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又答和区白斋一首

又答和区白斋一首

明代 王渐逵

家住山林只爱山,采薇煨芋即为丹。眠馀芳草醒仍醉,歌入沧浪去复还。

每为高贤三避舍,独怜知己更开颜。老来六籍成何补,马郑源头见一班。

诗人王渐逵的古诗

春日写怀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门长云萝翳僻居,春风还亦到吾庐。病馀风漏堪求药,老向河汾只著书。

白雪岂能谐下里,痴人犹自梦华胥。陂源十亩生涯地,时课儿童灌早蔬。

八景诗为潮阳萧同年题 其五 橘乐山

明代 王渐逵

绰约敝姑射,倏忽归鸿濛。谁云橘中乐,不减商山翁。

初访中洞山八咏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绝壑冥冥混大清,回峰矗矗似增城。云嘘雾沃多储怪,斗运神驱共效灵。

欲向洞天重作记,直从南极故开扃。人生自尔淹闻见,雁荡罗浮亦浪名。

喜伦右溪回十首 其九

明代 王渐逵

黻藻文章焕帝猷,未应高枕卧林丘。春风社馆劳分什,花鸟于今莫漫愁。

送沈希周 其四

明代 王渐逵

添承抽铅吾自有,作灶起炉何所求。我爱延平深晦养,好将真诀契前脩。

元日纪兴

明代 王渐逵

云日菲微曙色分,岁华又逐一年新。迂儒薄劣惭縻食,竹牗篷门亦借春。

天地几能逢盛世,江湖应许著闲人。明朝合疏山中伴,管领东风是此身。

曲江道中怀彦蕃昆季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前日见新月,犹在君堂前。今日见新月,曲江春水边。

把杯聊自酌,对影独堪怜。安得人如月,时时还更圆。

别何古林八首 其三

明代 王渐逵

梅花缥缈障烟萝,第一峰头月色多。花月留人君不住,自煮山茗自樵歌。

送何石川京行

明代 王渐逵

珠寺江头送客行,越山迢递接燕京。霜横白雁排风落,夜静寒潮带月生。

故国蘼芜烟水阔,高冈鸾凤羽毛轻。倭夷貊狄交侵入,儒者于今不讳兵。

避暑山中十咏 其五 桃源

明代 王渐逵

遥思碧桃坞,重荒太乙池。万松寒匝地,炎日远辞枝。

石冷多妨卧,云生半湿衣。香风时一到,疑是白莲知。

别孙德谦节推四首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陟彼灵鳌峰,振衣上东皋。连蜷敞高盻,郁木扬清涛。

故人向五云,飘举跻华高。何以慰我怀,宠德日已褒。

饮伦越溪藕花洲

明代 王渐逵

三城著阅多名苑,爱尔清虚小洞天。筇杖芒鞋深一到,冱萝苍径曲相连。

君山月映潇湘竹,太华泉通王井莲。疑是天台堤畔路,石桥横处会神仙。

答苏见江都谏歌一首

明代 王渐逵

君不见苏黄门,祝融之墟世间生,豪压岭海誇三城。

风流杜牧不足数,直与长公争弟兄。闲来调鹤西郊渚,借我虹桥洒然去。

爱子山水多秀奇,辋川堪作王维墅。把酒临风岸葛巾,挥毫大笑傍无人。

长篇百韵奇直逸,要与林卉相鲜新。俊才况值清平世,人间好事多相际。

但从古巷觅幽芳,莫向西禅叹相废。只今萝径春气深,草色花香连远岑。

曲池燕子迎风语,夹岸蔷薇带雨阴。草阁阑干吟独憩,小车花下何时至。

石鼎重烹竹窦泉,苔矶细语参同契。君不见圣贤与世常推移,屈伸阖辟天之机。

皇王帝伯无消息,惟有青山伴醉卮。

山中奉怀诸君十一首 其六 伦通参右溪

明代 王渐逵

银台挺间气,豪达任天真。暂作右溪主,终非凫鹄群。

云谷想高度,樾楼觇清芬。爱君灵性资,契我参同文。

自马山回阻风于观海楼南岸夜泊有感寄右溪诸君

明代 王渐逵

狂厉北风连日生,汀洲一舸对层城。森楼缥缈美人隔,高浪崔嵬孤客惊。

永夜谯声遥自听,一湍渔火向谁明。人间好事多成障,岂向沧波怨不平。

喜伦右溪回十首 其八

明代 王渐逵

岭海于今盛事存,茂林脩竹萃诸贤。葛巾野服同扶醉,曾记当时入社年。

桃花石上偶成

明代 王渐逵

晨侵向渔蒲,濯足桃花矶。空馀绿藻芳,未是桃花时。

轻风吹纶丝,挂我桃树枝。无鱼且沽酒,一杯聊自持。

任方伯李宪长邀游三笠孤山赋此谢之

明代 王渐逵

使君高兴动幽岑,佛国诸天遍一临。遂有管弦惊伎俩,故令风雨暗岩林。

白云堂上客初醉,和靖祠前漏已深。嬴得烟霞共归去,竹床清梦怯单衾。

别周云厓远游十首 其六 衡岳

明代 王渐逵

火德自当荆楚望,离明上直祝融宫。相逢晞发峰头坐,九点齐烟俯瞰中。

别觉山洪道长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白沙起溟海,甘泉达其流。灵光䇄东南,后其多所收。

为道如饥渴,岂惮路途悠。所嗟当世士,讲学非吾俦。

顿悟谈光景,冥心事玄幽。奇功既汗漫,实绩焉能酬。

敬义双夹持,仁义如轮辀。闽洛有真诀,君归秉前脩。

王渐逵

王渐逵

(1498—1559)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