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喜梦也学士与赵铁源典闱见过

喜梦也学士与赵铁源典闱见过

明代 释今无

沧海骊珠已尽收,华轩喜得接风流。高怀愈觉文光远,标致空宜岭月秋。

酒入花田潮正满,迹当奇甸赋能酬。联舫况有词林客,三笑山门话未休。

诗人释今无的古诗

马潜庵宪副以折柬讯予参禅下手工夫及天堂地狱所以生起之因欲得二 ...

明代 释今无

神明自圆固,犀利无与比。皎洁自摇动,突然有念起。

起则号为妄,相继不可止。如眼着手捏,大地如浮水。

空花落缤纷,红紫扫桃李。谓无已见之,呼实岂正理。

其咎在伊何,不过此手耳。手去眼自宁,乱境亦戢弭。

拙者但罪境,此境难除矣。夜台与玉霄,空花堪比拟。

吾人一念放,不觉为物使。才放便囿物,精华成糠秕。

弊絮逐棘途,百怒无一喜。即此一放心,好眼忽加指。

本体既云变,境即生恶美。金阙丽天门,琉璃浮凤尾。

洛神罗袜轻,五铢双鬟子。玉虬驾仙飙,琼浆饮达士。

刘向列仙书,不独为我始。重壤铸铁城,赤烧遍遐迩。

紫瞳蓝面翁,炉韛攻心肺。陈平冠玉人,忽然成犬豕。

身既公刘虔,舌亦遭耘耔。二境反掌间,酸甜不相似。

以为不实有,眼岂无红紫。以为不实无,除指乃能已。

此中除指方,有虑即罪己。内抱明白翁,步步皆能视。

如我曹溪言,知识从内扯。正念名佛生,邪念名佛死。

一座安乐窝,年来皆颓圮。为报高明人,相助以为理。

罗学制镇守凤城

明代 释今无

旌旗移镇插云霄,百道长虹起赤标。探胜日登飞凤岭,按营时过伏波桥。

文心尚忆金坛月,将气行簪汉代貂。独有老僧閒自寂,思君难把磬声招。

送王伯子还宁晋

明代 释今无

我昔张帆游琼海,天荒地老愁心改。天客红唇啸益悲,鲛人泪眼珠难采。

连石日沉天地昏,妖氛瘴雾如飞尘。此身已作仲文树,无复生意当青春。

斯时得交王大令,飘飘仙气更氤氲。琴声不特吏难欺,还将大略息疮痍。

不种河阳满县花,笔端富丽自豪华。赠予墨滓过一斗,身虽圭组志烟霞。

如今北归朝绛阙,留连惜别珠江月。珠江月色清尤寒,征帆关切到征鞍。

太行秋声井陉里,昔时惯入乞人耳。送君不怨道路长,至今能梦滹沱水。

荔支诗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破巢之后事全迂,纵有琼浆不忍图。枝上分明阿母血,至今和泪滴珊瑚。

荔支诗 其十四

明代 释今无

一曲歌残唐祚衰,华清犹见草萋萋。佳人本爱徵方物,好把虬珠付马蹄。

赠九十四老人

明代 释今无

曾从黄石拜阴符,未得论功养寿躯。眼底兴亡过异代,檐前风雨忆江湖。

种成古柏云中树,抱爱玄孙掌上珠。閒说诗篇谈往事,过村鸠杖不须扶。

同寓诸夜入蓝田

明代 释今无

人当蓝水去,月向蓟门明。寂寞应吾道,艰难见尔情。

云深茅店路,霜落板桥声。犹幸临岐夜,山夫伴此行。

送方大林入苏门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岭路吴江隔一关,一篷风去一篷还。滩声渔唱原堪乐,不向仙人乞大丹。

和澹归韵九首 其五

明代 释今无

世机倾动似轻梭,何处堪容赞与诃。何地若能寻上古,补天方信有神娲。

猿啼暮岭魂难醒,浪打高岩石易磨。且系孤舟依峡宿,静看寒月照悬萝。

寿刘焕之 其十二

明代 释今无

骨肉平生我独孤,苦持斯道有人无。只今虚却松门月,却许君心照玉壶。

寿尹振民铨部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月满高林水满湖,金仙有道未全孤。重归宰辅头还黑,为写无生说法图。

赠赵虎山

明代 释今无

知己真堪一剑酬,果然血战势无休。膏肓三洞声犹壮,箭镞频穿水并流。

霜冷官舟烟似雾,气争寒海月如钩。更谁猿臂蓬边立,只有宁馨在上头。

寿祖印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闻君何处似神仙,笑养閒心事事禅。若作七金山上客,吹箫骑鹤弄云烟。

吴锦雯司李以诗见怀短章答之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文心原在此中来,一拨明珠眼自开。愧我棒头山信短,为君斫额在蓬莱。

黄扶升陶昭美苏式容何玉琪过访次韵奉答

明代 释今无

不厌拖鞋礼数疏,江干长得接高车。经多乱世应探道,阅尽时人莫读书。

白发可堪频过雁,黄尘何事苦乘驴。山中无限清凉地,岂独田田几叶蕖。

赠王默庵明府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不移苦节不知长,杉叶青青自带霜。谁薄蟪蛄与朝菌,何如椿树两相忘。

寿尹振民铨部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沙堤从此起长虹,百福人间孰可同。先向玉堂瞻紫气,罗浮山色锦芙蓉。

辽海舟中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黑水行无地,黄沙已近天。一帆风夜正,四望月空悬。

宿雾不归岛,危樯半入烟。飘飘悽梗泛,木偶倩谁怜。

雷峰山寮口占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渐老知身累,心情日日阑。事妨孤坐少,梦觉五更寒。

鹤语荒岗白,风鸣木叶丹。最嫌潮与汐,不许几人看。

酬方梦也见赠次元韵 其四

明代 释今无

南还已畏朔风侵,羽檄悲传铁马音。金字还求惭往哲,纸袍终欲乞香林。

辛勤敢诉孤僧意,欢喜原知长者心。他日海门敲磬罢,思君犹欲下高岑。

释今无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63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