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北山潘驿宰为年友潘雪松先生侄以忆祖母致政归喜赋五绝送之 其四

北山潘驿宰为年友潘雪松先生侄以忆祖母致政归喜赋五绝送之 其四

明代 林熙春

昔有劳臣羁北山,宁如今日北山还。多君也是投閒者,愧杀君房忙未閒。

诗人林熙春的古诗

四寿诗 其四 寿家君

明代 林熙春

年少钻研博,功名数每奇。龙章虽久渥,鲤训更加贻。

白发吟淇澳,丹心寄杖藜。三朋同作寿,百岁未为期。

送游座师伯子绚寰还莆

明代 林熙春

幸逢伯乐得前驱,十载重瞻汗血驹。羊城一色桃花县,凤水千株柳树庐。

衣钵敢云传自我,箕裘原是属诸孤。君归知己如相问,为道韩山即镜湖。

惺初约修褉事不赴

明代 林熙春

永和遗迹渺难探,千载风流属探函。犬齿衡茅逢七七,龙飞日月际三三。

友生有约期心赏,只尺何缘觌面谭。可是张华能醉客,逋仙笼鹤为辞酣。

三月初诣祖父母父母各墓所 其三

明代 林熙春

先人托体是三台,仰面当潮丸曲来。天上丝纶驰魏阙,山中草木属春台。

宣扬甫解黄金结,字句争传碧玉堆。惟有吾亲方不忝,九京不夜喜颜开。

送张元辉谳狱粤西 其一

明代 林熙春

世德繇来系释之,先生原是帝之师。仙郎采笔明光草,使者苍梧雨露枝。

畏垒当年歌召父,褰帷今日见家儿。好生自是清朝意,到处逢人口作碑。

送启运弟之训清远 其二

明代 林熙春

昔年鸣枥羡名驹,振铎于今属二禺。漫道谈经非美秩,应知鼓箧是真儒。

繇来白雪门偏峻,自是春风座不孤。清味即真方致远,还期珍重捧明珠。

销带解嘲

明代 林熙春

解带栖三径,呼童买浊醪。岂为糊口计,还厌折腰劳。

报主情方切,依亲意独牢。莫讶生事拙,诗思且陶陶。

送萧别驾归广陵

明代 林熙春

广陵本是豪华地,有美驰驱滞瘴乡。刺史每依别乘重,仙郎何事曳裾行。

梁园岂谓能徵橡,韩峤相看失憩棠。千里莫烦愁暑雨,清□拂袖□凄凉。

壬戌元日

明代 林熙春

圣主当阳又一春,况逢元正韶春新。门成皇极开周道,岁计群良饬汉臣。

来享春彝瞻雉尾,中兴日月映龙鳞。老臣幸有嵩呼祝,尧舜繇来自有真。

送曾九虚使楚便省还朝用周中丞韵

明代 林熙春

携手江干急暮催,皇华未许暂依回。里门昼日宁亲意,驿路秋风慰圣怀。

献纳拟倾燕市酒,凭陵何事楚人哀。知君雅抱经纶志,岂必争传抗疏才。

无题五言绝四首 其一

明代 林熙春

日落荒山远,仓皇避虎狼。更闻狐假虎,流涕贾生狂。

壬子除夕同叔弟守先墓

明代 林熙春

昨年除夕椿犹茂,今岁今宵独怆心。兄弟莫缘留去腊,山川何处聆遗音。

坐来夜半思逾剧,目断一丘泪不禁。徙倚达朝修展谒,日边瑞色起遥岑。

大司马申玄渚远讯次韵奉答

明代 林熙春

一从附骥羡空群,此日中枢典群军。系籍四朝耆硕重,铭勋两世古今闻。

身承帝问欢如水,胆落天骄遁若云。宗社有灵悬带砺,相期翊戴圣明君。

送揭阳何明府告归侍养 其二

明代 林熙春

到处逢人口是碑,思莼且未及瓜期。高山流水赓馀韵,何武原垂去后思。

明代 林熙春

愧予之才匪济川,徒怀击楫发垂肩。一岁两移何忝窃,盟心欲报丹扆前。

四月望日携琴剑,凤城三朝始发船。沿江狎客勤杯酒,迟迟始达

送朱二守二公子二首 其一 赠长公

明代 林熙春

平分风月憩黄堂,更羡循良有义方。玉树阶前推杞梓,金茎岭外翕琪□。

文词未信分双白,长短宁须说二王。何幸山川增气色,衙斋千载颂鸾凰。

感时诗

明代 林熙春

瓦陈红荔与青梅,故俗于今若浪推。法酝必从吴浙至,珍羞每自海洋来。

羊金饰服三秦宝,燕玉妆冠万里瑰。焉得棕裙还旧俗,堪羞大袖短头鞋。

送经历李毓岩入觐

明代 林熙春

建安才子舄翩翩,尊酒韩江怆别筵。两瑟阳春推国手,一帘明月见家传。

羊肠勿惮八千里,凤翮还归尺五天。岂是风尘犹宦拙,丝纳遄发衮衣前。

送浚川全山人归镛并怀萧广文五绝 录一

明代 林熙春

一别年经二十春,相逢转觉白头新。入门骤讶君何处,犹是当年畏垒人。

送李别驾咸陵代觐

明代 林熙春

河梁尊酒沸江东,满道旌旗拥东筇。岭外孤城原是凤,君家一驾自如龙。

清风帝里誇三户,赤日天门步九重。十尺丰姿应赐问,为陈海啸涕无从。

林熙春

林熙春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4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