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春前一日书

春前一日书

明代 黎贞

剥尽群芳独见梅,看花徐步踏莓苔。明朝又报春风到,写尽花前得意杯。

诗人黎贞的古诗

风雨老嫩竹为邑宰黄昭题四首 其四

明代 黎贞

稚子锦绷才解,初篁碧玉成丛。堪笑渭川太守,扶疏千亩胸中。

桃梨榴荔四果图为邓生士齐题四首 其一

明代 黎贞

世传方朔负仙才,虚道三偷不复回。我欲乘风访王母,远擎仙颗下瑶台。

听鸟

明代 黎贞

青山叠叠水泠泠,只影堪怜万里行。莺燕不知怀别恨,隔林调舌送春声。

英德县

明代 黎贞

英德县前江水流,绿杨阴下系行舟。开篷沽酒动长啸,洗尽万斛之穷愁。

出郭二律 其二

明代 黎贞

撇去桐江旧钓沙,远承明诏拜京华。气通重幄宫云润,影转孤棱苑日斜。

雉尾新颁仙馆扇,锦袍红映杏林霞。璿霄补衮诸公在,容我狂吟天一涯。

柬琼南王仲迪

明代 黎贞

欲奏南薰嘉树阴,堪舆无坱少知音。金兰只有南天士,鸿雁不来岁月深。

濛里驿

明代 黎贞

濛里维舟日已西,不堪幽思正凄凄。长松夹道青如染,更有子规深夜啼。

酬万吏目

明代 黎贞

豫章有高士,来宦炎海隅。捧檄出左腋,承恩下玉除。

丹心存謇谔,白发已萧疏。文章灿星斗,抱蕴愈谦虚。

参谋贵才略,不宝照乘珠。远慕祭征虏,雅歌自投壶。

会须报明主,更献无逸图。

浈阳峡歌二首 其一

明代 黎贞

平生见说浈阳峡,今日亲从峡里游。滩声嘈嘈水流急,今古行人尽白头。

寄诸弟三首 其三

明代 黎贞

平生经济学,半世苦为儒。弧矢怀初志,山河忆旧居。

尘埃淹岁月,风雪老髭须。安得归来好,相携读父书。

大旷湖闻瀑布

明代 黎贞

半天风雨泻云屏,笑卧芦花被底清。岂有文章追永叔,倚篷深夜听秋声。

胥江驿柬乡中亲友

明代 黎贞

自从分袂各西东,一路云山紫翠重。回首亲庭应未远,白云飞处是圭峰。

观猎西苑呈西庵孙先生

明代 黎贞

属车先报猎前山,云拥旌旗万马屯。独有相如能进谏,声华不愧汉衣冠。

梅关行

明代 黎贞

梅关高层崖,叠巘多岩嶅。怪石撑空临绝顶,古松当路翻翠涛。

梅关长山溪,石径云苍苍。行人往来几千古,炎州宾贡来篚筐。

我昔闻其名,今朝睹其实。兴怀却忆曲江公,建此千秋万祀之奇迹。

想当凿石通道时,风云庆会人神依。遂使文明播南海,椎髻桀鷔馀风改。

贤才络绎赴中州,神乐衣冠一都会。曲江公,在何许,万古声名遍寰宇。

五羊书客拜荒祠,旷世感公泪如雨。谁知不在宾兴游,空对梅关叹楚囚。

禅林深夜寄行迹,月明千里心悠悠。曲江公,在何许,我今披云上天去。

若问回首在何时,笑指梅花是归路。

客路书怀

明代 黎贞

半生尘土一儒衣,两鬓萧骚白衣篱。贾傅忧时徒自切,侯生际遇独何迟。

吴山楚水淹行役,象岭羊城恼别思。去路人家烟缕缕,临溪官驿柳丝丝。

花笼越女迎仙馆,风飒吴娃卖酒旗。诗兴凄凉怜杜甫,琴音岑寂惜钟期。

船头吹笛斜阳外,篷底闻砧夜月时。归梦已随飞雁去,羁情不逐彩云移。

江门渡口莼鲈美,尘外亭前橘柚肥。抚景莫嗟家万里,天书已下凤凰池。

挽龙训导二首 其一

明代 黎贞

书剑飘零庾岭东,邑庠三载振儒风。子虚赋就心犹壮,薤露歌残梦已空。

杳杳家山云树外,茕茕形影月明中。可怜埋玉冈城路,犹有文光贯夜虹。

谭节妇丫髻潭

明代 黎贞

铁石肝肠死即休,窦家姊妹可为俦。知心惟有潭中水,万古清清只自流。

摸鱼吟

明代 黎贞

五羊年少游侠儿,画舫载书东南驰。扁舟一叶渡江去,宛似范蠡归湖时。

匡庐去天不盈尺,潇湘洞庭同一色。大孤小孤落其前,萦带左右迷风烟。

我歌江南行,复歌江南曲。江南游子不忍听,自歌自和无人续。

推篷遥望海门关,白鸥渔父相对闲。溯流鼓枻直入彭泽去,五柳庄前深处湾。

江天云静月如昼,晴川流水声潺潺。我有一斗酒,安得松江鲈。

赤壁之乐东坡苏,千载之后世岂无。羊裘陶陶翁,蓑笠嚣嚣者。

欣然率其徒,举网随流下。大鱼泼喇初上滩,小鱼弄影江水寒。

冲波截岸入吾网,槎头缩项齐奔翻。得鱼即沽酒,其乐何陶陶。

仰天大叫招李白,把酒问月西江皋。呜呼,摸鱼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连鳌大手终有待,江湖小乐奚足誇。拂衣便欲赋归去,春风澹澹吹乌纱。

与张澄渊觅桃栽

明代 黎贞

幽居浑似武陵溪,两岸飞花径欲迷。为爱碧桃无处觅,种桃仙客在城西。

谒三闾祠二首 其二

明代 黎贞

春日潜行楚水隅,浩歌弹铗访三闾。客怀落落知多少,欲拟先生问卜居。

黎贞

黎贞

广东新会人,字彦晦,号陶陶生、秫坡。元末从孙蕡学。为人坦荡不羁,以诗酒自放。洪武初,署本县训导。坐事戍辽东。时孙蕡亦戍辽东,坐蓝玉党被杀,为敛葬之。历十八年,放还。卒年五十九。有《秫坡集》、《古今一览》。► 181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