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沿秦望溪水

沿秦望溪水

明代 徐渭

流水澄若无,溪鱼宛游空。磊磊聚圆石,澹荡偏能工。

高写象山曲,伏响回草中。何朝饮麋鹿,蹄踪去难穷。

诗人徐渭的古诗

寿王龙石二府 其二

明代 徐渭

海国纷纷艳菊枝,和风偏荐小阳时。惭为桃李蒙春色,喜借松筠什庆词。

辇下文章黄甲第,江南财赋白云司。莫言佐郡淹明府,玉佩行看集凤池。

燕京歌 其二

明代 徐渭

绣人须样绣新裘,争看池中活斗牛。及至见时无脚走,各嫦红袖急遮头。

柳渚双鱼

明代 徐渭

一行杨柳春将绿,两个鱼儿活欲飞。跳入研池等閒事,只愁研水湿人衣。

伯子云亭有千叶石榴忽作一房如拳

明代 徐渭

造化百幻诡,何物保相避。霎然创以呈,俨尔夙所肄。

取玉自昆仑,削金役翡翠。博物如司空,傥亦难诘致。

扣伯费言辞,伯答未全聩。有蕡榴核仁,无忝竹丛义。

既劳花给妆,复取实供馈。符呈百子占,□绝三尸醉。

嵌砾孙自繁,胎珠母深閟。辟彼幽闺姬,十年乃始字。

灌浇以助长,空劳竭沟澻。修巳法前规,拱桑讵能祟。

岂真不能祟,夕拱而朝瘁。矧膺安石祥,可废临谷惴。

颇噱甘露人,是觉还是寐。尽杀匪天心,伏甲露帷次。

饵虎不以道,竟为虎所食。

过陈氏园看杜鹃花花高可十五尺馀郡中无其比也

明代 徐渭

西蜀来时一寸高,如今丈五尚馀梢。翻霞弄日长空上,笑杀朱榴著地烧。

送叶子肃再赴闽幕

明代 徐渭

我昔曾操记室文,君今又作幕中宾。共怜踪迹随萍梗,谁道词章动缙绅。

杨柳自抽离客思,樱桃初学美人唇。此时欲别难为别,况复啼莺弄曲新。

玉簪 其二

明代 徐渭

黄鸟小囱幽,狂挥墨欲流。丽人鸦髻上,五寸玉搔头。

勾勒竹

明代 徐渭

自缘勾勒减松煤,非关白雪压枝低。梢似东坡碑上笔,路人才掘出深泥。

跃鲤送人 其一

明代 徐渭

昔人画龙破壁去,余今画鲤亦龙俦。墨到鬣边忽一逸,令人也动点睛愁。

予寓圃亦产双瓜方稚如琴轸为人落之

明代 徐渭

未可充三棒,惟堪轸七弦。尽持挝孟德,莫去恼师延。

合并支苛雾,商量摆酷烟。长腰双鹄卵,大茧八蚕缠。

翠叶遮难满,黄臕映自妍。远藤香结字,近水脆生涎。

内履愁无地,悬匏苦在天。同心思苏小,匹骑走杨坚。

国岂无双士,军元有两甄。邵平闻恨晚,武瞾摘还怜。

虾蟹睛丫海,麖麋角聚颠。行排鸿入汉,齿露象埋田。

夜夏啼周日,麒麟哭鲁年。投梭贤母误,避杖走儿獧。

钩吻黄精贼,蟛蜞紫甲权。出蓝书未熟,本草注徒笺。

庆吊俱迂尔,蓍龟亦莽然。下帘翁巳矣,谁为跌三钱。

为沈嘉则题枯木画四首 其二

明代 徐渭

墨颖作丛叉,流阴映牖纱。更直添一种,数朵古藤花。

凤凰台上忆吹箫 画中侧面琵琶美人

明代 徐渭

湖石阴中,栟榈影外,天然一个宫娃。悄无人与共,自弄琵琶。

拨扫忽成抖擞,恍摇却、钿翠鬟雅。如花畔,蜂撩未定,战杀其花。

匀搽梨腮双靥,那半面,刚被这半面相遮。问何时展过,得见些些。

除是递将红叶,应回流水之涯。俄成讶,缘来画也,一笑看差。

戒舞智

明代 徐渭

富非圣所却,贫乃士之常。华屋非不美,环堵庸何伤。

多才戒舞智,善闭靡不彰。舞智向愚者,弄偶于偶场。

偶月不知弄,尔弄何所偿。舞智向智者,譬以光照光。

彼光不受照,尔照何由扬。舞智两不售,不舞两不妨。

请君听予言,作善降百祥。

设代林某答胡通政

明代 徐渭

银台相望渺银河,瀫水情人待亦多。妾本一身非两体,一时难作往来梭。

方长公重五饷以江鱼枇杷豆酒

明代 徐渭

江鱼银板枇杷金,绿菽家醅一瓮深。方叔特分长命酒,老夫正按小招吟。

且宽牛虎甘人责,莫解蛟龙夺黍心。万絮千花冯巽二,沾泥衔鸟美人簪。

题牡丹竹

明代 徐渭

牡丹须绿叶,春早叶难多。莫道扶持少,新篁捧绛罗。

浸水梅花

明代 徐渭

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偃,恐未免鱼吞。

杏花牡丹

明代 徐渭

牡丹巳谢三旬馀,为君写取最娇枝。惟应醉里县红壁,当取金钗劝酒卮。

竹泉篇二首为铁笔王子 其二

明代 徐渭

籀也长愁宿墨栖,相将洗砚凿鹅池。今添竹坞新生水,尽荡松烟旧死螭。

送彬仲应贡北上

明代 徐渭

经阁词林早擅名,莫将难遇叹平生。巳通荐藉非无路,不负相知在此行。

万里桃花添马色,一行征雁渺离情。定知后夜相思处,独坐山居对月明。

徐渭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58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