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李道士归玉笥三首 其三

送李道士归玉笥三首 其三

宋代 朱熹

莫惜临行酒一杯,看君上马古城隈。相望两地无多远,频寄音书与雁来。

诗人朱熹的古诗

秋夕怀子厚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凉气沉斋宇,夕阴未渠央。寒栖属遥夜,长簟卷单床。

浮云蔽中天,愁霖隔秋窗。思君一晤对,耿耿何能忘。

秋月

宋代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祝孝友作枕屏小景以霜馀茂树名之因题此诗

宋代 朱熹

山寒夕飙急,木落洞庭波。几叠云屏好,一生秋梦多。

游武夷以相期拾瑶草分韵赋诗得瑶字

宋代 朱熹

秋声入庭户,残暑不敢骄。起趁汗漫期,两袂天风飘。

眷焉趁家山,名号列九霄。相与一来集,旷然心朗寥。

栖息共云屋,追寻唤渔舠。一水屡萦回,千峰郁岧峣。

苍然大隐屏,林端耸孤标。下有云一壑,仙人久相招。

授我黄素书,赠我英琼瑶。茅茨几时见,自趁遗纷嚣。

知郡傅丈载酒幞被过熹于九日山夜泛小舟弄月剧饮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谁知方外客,亦爱酒中仙。共踏空林月,来寻野渡船。

醉醒非各趣,心迹两忘缘。江海情何限,秋生蓬鬓边。

墨庄五咏 其三 静春堂

宋代 朱熹

幽人本何心,偶此翳环堵。隐几亦无言,光风遍寰宇。

隆冈书院四景诗 其四

宋代 朱熹

土筑低墙草结庵,寻常爱客伴清谈。地炉有火汤初沸,布被无寒梦亦酣。

风卷翠松鸣晚笛,雪飘疏竹响春蚕。闭门不管荣枯事,坐傍梅花读二南。

云谷杂诗十二首 其一 登山

宋代 朱熹

夕阳翳东峰,微月下西岭。不辞青鞋穿,陟此岩路永。

岩路永且跻,中情何耿耿。

分宜晚泊江亭望南山之胜绝江往游将还而舟子不至择之刺船径渡呼之 ...

宋代 朱熹

寒水粼粼受晚风,轻舠来往思无穷。何妨也向溪南去,徙倚空林暮蔼中。

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

宋代 朱熹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

寄云谷瑞泉庵主

宋代 朱熹

忆昔诛茅日,山房我自名。风埃犹俗累,烟雨负岩耕。

多谢空门侣,能同物外情。肯来分半壑,聊尔度平生。

少待清秋日,闲寻远岳盟。不知谁是客,一笑绝尘缨。

行视武夷精舍作

宋代 朱熹

神山九折溪,沿溯此中半。水深波浪阔,浮绿春涣涣。

上有苍石屏,百仞耸雄观。崭岩露垠堮,突兀倚霄汉。

浅麓下萦回,深林久丛灌。胡然閟千载,逮此开一旦。

我乘新村船,辍棹青草岸。榛莽喜诛锄,面势穷考按。

居然一环堵,妙处岂轮奂。左右矗奇峰,踌躇极佳玩。

是时芳节阑,红绿纷有烂。好鸟时一鸣,王孙远相唤。

暂游意已惬,独往身犹绊。珍重舍瑟人,重来足幽伴。

题米元晖画

宋代 朱熹

楚山直丛丛,木落秋云起。向晓一登台,沧江日千里。

训蒙绝句 居敬二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大哉程子明居敬,千圣同符入德门。试把功夫横竖看,总来不出欲斯存。

元范尊兄示及十梅诗风格清新意寄深远吟玩累日欲和不能昨夕自白鹿 ...

宋代 朱熹

花开已凄凉,花落更愁寂。来岁烟雨时,为君和鼎实。

送林熙之诗五首 其三

宋代 朱熹

天理生生本不穷,要从知觉验流通。若知体用元无间,始笑前来说异同。

拟古八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绮阁百馀尺,朝霞冠其端。飞櫩丽远汉,曲楹何盘桓。

清谣发徽音,一唱再三叹。借问谁为此,佳人本邯郸。

微响激流风,浮云惨将寒。为言何所悲,游子在河关。

不恨久离阔,但忧芳岁阑。愿为清宵梦,燕昵穷馀欢。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十 归宗寺

宋代 朱熹

金轮紫霄上,宝界鸾溪边。往昔王内史,愿香有馀烟。

千年今一归,景物还依然。涧水既荡潏,山花亦清妍。

不辞原隰劳,乐此宾从贤。访古共纡郁,劳农独勤拳。

怜我乖胜践,裂笺寄真诠。逃禅公勿遽,且毕区中缘。

拟古八首 其四

宋代 朱熹

佳月朗秋夜,蟋蟀鸣空堂。大火西北流,河汉未渠央。

野草不复滋,白露结为霜。梁燕起高飞,云雁亦南翔。

念我同心子,音形阻一方。不念执手欢,隔我如参商。

寓龙不为泽,画饼难充肠。金石徒自坚,虚名真可伤。

泉声次林择之韵

宋代 朱熹

空岩寒水自悲吟,遥夜何人为赏音。此日团栾都听得,他时离索试追寻。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