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周祀五帝歌十二首 其四 配帝舞

周祀五帝歌十二首 其四 配帝舞

南北朝 庾信

帝出于震,苍德于神。其明在日,其位居春。劳以定国,功以施人。

言从配祀,近取诸身。

诗人庾信的古诗

徐报使来止得一相见诗

南北朝 庾信

一面还千里,相思那得论。更寻终不见,无异桃花源。

周祀方泽歌四首 其二 昭夏

南北朝 庾信

曰若厚载,钦明方泽。敢以敬恭,陈之玉帛。德包含养,功藏灵迹。

斯箱既千,子孙则百。

慨然成咏诗

南北朝 庾信

新春光景丽。
游子离别情。
交让未全死。
梧桐唯半生。
值热花无气。
逢风水不平。
宝鸡虽有祀。
何时能更鸣。

奉和赵王游仙诗

南北朝 庾信

藏山还采药。
有道得从师。
京兆陈安世。
成都李师期。
玉京传相鹤。
太乙授飞龟。
白石香新芋。
青泥美熟芝。
山精逢照镜。
樵客值围棊。
石纹如碎锦。
藤苗似乱丝。
蓬莱在何处。
汉后欲遥祠。

咏画屏风诗 七

南北朝 庾信

高阁千寻起。
长廊四注连。
歌声上扇月。
舞影入琴弦。
涧水纔窗外。
山花即眼前。
但愿长欢乐。
从今尽百年。

伤往诗二首 其二

南北朝 庾信

镜尘言苦厚,虫丝定几重。还是临窗月,今秋迥照松。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 其十二

南北朝 庾信

出没看楼殿,间关望绮罗。翔禽逐节舞,流水赴弦歌。

细管吹丛竹,新杯卷半荷。南宫冠盖下,日暮风尘多。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四

南北朝 庾信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周祀五帝歌十二首 其九 白帝云门舞

南北朝 庾信

肃灵兑景,承配秋坛。云高火落,露白蝉寒。帝律登年,金精行令。

瑞兽霜耀,祥禽雪映。司藏肃杀,万宝咸宜。厥田上上,收功在斯。

拟咏怀诗 十

南北朝 庾信

悲歌度燕水。
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
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
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
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
应将苏武别。

周五声调曲 商调曲 二

南北朝 庾信

百川俱会。
大海所以深。
羣材既聚。
故能成邓林。
猛虎在山。
百兽莫敢侵。
忠臣处国。
天下无异心。
昔我文祖。
执心且危虑。
驱剪豺狼。
经营此天步。
今我受命。
又无敢逸豫。
惟尔弼谐。
各可知竞惧。

奉报穷秋寄隐士诗

南北朝 庾信

王倪逢啮缺。
桀溺偶长沮。
藜床负日卧。
麦陇带经锄。
自然曲木几。
无名科斗书。
聚花聊饲雀。
穿池试养鱼。
小村治涩路。
低田补坏渠。
秋水牵沙落。
寒藤抱树疎。
空枉平原骑。
来过仲蔚庐。

咏画屏风诗 二四

南北朝 庾信

金鞍聚碛岸。
玉舳泛中流。
画鹢先防水。
媒龙即流舟。
沙城疑海气。
石岸似江楼。
崩槎时半没。
坏舸或空浮。
定是汾河上。
戈船聊试游。

仙山诗二首 其二

南北朝 庾信

石软如香饭,铅销似熟银。蓬莱暂近别,海水遂成尘。

周宗庙歌十二首 其二 昭夏

南北朝 庾信

永维祖武,潜庆灵长。龙图革命,凤历归昌。功移上墋,德耀中阳。

清庙肃肃,猛虡煌煌。曲高大夏,声和盛唐。牲牷荡涤,萧合馨香。

和銮戾止,振鹭来翔。永敷万国,是则四方。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

南北朝 庾信

五明教已设。
三元法复开。
鱼山将鹤岭。
清梵两边来。
香烟聚为塔。
花雨积成台。
空心论佛性。
贞气辨仙才。
露盘高掌滴。
风乌平翅回。
无劳问待诏。
自识昆明灰。

送周尚书弘正诗 二

南北朝 庾信

离期定已促。
别泪转无从。
惟愁郭门外。
应足数株松。

代人伤往诗 一

南北朝 庾信

青田松上一黄鹤。
相思树下两鸳鸯。
无事交渠更相失。
不及从来莫作双。

西门豹庙诗

南北朝 庾信

君子为利博。
达人树德深。
苹藻由斯荐。
樵苏幸未侵。
恭闻正臣祀。
良识佩韦心。
容范虽年代。
徽猷若可寻。
菊花随酒馥。
槐影向窗临。
鹤飞疑逐舞。
鱼惊似听琴。
漳流鸣磴石。
铜雀影秋林。

奉报寄洛州诗

南北朝 庾信

舟师会孟津。
甲子阵东邻。
雷辕惊战鼓。
剑室动金神。
幕府风云气。
军门关塞人。
长旍析鸟羽。
合甲抱犀鳞。
星芒一丈焰。
月晕七重轮。
黎阳水稍渌。
官渡柳应春。
无庸奉天睠。
驱传牧南秦。
繁词劳简牍。
杂俗弊风尘。
上洛逢都尉。
商山见逸民。
留滞终南下。
唯当一史臣。
庾信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 29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