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同陈明水三谢何古林登五层楼次韵二首 其二

同陈明水三谢何古林登五层楼次韵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阖辟乾坤向此间,振衣千仞未应还。歌回白雪堪成谱,药到黄芽可铸颜。

浪去繁华徒自扰,秘来符箓不书闲。帝阍莫更重排叩,虎豹憎人上九关。

诗人王渐逵的古诗

避暑山中十咏 其一 睡起

明代 王渐逵

浴罢午睡足,琅玕青簟幽。冷风时细细,鸣鸟故啾啾。

逢人多著屐,一月半梳头。无限看山意,疏帘日上钩。

喜伦右溪回十首 其六

明代 王渐逵

玉简金涵藉未除,旧时真兴定何如。青萝大隐春无恙,已遣山灵整鹿车。

忠烈陶氏先祠诗 其四

明代 王渐逵

下民孔宁,藩侯告成。昊天告佑,四纪是承。于赫世家,祝融之宫。

绵绵百世,礿烝袷尝。施于孙子,有愆其庆。有愆其庆,翊我家邦。

避暑山中十咏 其三 登楼

明代 王渐逵

空苍望不极,晓色太分明。樵雁平相接,旗萝翠欲擎。

北阁云方淡,东山暑气轻。忽惊浮旭日,已觉动冲情。

别伦右溪诸君乡回夜泊大观桥有感 其五

明代 王渐逵

我爱美人云谷丛,玉颜绰约冠芙蓉。安得金波洗暑气,草筵先荐一溪风。

送沈希周

明代 王渐逵

危机潜伏正须闲,主敬工夫得最难。莫谓良知还便了,良知尤隔一重关。

别郑东溟同年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玉扃馀闲散,灵纵漫眺游。星岩敞丹穴,蓬阁瞰瀛洲。

海水几清浅,云槎任去留。帝阍归召近,苍佩待螭头。

玉泉歌赠莫希颜锦衣

明代 王渐逵

谁似玉泉子,锦衣抛掷金吾去,独向渔樵结俦侣。

长镵大笠卧烟霞,世上皇王杳何许。有时走上西山巅,倚剑挂天默无语。

君不见城中甲第真可怜,梁肉饱饫绮纨鲜。朝喜承恩暮沾赐,何人勒石登燕然。

匈奴昨日窥边郡,羽书夜入榆林镇。好驰十万清幕庭,归来笑取封侯印。

西湖十咏 其五 山居寺

明代 王渐逵

幽罄数声空径静,乱峰围处曲廊盘。醉来独拥蒲团睡,一枕涛风万壑寒。

答王岱麓一首

明代 王渐逵

羡君疑是谪仙才,馆向朱明暂一开。海市自能供岛屿,珠玑何必拾登莱。

丹丘灵鸟歌还舞,银渚星槎去复回。犹自琼楼频北望,乘风何日得归来。

宿樾森楼柬伦右溪白山昆仲

明代 王渐逵

少壮追随汗漫游,宁将出处问丹丘。才华子合重归国,衰懒吾堪寄此楼。

载酒不妨连夜醉,有身焉用百年忧。诗成朗月清风外,付与儿孙次第讴。

别王立庵 其三

明代 王渐逵

三秦豪杰可谁同,卧病沧溟喜偶逢。圣世只今崇作述,蒲轮今见迓申公。

别王立庵 其二

明代 王渐逵

幽谷山头路不纡,庾南风景未应殊。归时莫跨青牛去,关吏迎人乞著书。

怀余约斋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夫君久客旅,吾亦事耕农。穗城一分暌,六载问不通。

讵意珠海浔,野服得相从。世俗纷转更,尚留好颜容。

欣对谢主人,感我一尊同。平潮际芳洲,广树多惠风。

踟踷不能去,于焉托孤衷。

又答和区白斋一首

明代 王渐逵

家住山林只爱山,采薇煨芋即为丹。眠馀芳草醒仍醉,歌入沧浪去复还。

每为高贤三避舍,独怜知己更开颜。老来六籍成何补,马郑源头见一班。

别孙德谦节推四首 其三

明代 王渐逵

盈盈泽中兰,相映洲之沚。纫之欲何为,聊以赠吾子。

芳佩纷陆离,明德讵可拟。含章沛时歆,嘉磬肯神喜。

任方伯李宪长邀游三笠孤山赋此谢之

明代 王渐逵

使君高兴动幽岑,佛国诸天遍一临。遂有管弦惊伎俩,故令风雨暗岩林。

白云堂上客初醉,和靖祠前漏已深。嬴得烟霞共归去,竹床清梦怯单衾。

访泰州诸旧友

明代 王渐逵

移舟泊南岸,旧路颇自识。草树半萧疏,居闾亦多异。

逢人谁道旧,井市惊客至。良朋喜相过,别语还能记。

一去几廿年,风霜各分异。齿发少已改,颜色犹梦寐。

酒肴互相邀,但道欢契谊。杯深主自酬,日落灯重继。

同怀昔日思,宁惜今辰醉。

小楼成与诸戚友宴饮用杜韵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少学张衡赋两都,满蓬风雪泛江湖。倦游蓬日怜閒散,豪气于今更有无。

漫把行藏归短榻,欲将传述附前儒。云山水月无人领,尽向楼头属病夫。

别胡青岩督学四首 其一

明代 王渐逵

忆昔在燕京,贤哲翕然至。矩步遵洙沂,言论窥姚姒。

求友得大洲,与君同契谊。朝夕承眷嘉,煦润喜深媚。

获罪归田园,旅寓失所寄。乡朋绝通问,知交动骇异。

二君忘形迹,温慰益已继。令我激素衷,终夜不张寐,

王渐逵

王渐逵

(1498—1559)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