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僧名仁庵躯甚充而庭多熟果索诗应此

僧名仁庵躯甚充而庭多熟果索诗应此

明代 徐渭

菩萨曾闻肉一团,仁安春亦一腔完。庭前百果黄无数,分与飞来鸟雀餐。

诗人徐渭的古诗

咏画四首 其一 春

明代 徐渭

春娇最何物,桃花与杨柳。惹侬或有诗,市远那得酒。

萧荷花祠

明代 徐渭

荷花一夕凋,万里秋无色。独遗花烈芳,千秋袭陂泽。

扬舲溯大湖,风紧日巳夕。水鸟习旧栖,戢羽茭菰白。

吊古解维舟,去岸不盈尺。秉烛褰绣帷,金翘俨宫额。

烛灭飒然中,神爽凛孤魄。念此芒吻微,奚啻雄虺索。

岂无冶容膏,贞肌以为臛。念兹不能忘,惆怅至明发。

四花图

明代 徐渭

兰条芝盖垂芳远,桂子榴房结实长。绕砌皆为榴氏树,依庭共拟窦家郎。

玉堂今夕生麟子,画史将图聊志喜。广眉秀骨画俱能,欲画啼声那得似。

索马乡丈紫竹罗汉即席书扇遗之

明代 徐渭

春来携酒醉春萝,乞得春花一两窠。不若取将松竹去,成阴留待主人过。

行经玉山吊孙烈妇

明代 徐渭

桃花含子怯风残,少妇捐生为所欢。赵氏存孤较犹易,木兰替父不为难。

镜中玉靥迎刀碎,头上金钿照胆寒。此际白虹应贯日,非关易水别燕丹。

悲饔歌

明代 徐渭

吴人饕,越人俎。一臛忤舌死杖下。肉少甘,骨为土。

寒食后骆君携酌次其所示别作韵答之

明代 徐渭

破铛长拾鹊巢柴,忽枉行厨向此开。笑引醇醪对公瑾,悲生寒食哭之推。

竹书劫傍浑应烬,花雨天愁亦懒裁。海水海风鹘翼尽,坳堂偷此一浮杯。

芭蕉墨牡丹

明代 徐渭

知道行家学不来,烂涂蕉叶倒莓苔。冯伊遮盖无盐墨,免作胭脂抹瘿腮。

浸水梅花

明代 徐渭

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偃,恐未免鱼吞。

至东天目之第四亭观瀑布

明代 徐渭

渴后遥观瀑布飞,游人烟火绕青藜。赤龙一揽华池水,不觉莲抽十丈泥。

宴游烂柯山 其三

明代 徐渭

帷中谈笑静风尘,只用先锋一两人。万里封侯金印大,千场博戏采毬新。

客强予画十六种花因忆徐陵杂曲中二八年时不忧度之句作一歌因为十 ...

明代 徐渭

东邻西舍丽难俦,新屋栖花迎莫愁。蝴蝶固应栖粉伴,牡丹亦自起红楼。

牡丹管领春秾发,一株百蒂无休歇。管中选取八双人,纸上娇开十二月。

谁向关西不道妍,谁数关头见小怜。侬为顷刻殷七七,我亦逡巡酒里天。

昭阳燕子年年度,谁能镜里无相妒。镜中颜色不长新,画底胭脂翻能故。

花姨舞歇石家香,依旧还归纸砑光。莫为弓腰歌一曲,双双来近昼眠床。

送赵大夫掌南台

明代 徐渭

鼎地千年计不轻,特从阙下借中丞。长江旌节陪留守,大侠屠埋偃孝陵。

一道旧寒桓典马,群公今职郑州鹰。丰城双剑频劳拭,解赠相看是蒯绳。

烦吴伯子治墓堂

明代 徐渭

火瘗世曰凶,水封岂佳卜。两徒踰五纪,先魄偃幽瀑。

多子为我更,我蘧往京国。买石百尺馀,托子安墓卓。

子冗办未遑,我归上冢哭。鹅鲂设未已,老雅掠豭肉。

候果墓旁儿,指告蚁上烛。草设无威仪,人怠物不肃。

坐此无欢期,改燧十二木。昨者卖字钱,募工可五六。

仍以烦吾子,歇百了一役。

十四日饮张子荩太史宅留别

明代 徐渭

斗酒那能话不延,此行无事不堪怜。弓藏夜夜思弯日,剑出时时忆掘年。

老泪高梧双欲堕,孤心缺月两难圆。明朝总使清光满,其奈扁舟隔海天。

鹧鸪天 竹炉汤沸火初红

明代 徐渭

客来寒夜话头频。路滑难沽曲米春。点检松风汤老嫩,退添柴叶火新陈。

倾七碗,对三人。须臾梅影上冰轮。他年若更为图画,添我炉头倒角巾。

葡萄 其四

明代 徐渭

昨岁中秋月倍圆,海南母蚌太鼾眠。明珠一夜无人管,迸向谁家壁上县。

秋日王衢州公要往秦望同言马两乡荐宿广孝寺明日雨辄归连旬作炎世 ...

明代 徐渭

使君多道气,约客上高山。一入松杉去,俄逢风雨还。

舟从樵水折,灯绕郡河湾。尚厌迎驺至,催呼启夜关。

六月七日之夕与梅君客生及诸乡里趁凉于长安街醉而称韵得片字

明代 徐渭

长安白苧风吹断,银河瑟瑟难成片。楚人惯自瑟阳春,一曲未终人巳散。

西内湖荷没鹤长,裁筒不得只闻香。东方万瓦寒楼阁,月照金鳷琥珀黄。

寿王龙石二府 其二

明代 徐渭

海国纷纷艳菊枝,和风偏荐小阳时。惭为桃李蒙春色,喜借松筠什庆词。

辇下文章黄甲第,江南财赋白云司。莫言佐郡淹明府,玉佩行看集凤池。

徐渭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58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