫌宴坐观心处,不奈檐花抵死香。
还家即事
献岁事行役,徂春始还归。昔往草未芳,今来翠成帏。
扶疏满园阴,时禽互翻飞。丛萱亦已秀,丹葩耀晨辉。
即事谁与娱,淹留自忘机。日暮复出门,怅然心事违。
古人不可见,独掩荒园扉。
高人山水心,结习自无始。五亩江上园,清阴遍桃李。
一堂聊自娱,三径亦可喜。试问避俗翁,何如尊贤里。
云谷二十六咏 其三 瀑布
峰回危径转,垂练忽千寻。不为登山倦,踌躇秋涧阴。
咏红白莲
红白莲花共一塘,两般颜色一般香。宫娥梳洗争先后,半是浓妆半淡妆。
昨夕不知有雪而晨起四望远峰皆已变色再用元韵作两绝句 其一
朔风吹尽暮云平,室暖炉红睡达明。但怪朝来满山白,不知昨夜打窗声。
云谷杂诗十二首 其三 玩月
风起云气昏,风定天宇肃。遥遥万里晖,炯炯穿我屋。
良友共徘徊,山中讵幽独。
奉答择之四诗意到即书不及次韵 其四
安肆真同鸩毒科,君言虽苦未伤和。解嘲却是生回互,政恐纷纷事转多。
感事有叹
荣华难久恃,代谢安可量。宿昔堂上饮,今归荒草乡。
高台一以倾,穗帐施空房。繁弦既阙奏,缓舞亦辍行。
桃李自妍华,春风自飘扬。恋幄靡遗思,更衣有馀芳。
身徂名亦灭,事往恨空长。寄语繁华子,古今同一伤。
墨庄五咏 其四 玩易斋
竹几横陈处,韦编半掩时。寥寥三古意,此地有深期。
过樟木镇晚晴二首 其二
飞云极目疑梅岭,落日回头梦橘洲。从此不愁东路永,祇应西望转悠悠。
示西林可师二首 其二
幽居四畔只空林,啼鸟落花春意深。独宿尘龛无梦寐,五更山月照寒衾。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送汪大猷归里
训蒙绝句 性
观祝孝友画卷为赋六言一绝复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 其三
南乡子·落日照楼船
训蒙绝句 吾无隐乎尔
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 其二
丘子野表兄郊园五咏 其三 竹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七
训蒙绝句 闻知
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其三 方拙寮
残雪未消次择之韵
游烂柯山
云谷二十六咏 其四 云关
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閒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 其八
次沈侍郎游楞伽李氏山房韵 其二
云谷二十六咏 其十一 药圃
和敬夫韵
感尚子平事
山馆观海棠作二首 其一
次韵择之见路傍乱草有感
小均四景诗 其二
隆冈书院四景诗 其四
鹤鸣峰
次黄叔张宿凉峰韵
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其七 菜畦
拟古八首 其七
晓步
武夷精舍杂咏 铁笛亭
用西林旧韵二首 其二
杂记草木九首 其六 萱草一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五
读诸友游山诗卷不容尽和和首尾两篇 其二
训蒙绝句 君子去仁
买船至演平拜建康刘公墓下遂入城假馆梅山堂感涕有作
武夷七咏 其三 画鹤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九
次韵陈休斋怀古堂
观洪遵双陆谱有感呈刘平甫范仲宣二兄
次二友石井之作三首 其二
训蒙绝句 一贯
醉作三首 其三
寄籍溪胡丈及刘恭
试院即事
夜雨二首 其一
梅溪陂下作
安溪道中泉石奇甚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也
句 其十五
赠上封诸老
寄题浏阳李氏遗经阁二首 其二
五月五日海上遇风雨作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十二 温汤
道中景物甚胜吟赏不暇敬夫有诗因次其韵
答择之
寄山中旧知七首 其三
读道书作六首 其六
云谷杂诗十二首 其十二 还家
醉作三首 其二
芹溪九曲诗 其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