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寄赠周淀山太守

寄赠周淀山太守

明代 王慎中

莆阳大守何淹滞,独把一麾老岭陲。不惯逢迎遭客谤,耐消皮肉救民饥。

中堂空设悬鱼索,内舍曾无问绢儿。与尔固然殊出处,论交此日最相知。

诗人王慎中的古诗

宿武阳驿同陆毅斋宪使

明代 王慎中

天秋风雨急,山驿易黄昏。疲马依残枥,衰杨蔽旧门。

沾涂怜洁服,举火愧空餐。稍缓孤生感,幸蒙终夕言。

柬程郡侯卧病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求瘼何其急,起居翻失常。言多询利病,心苦犯温凉。

署牍将方检,寻医与吏妨。元元资卧理,此地即淮阳。

答周成山见寄

明代 王慎中

可叹当年贤吏部,不防谗间失高名。危机骇发曾谁料,抗节独行已自明。

弃置堪怜终白首,沉沦无复念苍生。欲知吾道今何在,坐席从教野老争。

宗室西亭折梅见寄漫赋此为谢

明代 王慎中

冬尽梁园见早梅,美人折赠数枝来。应是同心遥托物,细看芳㓗岁寒开。

塞下曲五首 其三

明代 王慎中

拂云堆上望岩峣,火遍秋原白草烧。数骑南来鸣镝响,边人探是射生雕。

泰陵

明代 王慎中

敬帝垂裳上造日,遐荒扶杖中兴时。宵衣午坐苍生系,国论边愁大老知。

四海未消虞陟泪,千官尚想汉宫仪。鼎湖惆怅空龙驭,瀚海风生万壑悲。

李司业见遗庐山诸作述怀奉柬

明代 王慎中

尝慕当年李谪仙,谪仙新诗解倒悬。独在人群无所好,尘埃回首伤怀抱。

忧来祇恐白发先,有时梦入南康道。羡君盘游穷妙真,览君词句何清新。

莫言今古不相接,今见前贤让后人。

德安雨晴书怀

明代 王慎中

日出照空林,阶前流水音。讼庭鸣鸟悦,书几落花深。

遥忆故园草,萋萋何处寻。堪悲贪寸禄,虚掷此光阴。

平蛮凯歌十二首寄胡总制梅林公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横海建牙雄节镇,伏波选卒冠军名。共看分阃诗书帅,尽道中朝仁义兵。

送诸子兴年兄由刑部郎中贬尉高明四首 其四

明代 王慎中

积海簸天天倒流,扶桑拂景漾西瓯。渡汉若逢机上女,问他何事泣牵牛。

德兴县八月十五夜月简陆毅斋使君

明代 王慎中

夜久雨声歇,微微檐影过。揽衣聊出户,飞镜挂明河。

庭隘留光少,林疏见影多。非因清晤阕,何以发予歌。

饶州阅武赠屠兵备

明代 王慎中

桓桓使者居,扼楚复持越。割镇山水邦,并提虎龙节。

庙画用老山,戎机资明哲。指挥不须臾,顿使精采别。

好整兼多暇,教民方大阅。中军雷鼓动,前表帛旌揭。

驰驱马足齐,坐作人声绝。草木助行威,鱼鸟皆山列。

千屯知击刺,四境无盗窃。风静鲸鲵波,氛收豺虎穴。

从容尊俎间,谈笑外冲折。予本好奇策,当歌生壮烈。

游大明湖晚至北极庙登览

明代 王慎中

春城足遐观,携手复嘉客。欲极高深趣,停桡理轻策。

林木飞鸟还,苍茫烟景夕。反照射岩丹,遥空带水碧。

山色晦弥明,人声喧更寂。灯火起闾阎,渔樵散原泽。

当歌浩思盈,对酒沉忧释。不知驩娱滞,天表生皓魄。

柬柯东墅长子娶妇

明代 王慎中

生男有室更何求,人序相催易白头。尚子男婚如已毕,相携可入名山游。

挽杨翁

明代 王慎中

已传不死诀,竟返无何乡。邦人来赴哭,隐者去云亡。

乍见堂帷设,应无邻杵相。炼精成鹤化,千岁一归翔。

观陈兵宪射

明代 王慎中

夫君文且武,置酒更张侯。弓弯孤月满,箭去一星流。

广野三军睹,空天百鸟愁。眼看中自激,青管更堪投。

赠翁仁夫司

明代 王慎中

驰驱越河梁,河梁何活活。霮䨴浮云兴,淅沥悲风发。

出门慎自浮,志士忍饥渴。遗欲有贞心,秉义无回节。

临岐申赠章,聊以慰契阔。

寄张净司马

明代 王慎中

两足将穷五岳春,祇牵男女未成人。求田清世宜遭笑,看竹间邻每被嗔。

郡县犹烦知姓字,妻孥稍已近甘珍。同尘颇惹俗流毁,不是高贤岂识真。

论学示友人杂诗 其九

明代 王慎中

筌以求鱼蹄取兔,兔鱼初不在筌蹄。画舟访剑将何得,买椟还筌亦太迷。

牝马健行知作用,潜龙不拔识端倪。古圣我思心实获,美人遥在一方西。

馀干道中寄怀江午坡佥宪

明代 王慎中

湖水日夜绿,轻舟随溯沿。肃肃宾鸿羽,命侣悲楚天。

征人正盈抱,坐使忧思牵。所思何为者,我友阻良缘。

昔望阔音容,几经芳岁捐。缄素词难极,驰情间山川。

今来接面目,曾不须臾间。四体为人役,从事嗟独贤。

仓卒执杯酒,沾唇不下咽。新篇何由觌,妙理未及诠。

宿怀如纠结,待子解其缠。乍见翻违去,持此竟莫宣。

王慎中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 9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